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演講者:陳儒修老師
紀錄:許雁婷
邀約緣起:
臧:從釵子的童話研究想像開始,陳老師是教電影研究的,我想電影不就運用了很多想像嗎?有天在捷運上遇到陳老師,就邀了他來演講。
演講及討論內容:
陳:時間過去對我們而言是絕對的概念,時間和空間都是絕對的,但因全球化概念讓
時空概念有所轉變。資本主義三八制(工時)對工人的規定打破了,為了面對全球化,工作時間也改變了。這時候時空概念變「相對」的。工業環境出現,人因工作環境需要遷移,「遷徙」是工業社會改變的現象。我們可以從時間看到空間,空間看到時間。從空間看到時間最好的例證是廢墟,從廢墟看到歷史。
我們說「在捷運打發時間」,時空概念變成相對後,在一個空間裡常是「Non-time」、「Non-space」、「Non-being」,代表無法在某個時間點或空間點投注你的個人意義。
如電梯,班雅明說,現代社會中人們要學習在公共空間中相處而不注意彼此。像很多人在捷運裡聽隨身聽,隨身聽變成保護罩。那天臧老師邀約演講後,我在捷運上突然不可以再是 non-being,必須開始投注意義進去。這說明了空間中不會永遠都是「non-being」,意義可以創造,因為個人的 investment,突然公共空間又投注個人意義。
班雅明的非自願記憶和這裡各位討論的記憶可能沒有關係。他談得比較像是,「家」如何變成一個 place?space/place 的差別:投注的意義是否能使 place 變成space?非自願意義是談我們是否可以在一個空間投注自己的想法,使其意義產生。
這類似意識流的創作,試圖打破語言的既定規範,從後結構觀念來看,「Language
is speaking us.」語言在使用我們,我們變成語言的奴隸,語言規範我們的表達能
力,限制了主體意義的表達。像是達達主義,拒絕語言是有溝通能力的。意識流,
打破語言的成規,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試圖建構自己心裡的感覺。
看到講綱。普魯斯特說,回憶是死亡的東西。在第四段他突然扯到凱爾特人,是無意識地想到某件事。努力地追憶可能都想不到,非意願記憶和智力無關。人並非都是有意識的狀態,無意識有時候反而更能影響一個人。
非意願性記憶和物件無關。像是第一頁最後那段提到瑪德蓮餅乾,「頓時使我混身一震」。這屬於非意願性啟發:過去的記憶因為某種存在而發生。味覺經驗觸發觸覺經驗,最後引起視覺反應,描述感官經驗溝通的情況。
普魯斯特撰寫這本書時已經瀕臨去世,時間的縱貫關係沒有線索。
非意願性記憶已超越一般的觸景生情,要有物質性基礎,引發觸覺、聽覺、味覺
(sexual)。
(影片:追憶似水年華)
00:05:00
透過鏡像表現虛構與真實。透過照片反映非意願性記憶。
00:06:42 聲音與影像錯位。電影中時空不斷交錯,普魯斯特存在一個時時回憶的
狀態。電影以發黃的顏色表現過去,但小說的文字可隨時跳回過往。
Flash back from A to B
普魯斯特的敘事方式中可以看到「迴路」:奇觀場面(spectacle)。迴路岔出的場景其實和故事的敘事線無關,可抽離。電影的永恆矛盾是,電影必須具備奇觀場面,但又要帶著故事往前走。
孫:賴聲川的如夢之夢也是這種敘事方式。
臧:新聞也是這樣,原本只是一個普通故事,但記者持續追人物故事,不斷產生迴路。
陳:新聞操作或敘事結構都要有人把故事拉回來。
臧:懂得操作新聞的人,可讓迴路不斷產生,以轉移原先新聞焦點。
陳:敘事結構本身是有機體,因為時空或人事改變。生活中處處是開放性文本,因為不同人參與而產生變化。
音樂歌舞片的故事一定是愛情片,如何穿插奇觀場面?《Walking in the rain》已經改良。或者整個故事情境發生在舞台劇裡面也是另一種改良,奇觀場面和敘事結構合在一起。好的電影應是不看奇觀場面就會影響故事進行。
蔡:奇觀場面是不是需要的常是戲劇中的問題?spectacle 從亞里斯多德開始,歌舞片是非常好的例子。戲劇家布萊希特也常用這種手法。到電影已是非常精準的藝術,假設查理是真的事件,新聞還會不斷岔出去,可能是永遠不會結束的戲。
可是電影寫作、有結構的寫作是不容許的。這是新聞的想像和電影的想像不同之處。
陳:人習慣封閉性的結構。
孫:調查報導也需要畫出主軸與枝幹,文章本身是封閉性結構。
蔡:新聞寫作在時間壓力下需要有一個結構性寫作。
臧:新聞是個超現實的多元社會(媒體)互動結果。迴路太複雜了,永遠不知道明天的迴路會怎麼發展,可是今天的迴路會受到昨天的迴路影響。很難有一個單一的人掌控迴路發展。
孫:社會和媒體相互牽連,讀者投書可能還讓記者繼續追新聞。
臧:陳老師說文字和符號在普魯斯特文章之前還沒思考到這麼複雜。
蔡:但就算用寫作寫下他的感覺和思維,文字是有限制的。
臧:最早討論新聞想像時,是想討論精品、美食報導。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吃不吃餅乾都會有想像,沒有差別,但陳老師主張有差別。新聞媒體除了要讀者觸景生情外還要引發某種想像,和普魯斯特有什麼差別?
