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榕榕·中國電影走出去的困境與機遇

近10年來,中國電影市場每年以超過30%的比例持續高速增長,尤其是近幾年的數據更是令人始料不及。2016年僅第一季度,中國電影票房已高達144.7億,同比增長51.2%,各項數據再次創下歷史新高,“史上最火春節檔”、“史上最高單月票房”、“史上最高單片票房”等一系列紀錄在2016年2月份集中被刷新。特別是“春節七天樂”產生的36億票房成績已打破世界紀錄。中國電影市場的火爆程度令全世界震驚,但被看重的主要還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體量、增長速度以及巨大的潛質,而非中國影片本身。

電影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之一,承載著國家形象、價值觀念、精神和文化等元素。現在,逐漸有一些國產影片能夠做到國內與北美市場同步發行,國產影片海外市場的票房收入也在逐年上升。在中國電影幾十年來“走出去”的歷程中,歷經從內容、產品、人才,進而到資本全方位的輸出,應該說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曾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為代表的中國電影導演,以充分展示中國本土文化的文藝電影《紅高粱》《霸王別姬》等頻繁獲得國際A類電影節大獎。而後的第六代導演婁燁、賈樟柯等也按圖索驥。那個時期中國藝術電影普遍受到西方社會的關註,甚至賈樟柯等第六代導演的電影投資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歐洲,而他們的電影也基本放棄國內市場,更多側重海外市場。

2000年以後,在以李安的《臥虎藏龍》、張藝謀的《英雄》等大制作“武俠”類型商業片的試水下,中國電影在海外打開市場,讓全世界觀眾看到了中國也有自己的商業大片。這個時期,也有不少香港、內地電影人紛紛勇闖好萊塢,但除了他們分別執導、主演過個別好萊塢A級片外,最終還是鎩羽而歸。隨著國際間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中國電影開始越來越熱衷到海外取景,尤其是從2013年票房大賣的《北京遇上西雅圖》開始,《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泰囧》《唐人街?探案》……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劇組不僅僅奔赴國外取景拍攝,而是在創意之初就將故事發生地選擇在世界各地。這也成為國人越來越多地以不同方式走出國門的現實寫照。


近年來,中外合作拍攝影片的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功夫熊貓3》等中美合拍片,《狂怒》《變形金剛4》《碟中諜:神秘國度》《第七子》等為代表的好萊塢電影中,中國資本在好萊塢大片中更加淋漓盡致地呈現,而華誼投資的好萊塢影片《Gift》(《禮物》)直指北美市場而根本不在中國發行。現階段的中國電影公司不再只固守中國本土市場,而是直接投資好萊塢電影進而參與影片全球分賬。


事實上,隨著中國電影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資本力量的逐步雄厚,中國的電影公司已經開始由“電影產品走出去”到發展部署公司的國際化戰略。中國各大電影公司在美國成立分子公司,將從制作環節和投融資環節進入好萊塢。布局海外已經成為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新階段。同時,財大氣粗的民營電影公司開始並購海外公司。萬達、阿裏影業、樂視影業、華人文化產業基金等近年來都有所動作。2015年萬達集團旗下萬達院線以22.46億元全資收購澳洲第二大院線公司Hoyts100%股權;2016年萬達以35億美元收購美國知名電影制片公司傳奇影業。中國的電影公司入股、收購國際電影公司,以及在國際範圍內重組等“資本走出去”已漸成趨勢。特別是近10年來中國電影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年代”,包括好萊塢在內的國際影視公司也越發看重中國市場,國際電影市場對中國題材、元素的興趣不斷升溫。


但資本投入不代表文化輸出,不代表中國電影全方位地走出去,中國電影公司不能僅僅充當外國電影的“銀行”。從市場影響力看,中國商業電影海外市場空間還非常有限;從藝術影響力看,近幾年中國電影在世界主要電影節上均缺乏令人驚喜的表現,2016年的戛納電影節上竟出現華語電影“零”存在……總體而言,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並未與中國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同步。主要原因有:


