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偉:《詩經蒹葭》與口頭文學(下)

(二)空間的轉換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主人公的追尋過程還有空間、方位上的轉換。 民間故事中可能表現為主人公需要到三個地方分別找到某一寶物才能最後成功,或者直到第三個地方才發現目標。《蒹葭》一詩同樣帶有空間、方位上的變化。

首章“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詩中“伊人”和主人公的空間方位都在發生變化。初看時,“伊人”“在水一方”,等到詩人靠近,卻又“宛在水中央”。馬瑞辰《通釋》曰:“方、旁古通用,一方即一旁也”,意思是,詩人看到的“伊人”一開始明明就在河的一旁,但好不容易趕到了,卻發現不知怎麽“伊人”又好像到了水中央一樣。“宛”字指不確定,因為人不可能到水中去,但水中縹緲不定的影子又好像是魂牽夢繞的“伊人”,莫不是淩波仙子、水中神人?主人公為了追尋“伊人”的身影也發生空間的轉換,經過“溯洄”、“溯遊”,從原來的觀察地點來到“伊人”出現的地方,這與民間故事中主人公四處尋找經歷的空間轉換是類似的。

接下來,次章和尾章同樣存在空間上的變化。主人公不停的“溯遊”、“溯洄”,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為了追趕“伊人”的身影,緊緊“從之”。而“伊人”也從“在水之湄(水草交接之處,即岸邊)”到“在水之涘(水邊)”,從“在水中坻(水中的小沙洲)”來到了“水中沚(水中小沙灘)”,身影忽近忽遠,恍惚迷離,難以確定。這種空間上的轉移與前面時間上的流逝都顯示出追尋過程的曲折與艱難,“伊人”這一理想目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在這艱難的追尋中,主人公毫不退縮的勇氣、對“伊人”熱情的渴望,卻如追趕太陽的誇父般執著堅定。人類無數美好的東西不就是在這一看似無望的堅持中獲得的嗎?“上窮碧落下黃泉”,我將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上下求索,盡管前方的身影如此模糊,但那畢竟就代表著希望,激勵著心中懷有希望的人繼續前行。而詩歌正是在這種矛盾沖突中引起人們更多的思考,構成了審美的豐富性。


(三)過程的曲折


在民間故事中,為了情節的豐富戲劇化考慮,主人公的追尋過程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一路上當然會有阻礙他前行的力量存在。阻礙的形式有很多種,或者是高山急流類嚴酷的自然環境,或者是強盜惡魔等險惡的外部勢力,又或者是其自身的懦弱、懶惰等性格弱點,這些都會增加追尋的難度,令主人公經歷失敗甚至死亡。弗萊在論述到羅曼司傳奇時說到,羅曼司傳奇的基本情節與追尋故事也是緊密相連的,分為三個階段,並且情節中主人公的冒險旅行往往要經過三次嘗試,“獲勝的英雄總是第三個兒子,或往往是由第三個承擔探求使命的勇夫,或在第三次較量時才旗開得勝。”[4]主人公的歷險探求都安排兩組人物,即善與惡的二元對立。故事情節的精彩之處就集中在二者的對立沖突之上,引起讀者關注的正是英雄怎樣克服重重困難,與惡魔進行激烈的搏鬥,最後取得寶物或救出公主。因此,成熟的追尋探險故事非常注意鋪張追尋過程的曲折,在結局到來前做足工夫,讓讀者替英雄捏了一把汗。伴隨著英雄一步步深入魔窟,與惡魔鬥智鬥勇,善、惡兩方面的人物形象不僅越來越鮮明,讀者對主人公的英雄氣概也有了更深切的理解,直至達到情感上的認同。相信,多數讀者之所以喜歡欣賞傳奇冒險故事,很重要的一點正在於故事情節的曲折、驚險,而驚險的情節就意味著主人公需要具有常人難以具備的膽識與勇氣,才能化險為夷,最後取得勝利。而英雄取得成功,還有著堅如磐石的毅力與意志,在面對挫折、失敗時永不言敗。我們所欣賞的正是英雄身上的無畏精神。