孫:行動上有差別。
陳:普魯斯特的文字沒有行動,他主張用感官激發記憶。
臧:新聞的作用應該不止讓人產生行動而已,所有說服理論應該不只是要讓人產生行動。跟旅行一樣,希望創作未來的回憶。
陳:這裡談到的非意願性記憶,也可能發生在新聞報導,看完新聞後可能會在未來產生無意識性的記憶,有天就想消費。
陳:最高明的廣告是商品不出現的廣告。提供的聯想層次比商品本身更高。以前是品牌記憶,現在是商品背後的 status。
臧:商品背後的記憶、意像重要。
陳:現在已經不在乎商品賣的是什麼。有個 logo 或意像就夠了。
臧:但抽象層次很高就有風險。
陳:對非菁英產生一種焦慮,讓非菁英者想盡辦法進去那個 club。這是更高明的
廣告,設定一個門檻,但也創造了可能。
圓:有些廣告,像壽險,開始會為放一隻豬、龍等。
陳:用 Q 版動物掩飾市儈氣息、複雜的商業運作。
(回到陳老師的 ppt)
班雅明論普魯斯特
意願性記憶:在理性層次上,和生活經驗有關的東西。有事實陳述,但陳述內容可能忘了(非意願性記憶部份)。意願性記憶只是幫我們存活。如:紅綠燈、斑馬線…。回歸到基本的本能,理性控制。
非意願性記憶:和生存意義有關,和自我存在有關。非意願性記憶更接近「遺忘」,而非「回憶」。類似資料庫,不是刻意的回憶,是忽然間的靈光乍現。如:料理鼠王。
臧:為什麼老兵看見社會紛擾,會讓他想去自殺?新聞事件觸動他內心最不捨的地方?這和非意願性記憶有關聯嗎?
陳:班雅明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回來的兵為什麼都很沉默?那種經驗超乎語言之外,語言無法讓人體會當時的恐懼。現在老兵的自殺,遷徙的經驗、社會刺激讓他們被迫思考過去的經驗。
臧:非意願性記憶也是被壓抑的嗎?
陳:不是,那和「遺忘」更為相關。
《說故事的人》講到從荷馬開始的口耳相傳,口語文學中說話的人和觀眾是互動的。說故事是 community,沒有唯一的作者。小說則是由一個人孤獨地在寫,讀者也是孤獨地自己讀,小說的讀者和作者沒有溝通。班雅明:小說的讀者可能要藉由搜尋到作者的死亡,才能獲得滿足。這和印刷資本主義有關。哀悼說故事的人。
大眾傳播媒體出現後,班雅明說,說故事的人只是在「展示」一個故事,而非「解釋」一個故事。新聞媒體和歷史都充滿了解釋而非展示。小說也一樣,充滿了解釋,經驗貶值了、沒有了。
孫:911 之後,有些故事團,包括社會心理學家在收集故事。
陳:therapy?重現過程?
孫:製作過程中是「展示」,拿到海外巡迴就是「解釋」。可能是都有的,只是在不同時空下會有所不同。
陳:班雅明批判現代性、語言,語言的牢籠讓人不會說話,缺少了溝通的可能性。
釵:《我的視覺日記》。有沒有可能從過去的語言媒介再加入新媒介作不同的新嘗試?
陳:回到前語言時代。「聲音」對佛經來說是重要的,不需要解釋言語內容,重點在透過聲音進入人的內心。我認為詩經也是一種展示的語言。前衛藝術家都開始嘗試,讓觀者自行體會。
現代藝術與後現代藝術
畢卡索立體派創作試圖打破二度空間,建立多視點的可能(三度空間)。裸體像的
對象,改變了什麼人才能入畫。(代表傳統和現代的決裂)
〈The old man’s boat and the old man’s dog〉
打破主題和內容對應的關係。一切都很清楚(畫得很清楚),但一切都不清楚(每個
動作、樣態意義不清楚)。後現代強調多義性。
後現代打破了語言的囚牢,現代主義希望清楚,後現代主義打破規則。
後現代也和商業靠攏,梵谷尚未進入印象派時,畫了一個非常寫實的〈A pair of
boots〉。現代主義同時是個寫實主義的時代。安迪沃荷的 Diamond Dust Shoes 則
是廣告,商品型錄。
現代性/ 後現代性
寫實/ 非寫實
藝術/ 商業
孫:誰定義藝術?
陳:