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近來,學校一直致力於實施文化引領戰略,並已正式出台了實施意見。從“海納百川,取則行遠”的校訓,到“崇尚學術,謀海濟國”的價值取向,再到“包容、博大、深厚、行遠”的氣質特征以及 “海洋景觀”、“海洋名師”、“海洋文化”、“海洋強國”等議題的提出,都表明,學校文化引領戰略十分強調做深做精“海洋”這篇文章。筆者不揣淺陋,圍繞文化引領戰略的海洋特質,談幾點思考,以求教於大方。
自邇的情結中國文化有一種“山海情懷”。劉勰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登山會有“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體悟,觀海則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感慨。登高山,航遠海,山海和弦,道出了一種高遠的情懷。
“登高必自卑”,語出《中庸》: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說,登高一定要從低的地方開始。登臨岳麓山的時候,人們面對巍巍麓山,總是以自卑亭為起點,就好像道德修養抑或學業修習,都必須自謙卑虔敬始。經過一段不算辛苦的攀登,人們開始慢慢超離大地,但又確確實實還與大地相連,離塵世也並不太遠,還沒有遠離塵世,這便到了“道中庸亭”。人們不斷地向上,向上,內心生起一股不斷尋求超越的精神力量,經過艱苦地攀登,這便到了“極高明亭”,內心世界由此進入一種“極高明”的澄明境界。人們繼續攀登,才可以到達最高位置———“赫曦台”,在那裏,精神世界會得到一種徹底的超越,獲得一種超拔的精神力量。
“行遠必自邇”,同樣出自 《中庸》:君子之道,譬如遠行,必自邇。意思是說,遠行一定要從近的地方起步。學校以“海洋”為鮮明的辦學特色,培養海洋人才,是我們的核心任務。為了更好地認識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我們尤其需要一種“遠行”的決心、勇氣與行動。正如校訓所講的那樣,海大培養出來的海洋學子,尤其需要一種“遠行”的精神準備。進一步的問題在於,行多遠,方為起步?行多遠,方為盡頭?自古人們就說學海無涯,學海無邊,遨遊學海,顯然永無止境,永無盡頭。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適度的自卑情結,提出了一個自我超越的內在要求,這恰恰是一個人不斷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樣,基於一種“自邇”的情結,一個人縱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獲得了深遠的發展,也會將已經到達的目的地視為新的起點,視為“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不斷提出更為長遠、高遠、深遠的理想與目標。探索海洋,求知海洋,要求我們不斷從近海走向遠洋,從淺海走向深海,這尤其需要倡導一種“自邇”的情結,激勵青年學生,樹立起一種“行遠”的理想與品格,從而獲得永不停滯、永不止息的前進動力。合德的智慧《周易》有這樣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天上的日月星辰,晝夜運行不止,人們看到這一點之後,就想,人也應該這樣,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無論什麽東西,往地上一放,大地都無不接納,無不承載,人們看到這一點之後,就想到,人也應該如此,寬厚其德,包容大度。這句話,道出了傳統文化的精髓。自古以來,人們就懂得向天地自然學習,並努力使自己的行為順應天地自然,合乎天地自然,正所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海大文化引領戰略十分強調海洋特質的發掘,那麽,循著“合德”的思考路徑,我們應該向“海洋”學習什麽?竊以為,其中有一種“大利”、“大德”和“大美”。
