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洪波:哪里來的這只猴?——孫悟空形象探源(中)

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因為《太平廣記》和《太平寰宇記》都根據《古嶽瀆經》,而《古嶽瀆經》本身便不是一部可信的古書。宋元的僧伽神話,更不消說了。因此,我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紀事詩《拉麻傳》(Ram-ayana,今譯羅摩衍那)里尋得一個哈奴曼(Hanu-man),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

當然,對於魯迅在學術上的“固執”,胡適是領教過的,所以他除了不厭其煩地羅列哈奴曼諸般騰挪、變化神通與孫悟空類同,還通過對哈奴曼與孫悟空的前身《取經詩話》中猴行者的比較,找出兩者的聯系,以為旁征:

第一,《取經詩話》里說,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花果山自然是猴子國。行者是八萬四千猴子的王,與哈奴曼的身份也很相近。第二,《拉麻傳》里說哈奴曼不但神通廣大,並且學問淵深;他是一個文法大家;“人都知道哈奴曼是第九位文法作者”。《取經詩話》里的猴行者初見時乃是一個白衣秀才,也許是這位文法大家墮落的變相呢?

果然,對於胡適的“外來影響”說,魯迅予以堅決的否定,專門就此問題作了說明:

我以為《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正類無支祁。但北大教授胡適之先生則以為是由印度傳來的;俄國人鋼和泰教授也曾說印度也有這樣的故事。可是由我看去:1、作《西遊記》的人,並未看過佛經;2、中國所譯的印度經論中,沒有和這相類的話;3、作者——吳承恩——熟於唐人小說,《西遊記》中受唐人小說的影響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還以為孫悟空是襲取無支祁的。但胡適之先生仿佛並以為李公佐就受了印度傳說的影響,這是我現在還不能說然否的話。(《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民族傳統”和“外來影響”兩說並峙以後,後世學者皆有沿襲,各自從中得到莫大啟迪。從稍後的陳寅恪、鄭振鐸,到當代季羨林、金克木、吳曉鈴、劉毓忱、蕭兵等著名學者都著有相關論文,討論孫悟空的“國籍”歸屬,雖然至今未有定讞,也已足見當年魯迅、胡適的論辯具有深遠的影響和豐厚的學術含量。


二、孫悟空:中外文化融合的產兒


就我而言,傾向於魯迅“民族傳統”說。

首先,魯迅所論,基於中國文學傳統的實際,言之有據。在唐代玄奘取經之後到明代世德堂本《西遊記》誕生之前,確實存在大量猴精故事,典型代表作為唐傳奇《補江總白猿傳》、宋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這是孫悟空形象產生的“土壤和武庫”。同時,魯迅對淮渦神無支祁故事演化的推測比較符合邏輯:唐李公佐著有大禹伏無支祁神話,宋朱熹、羅泌時已演為僧伽伏無支祁傳說,元代戲曲有多種劇目演繹無支祁故事,最後由吳承恩“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而且“禹伏無支祁”之類俚說故事“遂以堙昧”,煙消云散。

其次,胡適對魯迅“民族傳統”說的否定不符學理依據:關於無支祁的神話、傳說、故事皆不可信,這個懷疑並無不當,但問題是此“不可信”並不構成否定它們影響後來孫悟空形象的要件。大而言之,神話和傳說是先民對自然力的天真解釋,在科學上皆“不可信”,但通常都是各民族文化的源頭。那麼,認為淮河神猴無支祁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構成孫悟空形象的源頭,又有什麼不妥呢?至於為了說明哈奴曼與孫悟空的聯系,斷定李公佐所寫傳奇《李湯》即“大禹伏無支祁”也是“受了印度傳說的影響”,則完全是沒有根據的信口之言。

反觀胡適自己提出的“外來影響”說,只停留在“大膽的假設”。其立論邏輯是:《西遊記》敘述玄奘赴印度取經,理應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他說:

Views: 10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