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壯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內涵與實現路徑 下

三、打造新形勢下的區域合作新模式


“絲綢之路經濟帶”既不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區域合作機制,也不是普普通通的“交通運輸走廊”,合作內涵包括了經貿、政治、人文等諸多方面,經濟上既有交通、能源、金融等重點領域的合作,也有農業、中小企業以及市場中介服務方面的合作,還包括科技、環保、旅遊、衛生、教育、救災等領域的交流。實施時既要先易後難,照顧不發達國家的利益關切,又要力爭多領域同步推進,形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單純從交通領域來說,如果與過去的“絲綢之路”做個比較,現在講的“經濟帶”一是手段上更加先進,除了鐵路、公路、航空運輸以外,還有管道、電纜等;二是輻射面更加廣闊,古代“絲綢之路”是一個點到另外一個點,現代“經濟帶”則是不同的交通網絡連成一片,四通八達;三是合作層次更加多樣,既有國家層面的,也有地區層面的,包括過境、通關的便利化,以及政策上的開放與互惠,保障更多,也更加穩定可靠。

 “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可以成為21世紀亞歐大陸跨國合作的基礎。它的起點比較高:一是雙邊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如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中亞最大的貿易和投資夥伴;二是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等多邊機制的建立與推動,上合組織框架內中方的貸款很多用於改善中亞國家的基礎設施;三是金融危機後國際經濟環境的覆雜變化,使各國意識到只有加強區域合作才能有效抵禦風險,擴大了對經濟合作的客觀要求。“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還將奉行開放的原則,可以吸納區域外的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金融機構參與進來。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實際上是對亞歐大陸上現有各種經貿合作關系的整合和提升,能夠促進地區各國、地區各種跨國機制的合作。具體來說,在交通領域,可以通過實施一些跨境運輸合作項目,充分發揮現有的過境潛力;提高現有陸路口岸的工作效率,推動口岸設施的建設;消除現有公路運輸網互聯互通方面的障礙;發揮跨境鐵路聯運的優勢,同時推動新的鐵路項目建設,把中亞的鐵路與外部更多地聯系起來,對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利。在能源領域,在建設石油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同時,加強對跨國管道的維護和安全保障;建立能源合資企業,不僅聯合勘探、開采油氣資源,而且在油氣資源的加工、運輸以及新能源技術方面開展合作;未來甚至可以建立能源共同體,在能源的生產、市場、運輸等方面形成集約化,使各方充分受益。在金融領域,通過是建立多邊金融機構和融資平台,解決項目的融資問題;幫助各國規避國際上的金融風險,共同應對國際資本流動帶來的難題;為相互投資提供優惠條件,有效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不同於傳統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種覆合的、共贏的、開放的合作與交流方式,促進各國充分發揮地緣上的優勢,開辟一條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傳統、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開展平等合作,共享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在全球經濟整體低迷、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擡頭的背景之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提供一種全新的合作理念與模式,改變世界經濟格局,保證區域內各國的經濟安全,以經濟合作帶動政治、文化交流,同時又以穩定的國家關系促進經濟的共同繁榮與進步。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是重建一種區域經濟安排,而是促使現有的合作更加順暢。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雙邊經濟關系,對上海合作組織經濟合作,對中亞國家恢覆傳統的經濟聯系,對區內各種國際經濟組織的合作,都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首先是便利化建設,可以消除區域內的貿易、投資、過境運輸的壁壘;其次是加大政策協調,可以提升各國彼此的認同程度,嘗試建立共同的合作規則,加強區域內各國政策與制度上的溝通和銜接;再次是提高競爭能力,通過國際合作,特別是產業與技術的對接,改善投資環境,減少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各國出口能力,真正實現優勢互補。另外,經濟帶的建設也不可能依靠中國單方面投入,而是要各國共同謀劃,共同出資建設,區域內的其他合作也可以納入進來。比如,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阿曼四國簽署的關於四國“交通走廊”的協議於2014年8月正式生效[[2]]。

 經濟帶跳出了傳統的區域經濟模式,不是通過建立排他性的關稅同盟或者超國家的管理機構來實現合作,而是在各國認同相同理念與規則的前提下,以平等、互利、共贏的方式擴大經濟交流,減少不利因素的幹擾,共同應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同時,這種合作還應該包括政治上的彼此互信、人文上的相互親近、安全上的和平共處,有助於建立長期友好、非常穩定的國家關系,出現爭端也可以通過政治和外交方式化解矛盾。


四、結語


 “經濟帶”目前來說是一種新的理念,新的平台。理念上要推動實現共同繁榮,倡導新型國際合作模式,也就是我們倡導的新合作觀的一種實現方式;建平台而不是建機制,就是要提供合作的機會,而不是要約束、限制各國的對外經濟聯系。途徑可以通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簽署多邊的投資保護協定、開展貿易談判提供互惠的條件、建立良好的融資平台、落實一些重大的經濟合作項目等等。

 實現“絲綢之路”的偉大覆興,與地區各國共建經濟帶,首先要建設互惠的利益共同體,不斷擴大各國的經濟貿易聯系,特別是地處內陸的中亞國家,可以將地緣上的劣勢轉變為區位上的優勢,在亞歐經濟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它應該要建設共贏的發展共同體,各國都可以從合作中受益,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當前的優先方向,加強融資合作,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真正造福於各國人民;再次要建設開放的合作共同體,涵蓋的地理範圍非常廣闊,區域外的國家也可以參與進來。

 習近平主席提出這樣一個倡議,體現了中國領導層對向西開放的重視,也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加強和提升雙邊關系的重要契機。而“絲綢之路經濟帶”要真正成為一種外交實踐,要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和中國在中亞的總體戰略布局相適應。隨著今年一些大的能源項目的落實,中國的戰略利益已經延伸到了裏海地區,另外就是已經與五個中亞國家都建立了戰略夥伴關系。經濟帶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保證中國經中亞到西亞、中東歐的陸路“大通道”的暢通與安全,同時為中國與中亞的合作充實新的內涵;

 第二,要和亞歐各國的外交與安全政策相適應。“經濟帶”不單純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和安全問題。亞歐地區國家間關系覆雜,矛盾眾多,經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烏克蘭危機後這種現象更為突出。應該把“經濟帶”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提出處理國與國爭端的新方案,擴大相互間的理解與信任,形成開放合作的新格局;

 第三,要和各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客觀需求相適應。“經濟帶”建設的出發點是要共同受益,因此初始階段要照顧一些弱小國家的需求,重點是改善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不宜單方面推動自由貿易,註重各國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協調,增強合作的互補性與互利性。在項目設計上要突出重點,不應貪大求全;

 第四,要和地區形勢乃至大的國際環境變化相適應。可以考慮成立相關的研究機構,對各國,尤其是中亞國家的形勢及時作出研判,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盲目悲觀,多做增信釋疑的工作,既要考慮到大規模投入帶來的積極效果,又要明白其中蘊藏的風險和挑戰。首先經營好雙邊戰略夥伴關系,其次經營好上海合作組織等新型區域合作機制,再次是與地區外的大國建立對話關系。

 註釋:

 [1]李亞龍、吳麗坤:歐亞國際運輸走廊問題及中國的應對之策,《俄羅斯學刊》2011年第6期。

 [2]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阿曼交通走廊協議生效,商務部網站,(愛思想網站2015-09-30)

Views: 8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