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恩虎:茶是中國的軟實力――兼說吃茶

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茶作為中國元素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不亞於四大發明和科舉制度。可以說,茶是真正的中國軟實力!一部中國史,其實大部分是北方高原遊牧民族不斷的南侵南掠史,有些甚至一度入主中原,然而,這些強悍的入侵民族大多數都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了,他們被漢文化同化!這種同化,也可以說是奶酪最終敗給了茶葉。佛教和茶葉使吐蕃變成了藏族,持續著雪域文明。英國人以工業文明的船堅炮利征服了自以為是的天朝大國,然而,中國的茶葉卻征服了他們的腸胃,甚至讓他們丟掉了北美殖民地!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是茶發揮文化意義的最早記錄。據說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裏發掘出了距今5500-7000年的先民種植的古茶樹樹根,那麼,應該是在中國沒有文字以前南方就有茶種植,茶的穿透力遠超過了水稻小麥。東漢的《神農食經》記載:“苦茶久服,令人悅志”。說明在漢朝時南方茶已在中原士大夫的生活圈子裏站穩了腳跟。隋唐時,北方已是茶的天下:“自鄒(今山東兗州)、齊(今山東益都)、滄(今河北滄州)、棣(今山東惠民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隨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開通,茶作為“中國的名片”一路南下印度南洋、西進東擴,其盛況遠高於今日美國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印度佛教與茶結緣,成了影響世界文明的中國佛教(漢傳佛教);日本叫囂“崖山之後無中華”,卻將中國老百姓“開門七件事”之一的普通茶事奉為貴族生活核心的“和敬清寂”之茶道!

 傳統中國是人類歷史上輝煌的農耕文明的代表,茶是當時農耕中國的實力表現。工業文明之後,這種軟實力發生了重大變異!現在國際上茶葉出口量最大的是印度,銷售信譽高的是台灣,而中國大陸作為茶葉發源地和最大的生產地卻要喝英國的立頓紅茶和台灣的康師傅綠茶。原因是過分強調茶文化的玄妙而忽視科學規範與標準。“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強調茶精神的核心是“精行儉德”,但文人們的情趣卻使茶文化遠離“儉德”!文人皇帝宋徽宗宣揚茶:“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紅樓夢》中櫳翠庵的神奇女子美尼姑妙玉更是玄妙:“一杯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水須是“梅花雪”,收集梅花蕊上的雪,置於甕中,埋地下五年後方可用以沖泡;茶杯要“官窯脫胎填白蓋碗”!這種玄妙真讓科學望而止步!

 科學在本質上是一種平民精神!茶文化的科學更新首先要回歸茶本初涵義:茶就是一種飲品。

 我剛到現居的這個山城時,覺得很奇怪,這兒的人叫“吃茶”。這個叫法不合常識啊!後來看書,發現民國初期江浙一帶的文人們都寫的是“吃茶”。再一查資料,才知道我們現在的泡茶方式是明朝才開始的,唐宋時期茶是碾成末煮開吃的!這山城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先民是中原南遷的貴族,他們保留了古時的叫法!唐代盧仝就有著名的《吃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慢慢仔細想來,覺得“吃茶”這個叫法別有意蘊!一個“吃”字雖不怎麼高雅卻有幾分厚重,顯示了中國人對茶的自信,對文化軟實力的自如把握。首先,“吃”,顯得是生活的必要內容,既很重要又沒有一點做作和誇張,隨意而自然。

 其次,“吃茶”體現了好客的傳統風尚。客入門,一個“吃”字,顯然沒有把人當外人;飯前吃點茶,飯後再吃一些,和吃飯構成一個統一體,一件事便多了幾重味,顯得有情趣。再者,一個“吃”也顯示了對茶的獨特歷史感情,不故弄玄虛。如果講“品”的話就有點過分了,講“喝”又顯得沒內容跟水沒兩樣。就這“吃”字好,清楚實在,既顯得不能少又不見得有什麼過分。

 2015年4月22日午改於聽雨軒書齋

 (作者系嘉應學院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客商”研究所所長,經濟學教授)(收藏自愛思想網站)

Views: 7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