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雅舍小品》孩子(下)

體罰之制早已被人唾棄,以其不合兒童心理健康之故。我想起一個外國的故事:

 

一個母親帶孩子到百貨商店。經過玩具部,看見一匹木馬,孩子一躍而上,前搖後擺,躊躇滿志,再也不肯下來。那木馬不是為出售的,是商店的陳設。店員們叫孩子下來,孩子不聽;母親叫他下來,加倍不聽;母親說帶他吃冰淇淋去,依然不聽;買朱古律糖去,格外不聽。任憑許下什麽願,總是還你一個不聽;當時演成僵局,頓成膠著狀態。最後一位聰明的店員建議說:“我們何妨把百貨商店特聘的兒童心理學家請來解圍呢?”眾謀僉同,於是把一位天生成有教授面孔的專家從八層樓請了下來。專家問明原委,輕輕走到孩子身邊,附耳低聲說了一句話,那孩子便像觸電一般,滾鞍落馬,牽著母親的衣裙,倉皇遁去。事後有人問那專家到底對孩子說的是什麽話,那專家說:“我說的是:‘你若不下馬,我打碎你的腦殼!’” 

這專家真不愧為專家,但是頗有不孝之嫌。這孩子假如平常受慣了不兌現的體罰,威嚇,則這專家亦將無所施其技了。約翰孫博士主張不廢體罰,他以為體罰的妙處在於直截了當,然而約翰孫博士是十八世紀的人,不合時代潮流!

 

哈代有一首小詩,寫孩子初生,大家譽為珍珠寶貝,稍長都誇做玉樹臨風,長成則為非做歹,終至於陳屍絞架。這老頭子未免過於悲觀。但是“幼有神童之譽,少懷大志,長而無聞,終乃與草木同朽”——這確是個可以普遍應用的公式。小時聰明,大時未必了了。究竟是知言,然而為父母者多屬樂觀。孩子才能騎木馬,父母便幻想他將來指揮十萬貔貅時之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戰小歌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著他將來喉聲一囀彩聲雷動時的光景,孩子偶然撥動算盤,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將來或能掌握財政大權,同時兼營投機買賣;……這種樂觀往往形諸言語,成為炫耀,使旁觀者有說不出的感想。曾見一幅漫畫:一個孩子跪在他父親的膝頭用他的玩具敲打他父親的頭,父親瞇著眼在笑,那表情像是在宣告“看看!我的孩子!多麽活潑,多麽可愛!”旁邊坐著一位客人裂著大嘴做傻笑狀,表示他在看著,而且感覺興趣。這幅畫的標題是:“演劇術”。一個客人看著別人家的孩子而能表示感覺興趣,這真確實需要良好的“演劇術”。蘭姆顯然是不歡喜演這樣的戲。 

孩子中之比較最蠢,最懶,最刁,最潑,最醜,最弱,最不討人歡喜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鐘愛。此事似頗費解,其實我們應該記得“西遊記”中唐僧為什麽偏偏歡喜豬八戒。諺云:“樹大自直”,意思是說孩子不需管教,小時恣肆些,大了自然會好。可是彎曲的小樹,長大是否會直呢?我不敢說。

Views: 38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