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浙江省紹興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城南的會稽山自古以來被封為我國五鎮名山中的南鎮。山雖不高,但名人輩出,久負盛名。
傳說夏朝大禹治平洪水,在此大會天下諸侯,計功行賞。並改原來的苗山為會稽山。至今在城南會稽山北麓還聳峙著巍峨雄偉的大禹陵。春秋戰國時,紹興為越王勾踐的國都,勾踐為報辱國之仇,在會稽山上臥薪嘗膽10年。會稽山西麓還有越國絕色美女西施的故鄉,這里的院紗溪、浣紗石、西施亭、西施殿構成了一組景區,流傳著這位愛國女子深明大義、以身報國的動人故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5次南巡,公元前210年11月東下會稽,登上主峰,並令丞相李斯刻石記功,石碑至今江保存著。
會稽山山川秀麗,人傑地靈。我國歷史名人司馬遷、李自、孟浩然、元稹、王安石、蘇軾、王陽明、陸遊、徐渭等都曾遊覽過會稽山,並留下許多著名的詩文。晉朝書聖王羲之久以會稽山下,曾在主亭與文人相會,寫下不朽的《蘭亭集序》,可謂與會稽山水千秋共存。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的大半生在紹興度過,他在沈園與表妹唐婉悲歡離合的愛情悲劇以及《釵頭鳳》詞流傳至今,感人淚下。近代以來,會稽山和紹興城還傳誦著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徐錫麟、陶成章等人的英勇事跡,這里還有魯迅先生的故居和周恩來同志的祖居。真是會稽山上記載著滄桑歷史,紹興城內薈萃著名人英雄。
會稽山的餘脈北入平原,時起時伏,在紹興城內構成了一些低矮的小丘,如府山、塔山和蕺山。府山因清代設紹興府於此而名。山的東南麓建有紀念越國國都的越王台。越王台初建於南宋,1981年重建成氣勢雄偉的城樓。走入城墻正中的拱門,見有一株古柏,傳為南宋高宗趙構所植。越王殿座落在山南最高處,左右小山拱抱,氣宇軒昂。此樓在1982年重修,大殿東西兩側有《臥薪嘗膽》和《復國雪恥》大型壁畫。山上的望海亭,原來傳說是越國大夫范蠡所建的瞭望塔。望海亭後東山坡上有越國大夫文種墓。府山的西南山峰上有一風雨亭,亭名取自秋瑾就義之前手書“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亭下是當年關押秋瑾的清政府典史署。風雨亭的亭柱上有孫中山先生的挽聯一對:“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讚同盟會;軒亭流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07年7月15日淩晨,年僅32歲的秋瑾被殺害在紹興市中心的軒亭口,現樹立有秋瑾烈士紀念碑。
塔山因山上建有應天塔而得名。應天塔始建於隋唐,宋代重修,共7層,不幸於1910年毀於火災。1984年按原貌重新修復,並可緣梯盤旋而上,一覽古城風光。塔山腳下和暢堂23號,是秋瑾故居,內藏有許多辛亥革命時期的珍貴文物和資料。其中有周恩來在1939年親筆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
蕺山得名於山中一種叫蕺的野菜,味帶腥味。傳說勾踐當年常采集這種野菜充食。蕺山南麓有戒珠寺,是王羲之故宅遺址。朋未蕺山有座書院,有劉宗周等學者在此講學。清兵陷紹興後,他和門生一起堅持民族氣節,絕食身亡,受到後人的尊敬。清末,在這蕺山書院舊址上,由徐錫麟辦起了山陰縣學堂,為辛亥革命培養了一批革命人才。
紹興城有近3000年歷史,歷代興建城垣與房舍,都需開采石料。一些歷經千余年的古代采石場,一個個都成為堅石林立、懸崖陡壁的奇石山景,宛自天開,成為迷戀遊人、十分奇特的山石景觀。
