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特別薦稿/人物網執行總編/賴廷階
一、引言
在人類發展史上,文字的創造和應用是人類從荒蠻走向文明的象徵,而在世界上以古埃及的聖書字、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國的古文字為主的各國古文字中,漢字則是唯一的從產生到現在延續使用數千年還依然充滿生命活力的一棵長青樹。而以漢字書寫作為表現形式的書法藝術,是世界所公認的最為純粹的中華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是在草、行、隸、楷等今文字字體先後成熟的魏晉時代,先秦古文字退出了社會實用字體的舞台,僅在特殊場合使用。儘管此後也有對它們藝術特色的高度讚揚,依然有書法家喜歡運用古文字作為書法的表現形式,但從書學理論到藝術實踐,都明顯存在著厚今文字字體而薄古文字書法的傾向。雖然由於文字演變和古今審美意趣變化,這種傾向的產生自屬「勢在必然」,但是古文字書法和今文字書法所能體現的審美範疇,所能造就的藝術意境是完全不同的,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同樣,古文字書法中不同字體的書法也是這樣。因此,如果缺少了歷史上任何一種成熟字體(如古文字中的甲骨文、金文、楚簡、帛書等)書法,這個系統就是不完美的,中國書法這座「東方藝術的最高峰」就不那麼雄偉壯麗了。為了全面繼承和弘揚傳統書法,我們應該在重視今文字書法的同時,加大對整個古文字書法從理論到實踐進行研究與探索的力度。
殷墟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我國最早有系統的成熟的文字,不僅表現於字的個數之多,也表現在字的結構複雜,古人所說的「六書」: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實例。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甲骨文被著名學者王懿榮發現至今的百餘年中,有許多前輩學者在甲骨學的建立和發展中,起到了奠基和開拓的關鍵性作用,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甲骨學史上的「四堂」:即參照《說文解字》並利用金文字形與卜辭相互驗證,考釋出大量甲骨文且糾正了不少《說文解字》的謬誤,在甲骨的搜集、著錄、考釋等方面都做出突出貢獻的雪堂(羅振玉);將卜辭系聯為有系統的古史材料,用以重構商史並推測其社會制度,使《史記·殷本記》和《帝王世紀》等書所傳的殷代王說得到物證的新史學開拓者觀堂(王國維);將盤庚遷殷至商紂滅亡8世12王的二百多年歷史劃分五個時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王朝斷代說」創造者彥堂(董作賓);以研究古文字手段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並在商世系的考證和甲骨文字的考釋等方面,有許多獨特創見的鼎堂(郭沫若)。
甲骨文的發現,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給史學界、考古學界、文字學界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研究課題,也對中國書法有著巨大的影響。它那千姿百態的構形,高古雄強、質樸勁健、清麗可人的藝術風格,閃耀出巨大的藝術魅力。1937年郭沫若在其《殷契粹編》的自序中說道:「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細者於方寸之片,刻文數十,壯者其一字之大徑可運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迴環照應,井井有條。固亦間有草率急就者,多見於廩辛、康丁之世,然雖潦倒而多姿,而亦自成一格。凡此均非精於其技者絕不能為。技欲其精,則練之須熟,今世用筆墨猶然,何況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宋鎮豪先生在「中國文字博物館系列叢書」《甲骨文論叢》前言「甲骨文——中國書法之源」中,更有詳盡精闢的論述:「甲骨文字造型藝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學原則和共同心理,即平和穩重的審美觀,字體結構有上密下疏、左右均衡、四平八穩、大小參差、隨類賦形、同字異構等幾大特徵,基本筆勢有點畫、直筆、圓筆三種,點畫表現含蓄內斂,直筆表現剛勁挺拔,圓筆表現溜走柔和風格,由此組合成強弱、疏密、輕重、快慢、節奏變化的旋律,其章法布局則應於甲骨生態的大小不同空間,文辭亦因之長短不一,字與字,行與行,取長補短,錯落有致,相互應接,渾然一氣,布成一個意趣天成的格調。可以說,埋藏地下久歷千年的甲骨文遺物,不僅是中國書法的『鼻祖』和源頭,且其高起點、合規度、具變宜的書學素質,先聲正源而導流後世書法,成為陶冶玩衡於較濃意趣境界和融古推新的原動力所在。」總之,甲骨文書法不僅有內容的表現、視覺的衝擊,還有通過字體本身的變化組合和結構造型流露出來的書家心態和情感訴求,以及意境的體察和文化融通,進而形成了立體的美學感受。
