陳志明·跨文化交流與和諧社會願景:從馬來西亞多元文化談起(1)

一、跨文化交流的性質

伴隨著人類的遷徙與定居,不同文化與群體之間的交流可謂自古有之,在這些跨文化交流中,又以不同群體之間人與人的互動與交流最為尋常。無疑,交流促進了彼此的理解與溝通。在現代民族國家中,族群之間的互動產生了更多的文化交流。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逐步深入,環球資本主義和運輸科技的發展,使世界各地人民之間的跨文化交流日漸頻繁。

雖然國家還通過護照、海關等機制控制人口流動,但在跨國資本主義的世界,各地經濟、資源和勞力大多相互關聯,因此,很多國家都在放寬入境條件,部分國家還實施三十天或九十天免簽政策,積極推動國際旅遊。

如今,跨國和跨文化交流已成為現代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此外,邊界地區的交流,包括同源民族和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也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道獨特風景。邊境接壤的國家一般都會對邊民的跨界活動與往來給予特殊的照顧和安排,而邊界地帶的人們對兩國邊界一帶的群體與文化則有著共同的理解與認識。


因此,邊界地帶 (border zone)  已成為人文學科——尤其是人類學——的重要議題。本文將以馬來西亞為例, 著重討論馬來西亞族群間的互動與跨文化交流。族群間人與人的互動既有和諧、共通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矛盾與衝突。

本文將從族群之間友善的互動與文化交流談起,在論及國家的角色時,亦將對民族和諧與沖突的問題加以探討。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跨文化現象已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全球化之下的某些共同文化生活,如大同小異的消費文化。越來越多人體驗到跨越民族和地方文化的 cosmopolitan 的生活方式。

Cosmopolitan 這個詞不容易翻譯,我曾經撰文討論。1 我們可以說是跨民族和跨區域的普世視野,由於這種普世視野的跨文化經驗越來越普遍,cosmopolitanism 也成為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關鍵詞。

但從消費或旅遊所體驗到的跨文化普世生活方式 (cosmopolitan life style) 是比較表面的。較有意義和重要的是跨族群、跨宗教和跨階級的普世視野,即較深度的 cosmopolitan 視野。

本文所要討論的第二種跨文化就是這種跨族群、跨宗教和跨階級所產生的跨文化交流。於此,我們先討論族群間的跨文化交流。


1 參閱陳志明,“對cosmopolitan 的理解與漢語翻譯”,載《西北民族研究》,2009 年秋季卷,頁 105-109。

本文基於 2014 年 11 月 8 日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 24 周年校慶〈人文講座〉演講稿修訂而成。
原载:Southern University College Academic Journal, Volume 3, August 2015, 21-30《南方大學學報》第 3 卷, 2015 年 8 月,頁 21-30
本文作者陳志明教授:中國廣東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特聘教授。電郵:cbengtan@gmail.com

Views: 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