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大學教育應該以提高學生的智識,而不只是增添一些專門知識為主要目標,在美國大學裏,人文教育提供主要的智識教育課程(說理寫作和經典閱讀)。智識又稱“智性”(Nous),是從希臘語的νοῦς來的,經常被作為智能(intellect)和智力(intelligence)是同義詞。它被認為是人類心智中所具備的一種能分辨對與錯的直覺能力,所以特別與價值判斷有關。
在柏拉圖那裏,智識(nous)常指“見識”(good sense)或“明智”(awareness),是人的“心智”(mind)的特殊能力,也是智慧的一種體現。在《克拉底魯篇》(Cratylus )篇裏,柏拉圖說,智慧女神的名字(Atheonóa)指的是“神”(theos)的心靈(nous)。在《斐多篇》(Phaedo)裏,蘇格拉底在臨死前說,他從雅典的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Anaxagora)那裏了解到宇宙的智識安排萬物秩序,是他思想的一大轉折。亞裏士多德把智識看成是只有人類才具有的一種與“理智”(reason)相聯系的能力。他在《倫理學》第四部分裏把智識視為一種把握基本原則和事物本質定義的能力,智識是人隨著經驗的增長而加強的能力,這與年齡、閱歷能增長智慧是一致的。
人文教育課堂上智識雖然與這類古老的智識觀不無關聯,但強調的卻是另外一些與一般學習或知識學習有關的人的普遍能力,其中最為基礎的便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在知識變得越來越“容易”的互聯網時代,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重要性變得更加突出了。
在線的“維基百科”創始人之一、在線的“公民匯編”(又稱“公民紀要”,Citizendium)百科全書的創始人拉裏·桑格(Larry Sanger)在《互聯網如何改變我們(以為我們)所知道的》一文中說,“好的搜索引擎就像是(占卜)的神諭(oracle),不管你詢問什麽,都會有回答。有的回答正是你所尋找的。但是,有的回答,對不起,只不過是神諭——它很難理解,而且可能是錯的。……知識與信息是不同的。你很容易從網上獲取信息,但知識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同樣,學生們很容易在課堂裏獲得專業知識,但是,要增進能獨立思考和判斷的智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互聯網上容易獲得的巨量信息造成了拉裏·桑格所憂慮的“知識貶值”現象。他說,“全世界互聯網服務積累的信息越多,信息越是容易獲得,比較而言的知識就越不稀奇,越無吸引力。我擔心互聯網已經大大削弱了人們對知識獨特性和知識為何值得追求的感受。”許多以前被視為難能可貴的知識在互聯網上唾手可得,就專業知識的積累而言,年輕學人超過以前那些皓首窮經的積學之士已經不再是什麽難事。然而,他們的智識卻未必有同等程度的增長。知識不等於智識,並非在互聯網時代才如此,但卻在互聯網時代變得更加突出。
分辨知識的真偽需要的不僅是知識,而且更是智識,智識是更不容易獲得的知識。桑格指出,信息的“超級豐富(superabundance)其實讓獲得知識變得更困難了”,當然,他所指的經過思考和判斷而可靠的真正知識。真正的知識是一種“信念”,它必須是經過檢驗的。在知識的紙媒傳播時代,讀者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有經驗,有眼光的編輯們的幫助和他們對知識的檢驗。
今天,這樣的檢驗任務往往落在了讀者自己身上,關鍵在於要能辨認出真實,並將它與虛假區別開來。我們運用理智或證據來作出決定。桑格說,“為知識信念提供檢驗是非常不易的。這要求我們有好的信息來源、批判性思考,有時還需要知曉統計和數學,並且在理解文本時要非常關註細節。這些都是花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別人可以給你一些幫助,但這些是你自己必須去做的事情”。人文教育不只是讓學生接受現成的知識,而是讓他們學習如何檢驗知識,並對可靠的知識建立起信念,這是人文教育對學生求知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它與一般知識教育的區別在於,它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
在我任教的大學裏,授人以漁的人文教育教學大綱有著比桑格的建議更為具體、系統、全面的規定。人文教育包括兩個相互聯系但有所區分的部分。第一是課堂討論(集體知識活動),第二是寫作(個人獨立的知識行為),這二者都以閱讀為基礎,包括對文本提問、分析、理解和釋意、評價和批判等等。人文教育高度重視經典閱讀與寫作這兩門課的緊密結合,這兩門課都不屬於“專題知識課程”(subject courses),都是以授人以漁為目標的。這體現為具體的教學目標要求。例如,這兩種課共同的學生寫作要求分為“批判思考學習要求”(Critical Thinking Learning Goals)和“交流能力學習要求” (Communication Learning Goals)。學校的教學綱要對此有具體說明。
批判思考要求指的是,“理解和獲取知識所必要的批判思考,包括分析、綜合、評估。為此,學生要學會如何辨認、形成和追問自己和他人想法中有意義的問題,如何在展開說理的過程中結合邏輯、細致的觀察、反思和經驗。兩門寫作課的順序幫助學生們在面對多種不同觀點時逐漸提高可靠的判斷力,並為他們提供一個論壇,讓他們能夠對說理論證的不同部分有批判性的思考”。具體要求有三條:一、對論點和主張尋找、辨認正反雙方的證據;二、對論題提出有意義的問題;發現、評估論證中沒有道明的假設,並對此有所應對。
交流能力要求指的是“增強學生的寫作交流能力。只有當一個人能夠與他人有效交流他的知識時,他的頭腦才是真正自由的。學生們要發展交流技能,認識到語言形成思想和經驗的力量,學會邏輯、清晰、獨創地寫作和說話”。具體要求有四條:一、能辨認和寫作通暢易懂的文章,其特征是清楚細致的組織、連貫的段落和正確的句子;二、有效書面交流要考慮誰是讀者和交流情境;三、言之有據的說理,論述清楚有力,論題集中有序;四、在寫作過程中提高智識和增強對覆雜想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最後一條也就是說,寫作本身就是一個思考和厘清問題的過程,有效的寫作有賴於清楚有效的思考。正如喬治·奧威爾說的,“假若思想能敗壞語言,那麽語言也能敗壞思想”。學習寫作,從根本上說是學習以理性文明的,有教養的方式與他人交流,也就是民主生活方式和公民社會所必不可少的公共說理。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為這樣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培養有效的成員。
(徐賁(Xu Ben),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畢業於復旦大學,獲麻薩諸塞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於蘇州大學外文系,現任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提倡民主、法制、公民教育等普世價值。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後現代和後殖民》(1996)、《文化批評往何處去》(1998)、《知識分子和公共政治》、《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2008)、《統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等。)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