說到“海”,自然離不開“水”,“水”與“海”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老子》記載: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說,“水”有“善利萬物”的品格,萬物因“水”而生。“海”更是如此。最新全球海洋生物普查表明,從物種來看,海洋生物總計可達100萬種;從總量來說,顯然是不可量計。大海利養萬物,這帶給我們一種謀“大利”的人生啟示。偶讀《雍正朱批奏折選輯》,其中一節,大概講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礙於親朋鄰裏的請托,做了一些“行私恩小惠”,“圖微名小利”的事,遭到雍正一番痛批,告誡其:“凡事當務遠大,始不愧身為大臣。求名務建大名,求利須謀大利,遠害亦當計慮大害,方是大丈夫之胸襟局量。”學校人才培養的使命是造就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才,培養國家海洋事業的精英人才,這就對海洋學子的眼界、視野、胸襟、氣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易經·系辭下》載:天地之大德曰生。海洋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是數以億計海洋生物生生不息的樂園。大海因 “大利”而有“大德”。《老子》又載:上善若水。用“水”來比喻“上善之人”,意思是說,“上善之人”,就像“水”那樣。那麽,“水”是什麽樣子?《老子想爾註》載:水善能柔弱,像道。去高就下,避實歸虛。這是說,“水”是柔弱的,是向下流的,流向“虛空”的。然而,“眾水”最終匯歸“大海”。這說明“海”是最大的“虛空”,而且,“海”處在“地”之“下”,於此,“向下”流動的“水”才得以匯集於“海”。“海”何以能“容”?何以能“納”?無非因其“虛心”,因其“處下”。海的“容德”,帶給我們“虛懷”的啟示;海的“謙德”,帶給我們“謙下”的啟示。
《孟子》裏有這樣一句話:“觀水有術,必觀其瀾”。這是說,孔子每次碰到壯闊的水面,都一定前往觀看。孔子如此“亟稱於水”,那麽,“水”有什麽可資“取法”的呢?有什麽可資“效法”的呢?孟子接著又說:“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這個“科”,是“坎”的意思,是指低窪蓄水的地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們要想知道“水”哪些地方值得借鑒與取法,就應當去觀察“水”的“源”與“流”。山澗泉水作為流水的“源頭”,從山下混然湧出,白天這樣不斷噴湧,晚上也這樣不斷噴湧,源源不斷,無所止息。流水有了這樣強勁的“源頭”,一旦流經“低坎”,就會暫時停頓下來,匯集起來,填滿這個“窪地”,再漫過去,流向另一個“低坎”,再填滿它,再漫過去,如此反覆,前行不止,永不停滯。最後,以一種不可抵擋的奔騰氣勢流入大海。張居正這樣解釋:“其蓄聚者深,故能常出而不竭;其發生者遠,故能漸進而不窮。”“水”有深厚的“源頭”作為根本,可以“漸進而至於海”。受此啟發,人們想到,假設一個人有“實行”,實實在在去幹,踏踏實實去做,遇到學問上的難點疑點,遇到事業上的難題難事,不放棄,不放過,逐個解決,各個擊破,也可以“漸進而至於極”。所以,孟子講:“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所謂“盈科會歸海,力穡當有秋”,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這裏稍微延展一下,試想,於“流水”而言,“海”即為最大的“低坎”。而且,海底是高低起伏的大洋中脊與大洋盆地等,即為無數的“低坎”。這樣看來,海表的平面,自然也是源自“流水”的“盈科而後進”。可以說,“海”同“流水”一樣,具有一種“坎德”。“海”的“坎德”,帶給我們一種“實行”的啟示。
《莊子》記載海若對僅“觀河”就自得的河伯說:“觀於大海,乃知爾醜”。一個“醜”字,反襯出“海”的“大美”。莊子接著說:“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海”可謂是“大之至也”,自然也是“美之至也”。石濤在《畫語錄·海濤章》中就曾這樣說道:“海有洪流,山有潛伏。海有吞吐,山有拱揖。海能薦雲,山能脈運。”再如,人們常常講:“氣貌山海”,“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漫,萬象在旁”,如此等等。
