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洪庚:阿蘭·波德頓《給工作一個讃》(上)

袁洪庚為本書中文版·譯者

“蓋房、丈量、鋸木板,幹鐵活、吹制玻璃、制鐵釘、修桶、鋪鐵皮屋頂、覆蓋瓦片,裝配船只、建築船塢、加工魚類、用鋪路機鋪石板人行道,抽水機、打樁機、搖臂吊桿、煤窯、磚窯,煤礦和所有下面的礦藏、黑暗中的燈、回聲、歌曲、沈思……”[1]——摘自瓦爾特·惠特曼,《各行各業的歌》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他今年出版的新書《給工作一個讃》(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中,以旁觀者的角度近距離冷眼觀察當代職業的種種景況。 

工作佔去一個人一生中最有活力、最具創造性的大部分美好時光。的確,除去少數“出生時嘴里即含著銀湯匙”的幸運兒,為了生存下去便要工作,這是地球人都明白的常識。“境由心生”,倘若有一良好心態,不僅僅將工作視作眼下謀生的手段和未來養老的保障,而且還在平凡的體力、腦力勞作中發掘出意義或意趣、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人們就完全可以從工作的過程和結果中找到極大的樂趣。除維持生命的生理與安全需求以外,馬斯洛的人本主義人格發展理論的其餘5個層次的需求均與工作有關聯,諸如隸屬與愛的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主體的主觀感受實為自由人處世的唯一評判標準,這大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自得其樂”。曾經飽受磨難、從事過多種工作的高爾基亦認同此種主觀感受:“工作是快樂時,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義務時,人生便是苦役。”

 

工作也即生活,這就是《給工作一個讃》的啟示。

 

在某種程度上,德波頓的新書可看做是18世紀啟蒙主義作家伏爾泰的哲理小說《老實人》(1759年)的“互文”。伏爾泰批判盲目的樂觀主義。他認為人世遠非完美,“黃金國”亦非樂土,因此借主人公康迪德之口說出為許多人認同的大實話:“還是種咱們的園地要緊。” 

250年歲月匆匆流逝,如水、如梭、如青山之巔的浮云,一如伏爾泰,德波頓亦對工作寄予深情,只是視角已有些許改變,他著眼於工作帶來的種種“喜悅與悲哀”。 

在德波頓這里,工作以及具有“副業”性質的業餘愛好雖然極具挑戰性,有挫折、有艱辛,卻是人生最享受、最持久、最有益的樂趣,而且與資產階級的、新教倫理的看問題角度大相徑庭。

 

“工作能夠轉移我們的注意力,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氣泡、讓我們置身於其中,去使人生臻於完美。” 

顯得很頹廢的詩人波德萊爾發表過類似的觀點:“考慮過所有因素後,人們發現,與取樂相比,工作並不那麽枯燥乏味。” 

伏爾泰的康迪德認為工作可以使人免除無聊、罪惡和匱乏三大惡事,德波頓則發現工作還有鴉片煙之於癮君子的功用:“倘若還有等待完成的工作,人便很難惦記著死亡……”

 

他承認,人類對工作的熱情是一種“……盲目的意志力,同一隻蛾子艱難地爬過窗臺一樣感人至深。這隻蛾子在匆匆掠過的油漆刷子留下的一團油漆前繞行,不願去細想更宏大的未來規劃,其中也包括它自己將在午夜到來之前死去”。 

這令我們想起2000多年前,餐風宿露、歷盡艱辛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的孔子的自我定位:“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書評家凱萊布認為,德波頓在書中樂此不疲地取笑勞作者就像關在圍欄里的犯人一般,有失忠厚。德波頓自己曾辯解說,寫作該書的目的是介紹很少有人以藝術手法去表現,卻有時很吃力、很令人沮喪的工作。“我從碼頭上那些人那兒得到啟示,想寫一本書贊美現代工作場所體現的睿智、特性、美好與醜陋的一切。”其實他只是表現出英國人的氣質而已:幽默,有時甚至尖酸刻薄;優越,有時甚至有幾分狂妄自大。譬如他揶揄一位四十多歲、有志於在自己出生的村莊里開一家茶館的公司女雇員的創業計劃:“成功與否並不取決於你能流利地宣稱‘我能移動大山’。”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