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復彩《禪的故事》洞山良價

密懿宗成通五年(864年),21歲的僧人良價來到江南池陽南泉山的那一天,正是普願禪師的老師馬祖道一忌日的前一天。當時,普願正在為老師的忌日作著準備。良價知道這幾天都不好向普願問法,於是便夾在憎眾的隊伍中,為這個活動準備著。

忙完了這些,普願忽然感嘆說:“不知馬祖明天是否前來應齋啊!”

都覺得這不過是普願對老師的深切懷念之語,誰也沒有拿它當真,然而人群中卻有人大聲地說:“如果有合適的伴侶,老人家一定會來的。”

大家都朝說話的人望去,原來是一個浙江的和尚,後來知道他就是良價。普願特意朝那個小和尚看了一眼,說:“這個小和尚,居然說出這樣的話來,將來是可以造就的人才。”

僧眾們都知道,普願是難得誇獎人的,卻不料競對一個上門掛單的浙江小和尚如此大加贊賞。大家都對這和尚既羨慕又嫉妒。卻不料那小和尚半點也不領情,普願的話音剛落,他便沒好氣地說:“老和尚你不要壓良為賤好不好?”

普願聽了,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滿意地笑了。於是,良價就算與普願行過見面禮了。

良價此來南泉山,是專門來向普願解悟一個歷史公案的,那就是關於“無情說法”的公案。

無情者,草木瓦礫,說是南陽國師有一次說法時公開地說,草木瓦礫雖是無情物,但卻能夠說法。南陽國師不僅這樣說了,而且還補充說,墻壁瓦礫的說法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只是我們聽不見罷了。良價實在不能明白,草木瓦礫何以能夠說法。

南泉普願聽了他的公案後,忽然豎起他的禪杖,問他說:“明白嗎?”

良價什麼也不明白。不等他回答,普願就握起禪杖朝他打來。看來他與普願的禪緣並不契合,他在南泉山住了不到半個月,很快就離去了。他接著來到湖南的大溈山,來到溈山靈佑禪師的地方。當他把那段公案再次轉述了一遍之後,溈山靈佑忽然朝他豎起手中的拂塵,並且問道:“你會不會呢?”

良價說:“不會,請老和尚再講明白些。”

溈山靈佑不高興地說:“我是父母所生的嘴,怎麼能為你解說這些呢?”

良價知道他與靈佑的禪緣仍然不契合,他問道:“還有哪位老和尚能夠為我解說這些呢?”

靈佑說:“你到澧陵去,雲巖那老頭或許會給你講一點什麼。”

就這樣,良價又來到澧陵,他在一座巖洞里找到了那個白胡子的雲巖禪師。

“你叫什麼名字?”雲巖問道。

“良價。”他回答說。

“你到這里,到底要做什麼?”

於是,良價第三次將那個公案向雲巖轉述了一遍。他說:“我就是不懂,草木瓦礫本是無情物,就怎麼能夠說法呢?”

雲巖什麼也沒有說,老和尚將良價帶到山洞外,一老一少走在春天的山野里。天空中飄浮著如絮般的白雲,風聲呼呼,四野的樹木在風中輕柔地搖擺著,也跟著發出嘩嘩的聲音。

雲巖說:“聽到了嗎?”

良價興奮地說:“原來這樣啊!”

老和尚說:“春生夏長,秋謝冬眠,萬物都在這四時的運轉之下,正所謂落一葉而知秋。這樹林,這草木,還有這山野,這河流,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訴說著遠古至今的恕語,惟有有心去諦聽的人,才能懂得它們的心聲。”

良價是一個天生不肯安寧的人,他在雲巖禪師處得了法後,就再也不肯與老人在這間潮濕的山洞中住下去了,他要繼續他的山野之旅,他要繼續去尋找新的禪機。

“你要去哪里?”雲巖說。

“雖然準備離去,卻還沒有明確的地方。”

雲巖懷著依依惜別說“從此一去,再難相見。”

良價說:“從此一別,難得不相見。”

然而良價雖然是這樣說,但還是有些舍不得這位開啟了他心智的老人,他說:“如果和尚百年之後,忽然有人問起我,還記得老和尚的形象嗎?我該怎樣回答他們?”

“只須回答他,這就是。”

良價默默無語,心中充滿了惜別之情。

雲巖忽然說:“良價啊,你承當這件事務必十分小心。”

良價不知道老和尚是說他記住老和尚形象的事還是他今後說法的事,但也不好再問,只好作罷。

離別了雲巖禪師,良價懷著倀然的心情繼續自己的漂泊。一路上,他總是努力讓自己記住老人的形象,努力記住老人向他說的每一句話。

幾天之後,良價走到湘江岸邊,秋天的江水清澈見底,坐在渡船上,良價從江水中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剎那間,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雲巖的話,原來是這樣啊!於是,良價當即作了一首偈語:

佛性\/怎能從他人的身上尋覓\/我與他相隔越來越遠\/雖然如此\/

如今的我獨自逍遙\/自由自在\/但他的身影卻隨時隨地縈繞於我的身邊\/我知道,他如今正是我\/我如今不是他\/啊,這就是禪的智慧\/

只有這樣的領會,才符合他告訴我的意旨。

良價後來來到江西高安的洞山,很長的時間里,誰也不知道他,誰也不清楚這位年輕的僧人整天在思考些什麼。直到有一天,他在寺院的墻壁上貼出一張紙,上面寫著他的詩偈,人們終於意識到,這個默默無聞的僧人是一個怎樣的僧人。良價終於以他的《五位頌》讓人們知道他有著怎樣的智慧,有著怎樣的禪思。

《五位頌》以“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至”的五位之說,將天地自然的萬物現象從本體、現象、妙用三方面進行觀察,從而闡明事理的關系圓融無礙的道理。這就使人想起當年石頭希遷禪師所作的《參同契》,隔著數代,洞山良價居然將石頭希遷的理論重新作r全新的闡釋.這不能不使人感到,禪是一脈相承的。

洞山良價的理論後來又被他的弟子曹山本寂進行了新的補充,變成了君臣五位之說。中國禪宗的五家七宗之重要的宗派曹洞宗由此而形成。

似乎還有必要補充一下洞山良價的死。

據說他臨寂前對他的弟子們說:“我這人在世間70余年,留下了不好的名聲,誰能替我除掉呢?”大家都默默無語,不知如何應對,這時有一個小和尚走到良價的身邊,湊在他耳邊說:“請問和尚您的法號是什麼?”

良價說:“謝謝你,我不好的名聲被你除掉了。”這個小和尚就是他的弟子,後來和他共同完成曹洞宗的曹山本寂。

Views: 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