人們往往以“海”來表達一種闊大宏偉、大開大合的境界,以“海”來傳達一種包舉宇內、席卷八荒的氣勢,以“海”來傳遞一種奔放雄壯、蕩氣回腸的氣韻,以“海”來象征一種行神如空、行氣如虹的氣勢,以“海”來訴說一種豪情橫生,氣沖霄漢的情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但是,海洋學子在認識海洋、探索海洋的過程中,既要懂得“析萬物之理”,更要學會“判天地之美”,感受大美海洋的無窮魅力。
鬥海的勇氣學校文化引領戰略在詮釋“海大精神”的時候,談到了“不畏艱險、探索不已的進取精神”。在第二屆“科學·人文·未來”論壇上,王蒙先生針對“關註海洋,面向世界”的主旨,提出了“勇者樂海”的全新思想,這都給我們很大的教益。確實,大海不僅與艱險聯系在一起,甚至是與兇險、災難等字眼緊緊聯系在一起。怒號的海面,濁浪排空;洶湧的波濤,奇譎詭秘。戰惡浪,過險灘,更是讓人五臟翻騰,肝膽俱裂,兇險異常。然而,越是艱辛,越是兇險,越是要激起戰天鬥海的勇氣與豪情。本文從“遠航”、“深潛”和“堅守”這樣三個角度,談一談鬥海的勇氣。
學校培養的畢業生中產生了我國第一位登上南極的海洋學家,第一位徒步考察南極的海洋學家,第一位登上南北兩極的海洋學家。我國第一次南極考察的75位科學家中,我校畢業生占52%。他們書寫了“遠航”的生動歷史,成為學校乃至國家海洋科教事業不斷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這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海洋學子紮根學業,投身海洋,放眼世界,將眼光投向1.8萬公裏的海岸線、300萬平方公裏的海域、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繼往開來,勇敢遠行,再續新篇。事實上,學校常年開展極地科考、環球航行科考和深海資源調查等海洋科考。面向理工科專業,常年組織海洋學海上實習,各涉海專業還有各自的海上教學活動。在極地考察的冰天雪地裏,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國際談判桌上,在獻身海洋事業的英雄事跡裏,在日覆一日的海浪預報工作中,在我國海水養殖業發展的四次浪潮中,在環球海洋科考的風雨征程中,海洋學子贏得了海一般的意志,海一般的品格。
2012年7月16日,中國深潛海試團隊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創造了作業型深潛器7062米的世界新紀錄,生動書寫了中國載人深潛工作者“深潛精神”的壯美詩篇。我們海洋學子需要學習這樣一種“沈潛”、“潛心”的精神,以一種“沈下去”、“深下去”的思想態度去探索深海遠洋的奧秘。觀察表明,企鵝為了上岸,會猛然低下頭,從海面紮入水中,拼力沈潛。企鵝潛得越深,海水產生的壓力和浮力就越大。直到潛至適當深度,企鵝再擺動雙腳,迅猛地向上一沖,就會如離弦之箭一樣躥出水面,落到陸地上。海洋科教事業,是一項艱苦的事業,尤其需要鼓勵青年學生主動“沈潛”下去,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地積聚力量,心無旁騖地學習積累,為日後“破水而出”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校友李文波20多年來,先後29次赴南沙執行守礁任務,累計守礁97個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軍內外氣象部門提供水文氣象數據140多萬組,創造了國內守礁次數最多、時間最長、成果最豐的紀錄,成為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之一。“能受天磨為鐵漢”,李文波的事跡,深刻詮釋了“堅守”的執著與份量。我們的本職,我們的崗位,我們的陣地,我們的學業,都需要去堅守。堅守,是一種執著,更是一種勇氣。90年來,學校始終堅持海洋辦學特色,這是一種堅守。海洋生物學家童第周、海洋藻類生物學家曾呈奎、海洋教育家赫崇本、海洋水產生物學家朱樹屏、海洋生物遺傳學家方宗熙等,將畢生的心血獻給了海洋科教事業,這同樣是一種堅守。我們去探索、去遠行、去開拓、去進取,始終離不開堅守。沒有堅守的探索,沒有堅守的遠行,失去堅守的開拓,沒有堅守的進取,等待我們的只能是茫然、迷惘、失落,甚至是一事無成。(信息來源:中國海洋大學校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