首先,中國很多主流商業電影在其主題的表達方式上缺乏國際普遍性,並且對海外受眾心理和外國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至外國觀眾對除了“功夫”類型之外的其他中國電影興趣不高,所以難以進一步向國外推廣。兩部曾經在亞洲地區均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狀》敗走西方主流電影市場即是此類問題的典型例證。


其次,本土電影專業人才匱乏,特別缺少能夠充分了解國際電影合作與制作的人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華裔導演活躍在好萊塢,但像李安這樣精通東西方文化的專業電影人才少之又少。


再次,中國電影質量仍待提高,高品質的電影數量較少,有智慧的原創作品匱乏。故事講得不夠好、技術和藝術水平不夠高、制作不夠精良,仍是國產電影普遍存在的問題。曾經靠“中國功夫”吸引西方觀眾的武俠大片現如今已魅力不再,其他題材大都因創意、制作水平較低又遠遠缺乏競爭力。


最後,中國電影海外發行推廣還暴露出諸多技術性問題,中國電影的海外自主商業渠道還很滯後,國際商業運營能力不強。推廣模式不成熟,推廣渠道單一、陳舊和推廣的專業化水平低,也成為制約中國電影被國際廣泛知曉的瓶頸。


如今,中國的電影市場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據預測,它將很快超過表現平平的北美市場。而除此之外,如何保持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較高能見度和曝光率,擴大國家的影響力、展示軟實力,是當下中國電影業面臨的重大課題。要有效利用資本輸出的同時,尤其要重視學習和借鑒國際上的有益經驗,提升中國電影的整體質量,才能將中國文化更好地向世界傳播。


在文化差異問題上,可采取細分市場、循序漸進的策略。首先將文化同源的亞洲市場當作國內市場的延伸,將日、韓等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國家作為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首站,再進一步可以與近鄰加強合作,其實亞洲電影優秀的從業人員聚集在一起完全可以達到跟好萊塢基本抗衡的狀態。而對於以歐美國家為主的異質文化市場,不妨利用好萊塢對中國文化新鮮感、神秘感的興趣,通過提供內容的方式,先輸出形象和故事,同樣可以起到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的作用。日本、韓國甚至是泰國曾有不少電影被好萊塢買去翻拍成英文版,而香港電影《無間道》被好萊塢翻拍,並且獲得奧斯卡大獎的《無間行者》就是一個內容輸出的成功案例。


優秀的專業人才本身才是核心競爭力。韓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隨著大量在好萊塢學習先進工業技術的韓國電影從業者回到韓國,讓韓國電影產業高度繁榮、競爭充分,才有了韓國電影的今天。所以,擁有優秀的電影專業人才有利於提升中國電影制作水平,從創意水平、制作和技術水準等全方面加強。在國際商業化運營上,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電影的海外推廣模式,努力提高推廣操作的專業化水平,這些都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推動。因此,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利用多種方式加強對電影產業各類人才的培養、引進、推出和使用。


最後,還要積極實施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發展戰略,好萊塢電影之所以每年能在海外市場取得100億美元左右的收益,主要得益於國內市場的高度成熟,因此本土電影市場做大做強是電影“走出去”的有力保障。以現狀來看,中國電影還是要認清我們目前最重要的市場是內地。先立足本土拍好電影,再想著走出去讓世界接受。中國電影市場真正成熟發達的標準,除了內容輸出以外,應該做到中國主流商業電影能在國外主流院線搶票房、優秀電影人能參與國外電影各個環節、中國資本能夠參與並控制國際主流電影公司,以此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和話語權。但中國電影的“走出去”不能單純依靠國家政策,而應該是中國電影市場高速、並且成熟發展的內在驅動之下的中國電影企業自身發展的真實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傳播中國文化,中國電影才算真正走了出去。(2016-06-22來源:文藝報)

Views: 1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