紹興城東的東湖畔原有一座並不起眼的青石山,曾稱箬山。從漢代起,這里成了采石場,經過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石工的開鑿,終於成為峭壁百丈、洞形曲折的奇山。清代時一位富紳在此築堤,堤外為河,堤內為湖,青石山立於湖中,懷抱一池碧水,上連60米高的絕壁,下插深潭。山腳下鑿成高大的山洞,泛舟於湖中,蕩漾在洞底,仰望山崖似有壓頂之勢。郭沫若有詩一首:“箬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湖中還有長堤、石橋,湖畔有稷壽樓和陶社,以及香積亭、飲淥亭、聽湫亭等景。此外,吼山和柯巖都是古采石場的遺址。柯巖大佛巖是石工鑿就的一塊畚箕形巨石,上有一尊彌勒佛,佛身、華蓋、香爐、柱礎、石級都在這整塊巨石上一氣鑿成。大佛兩耳相通,更為神妙。大佛巖右側淩空而立的雲骨石,高10余丈,刀痕淋漓,瘦削屈曲,頂端亦有石佛,形如戴笠。頂下刻“雲骨”兩個隸書大字,令人覺得“削壁聳千尺,危崖鎖霧中”,因此被稱譽為“石魂”和“絕景”。這種人工開鑿而成的奇特山景,在其他地方實屬罕見。
紹興城西的蘭亭,其南側為會稽山所環抱,溪水彎繞其間,茂林修竹,環境十分幽靜。傳說勾踐在此種植過蘭花,漢代又在此設過驛亭,故稱“蘭亭”。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等41位文人會於蘭亭、坐在小溪旁,讓酒杯沿曲溪流淌,酒杯在誰身邊,誰就得罰酒做詩,這稱作“曲水流觴”。當時參加盛會的文人作成37首詩,並請王羲之作序。王羲之文采飛揚,當場寫成《蘭亭集序》。這篇《蘭亭集序》不僅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在書法藝術上價值更大,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全篇324字,字體遒媚勁健。王羲之自己也很滿意,就把此書作為傳家寶。傳至唐代,因唐太宗酷愛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書法,設法將《蘭亭集序》真跡騙到手中,並命人摹寫數本,分贈親貴近臣。太宗死時,遺令把蘭亭真跡殉葬。所以現在所見的《蘭亭集序》均為摹本。
蘭亭中有一鵝池,傳說王羲之愛練“鵝”字,並在此養了不少白鵝。碑亭中的“鵝”字相傳為王羲之手書,而“池”字則力徐渭補寫的。過鵝池可見小溪曲流環繞四周,這就是當年“曲水流觴”處。附近的八角亭年樹有一塊禦碑,正面為康熙臨摹的《蘭亭集序》,背面為乾隆的題詩。流觴亭之北為右軍祠(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祠門廳前有一墨池,傳為王羲之洗筆硯之處。現在蘭亭背後,已建成一座書法博物館,會集了中國歷代書法之精品。
大禹陵座落在城南會稽山了。據《史記·夏本紀》載:“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日會稽。”陵前有碑亭,碑上“大禹陵”3字,每個字1米見方。亭南為禹祠,附近有放生池、圍廊、禹井亭等,古色古香。禹王廟雄偉壯觀,進口南側有一塊峋嶁碑,其字似篆非篆,古奧難認,相傳原在衡山云密峰,為大禹治水時所刻。禹王廟有午門、祭廳和正殿三重,依山勢逐漸升高。正殿中立有約6米高的大禹塑像,神態端莊。禹王廟的碑廊中還置有8塊古碑,其中一塊蝌蚪文碑傳為大禹所書,另一塊秦始皇東巡會稽時由李斯所書的小篆碑,極為珍貴。大殿以東的石亭,亭中直立一塊高約2米的石,頂端有一個碗大的洞,相傳這塊石是大禹下葬引棺入穴時的工具。石之下就埋葬著治水英雄大禹。
會稽山上群峰連綿,其中香爐峰最為秀美。峰頂有觀音殿,坐北朝甫,依巖而築,狀若香爐。峰上經常霧氣繚繞、白居易有“峰峭佛香爐”之句。香爐峰以南的秦望山,是秦始皇登臨處。秦始皇在此令李斯刻石記功,這塊篆書石碑一直珍藏至今,共有60字,字體端莊凝靜、風度雍容。會稽山上多有溪谷瀑布,諸暨境內的五泄瀑布懸掛於崇山疊翠之間,周圍異峰怪巒爭奇競秀,景色秀麗。1987年在此修復了五泄禪寺,已成為一個新的旅遊景區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