《蒹葭》一詩尚不具備成熟追尋故事的豐富情節,故事中主人公面臨的阻礙屬於第一類,相對來說危險性還是比較小的,戲劇性當然也就差了很多。為了追尋“伊人”的所在,主人公經過了“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洄從之,道阻且右”的探尋過程。“阻”指險阻、障礙,“長”指道路漫長遙遠,“躋”指登高,形容道路高低不平,而《鄭箋》解釋“右”為“言其迂回也”,形容道路曲折漫長。“溯洄”指的是“逆流而上”,“溯遊”指“順流而涉”(《毛傳》),描寫主人公追尋過程中需要逆流而上、涉水而過,才能找到尋找的對象。雖然短短幾個字,沒有驚險百出的戲劇情節,但詩歌描繪出了詩人追尋之路不但漫長遙遠,而且山高路險,迂回曲折,從而說明了追尋的難度之大。在此基礎上,詩人沒有放棄對“伊人”的追尋,其形象漸漸鮮明起來,特別是性格中的毅力與勇氣也就得到了充分表現。所以,這首詩可以讓我們較早地體會追尋主題故事帶給我們的精神震撼,激勵我們同樣為了心中的“伊人”而開始自己的追尋。



隨著民間文學與文人文學的聯系日益密切,文人創作中已經普遍應用這種三章重復敘事。讀者們會很容易發現,無論哪個朝代的作家,他們在安排情節時,總會把內容相似、相關的人物和事件,設置在相關的時空領域內,巧妙地形成三階段重復敘事,而故事主題、情節發展和形象塑造,往往通過人物、時間、空間、色彩、事件等在重復中的遞進變化來充分展開,並達到推進矛盾沖突,渲染強烈氣氛,深化小說主題的目的。比如我國四大名著中就隨處可見。《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的情節是典型的追尋主題故事。劉備是追尋者,也就是不斷追尋的英雄;而孔明則是“伊人”,行蹤難尋。劉備前兩次拜見孔明,都撲了空,過程非常相似,期間經歷了時間因素的變化,空間、人物等則沒有改變。直到第三次,孔明被其誠心感動,同意會面,才有了後來的三分天下,成就一段佳話。至此,劉備的追尋有了圓滿的結果。此外,《西遊記》中孫悟空的“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水滸傳》中的宋公明“三打祝家莊”,等等,都注意運用了情節的三章重復敘事。“三階段重復敘事”,越來越成為古代小說構造情節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人物、表現主題的有效途徑之一。[5]如《蒹葭》一樣的三章疊詠結構在《詩經》中普遍存在,但正如上面所論述的,《蒹葭》所表現出的三階段式追尋故事模式則非常獨特。簡短的三章、二十四句,已經初步具備了追尋故事中時間、空間、探險過程的豐富變化,形成了三階段的追尋情節模式,與民間故事的三階段追尋敘事有著共同的口頭敘事傳統。至於《蒹葭》中那位“伊人”到底指的是什麽,我們沒有必要一定找出其實指為何,在追尋主題故事中,無處可覓的“伊人”不就是人類心中難以滿足的欲望,也是吸引人類不斷進步的那個希望嗎?從文本結構的角度,我們在這里將詩歌與民間故事連接起來,對它們共同的口頭敘事傳統有了新的認識,對於在新的理論視野中重讀《詩經》是一種新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楊可.俄羅斯民間童話的文化心理探析[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2).

[2]祝秀麗.重釋民間故事的重復律[J].民俗研究,2005,(3).

[3]鄭洋.《蒹葭》意象的符號學分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1).

[4]諾思羅普•弗萊.批評的解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5]陳崇宇.試論古代小說的“情節三疊”[J].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愛思想網站2015-02-09)

Views: 16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