學習甲骨文書法,自然離不開甲骨文相關知識的學習和甲骨學的研究。而在截至現在為止已發現的4500個左右單字中,無爭議的可識字僅一千多個,真正可用的字還不足一千。用這樣有限的字來書寫現代詩文,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學和文學等修養,及詩詞和書法創作的雙重能力。而學習甲骨文書法的方法,和學習其他書法一樣,就是「取法乎上」,臨摹歷史上的經典碑帖,選擇優秀的甲骨文實物和原拓影印本,反覆臨摹,悉心體會。近期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碑帖名品(一)·甲骨文名品》印刷精美,其他如劉正成主編的《中國書法全集(一)·商周甲骨文》和王本興編注的《甲骨文拓片精選》等,也是很適合我們臨摹學習的資料。更為詳盡豐富的當然就是皇皇巨著《甲骨文合集》了。
殷商甲骨文是古人用刀在龜甲獸骨上刻出來的,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書法則是用筆在紙上寫出來的。所以我們這裡甲骨文書法欣賞分兩個部分:一是甲骨片上「以刀代筆」的契刻書法藝術,一是「以筆代刀」在紙上書寫甲骨文的筆墨書法藝術。
二、甲骨文契刻書法
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十多萬片甲骨文,幾乎都是用刀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偶爾也發現一些書而未刻的朱書和墨書遺存,對我們探索甲骨文用筆極具參考價值。在照片(亦稱影本)、拓本(亦稱墨本)和摹本這三種文字的著錄和傳播方式中,以如睹實物的照片和字跡清晰的拓本相結合,是研究契文和臨習書法的最好方法。
宋鎮豪先生論甲骨文書法道:「以高起點、代有變宜的書風及技巧,表明中國早期書法自生成階段始,即因領受意匠深沉的悠久歷史文化積澱,而顯出早熟性的特色,並一舉具備了刀筆、結體、章法三大始終影響後世書法流向的要素,其書藝的本身即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晚後書學的流變,更引導了當代書法包括篆刻藝術的創新。」我們從筆法、結構、章法入手來領略甲骨文契刻書法之美。
因為龜甲獸骨的堅質和契刀的鋒利,所以甲骨文的線條挺拔勁峭,別有異趣,更能體現出「書貴瘦硬方通神」。甲骨文筆畫主要由「點」「直線」「彎曲」組成。其「點」多擬形表意,顯得含蓄蘊藉。在甲骨文字中多以「字綴」的形式出現,以「點」為例,其所表示的定義很多,如表示水滴、穀米粒、淚滴、血滴、塵土、氣味、唾沫等(圖1)。其形態各異,有的形同三角、米粒,有的壯似棗核、紡錘。起筆以筆尖輕輕逆入,使甲骨文更顯得生機靈動而又含蓄沉穩,有畫龍點睛之妙。其「直畫」,線條瘦勁、堅挺、犀利、峻峭,既有用筆洗鍊、乾淨利落的「疾」,又不失控制筆鋒、力度穩重、入木三分的「穩」,表現出「以刀代筆」的鋒利與爽快,體現出「刀筆味」的凝重與古雅,達到線條遒勁秀美、氣意連貫、穩重大方、氣勢逼人的境界。甲骨文轉折獨具特色,由於以刀代筆的緣故,甲骨文的轉折絕少圓轉,多是由兩筆交接而成,因而交接處方折居多,峻骨爽氣、清癯犀利。有時為了避免交接形成的圭角和雷同,在兩筆交接之處,常常筆斷意連,活潑生動、自然天成。其「彎曲」筆畫,也始終保持中鋒的瘦勁圓渾,同樣彰顯出孫過庭稱讚的「篆尚婉而通」之美,「彎」而愈勁,「曲」而能筋強骨健,即如「折釵股」。於婀娜中仍保持剛勁和遒練,圓渾中仍不失潤麗和柔媚,且刀筆流暢、氣息貫通、通而愈節,流暢而緊,風神畢現。而有些一筆寫不下來的幅度較大和複雜的「彎曲」,雖為分段重新起筆書寫,但於接點處既不留空隙又不留接點,更是顯得起伏連綿、峰迴路轉、曼妙多姿。
甲骨文書法的結體,為漢字的字形之態奠定了基礎,其字體大都以長方形為主(長方形字體占75%,方形字體占20%,扁方形字體占5%),在占絕大多數的長方形字形中其形體都是5:8和5:3的形態,這種長方形符合黃金分割比率的原則,是一種最美、最合度的形體。漢字是在象形字為主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甲骨文中象形字占有相當的數量,一些非象形的會意字、形聲字,就其構成的各個部件來說也都是以象形為母體,所以說甲骨文的象形字,真正體現了「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概括地表現出物象最基本和最富有特色的那部分。正由於字體具有象形的特點,在結體上隨體賦形,任其自然,而且往往一個字有很多種不同的字形體態,使甲骨文字的結構更加「千姿百態」。如圖2所示,這10個「鳥」字,即可看出結構有別、體態不同、情趣各異——有的安詳棲息,有的昂首鳴轉,有的注視前方,有的環顧背後,有的剛剛降落,有的正欲飛翔,一個個活靈活現,神氣十足。所以,甲骨文的字體結構雖以端正為基礎,卻不拘於端正,在字的結構上常常顯示出靈活性、生動性和多樣性。其形體態勢的長短大小、斜正疏密,因勢而行,不拘一格,又以一個重心為基礎,使其參差錯落,穿插迎讓,偃仰開合,顧盼呼應,動靜起伏,在靈活自由、錯綜變化中,又顯得均衡、對稱、穩定。甲骨文的結體重視構形上的穩中有動、欹中有正,既能體現恣意的創作情感,又合理自然、不著雕痕,體現了書家對宇宙法則和造化神工的體認。
甲骨文中,「點」的含義豐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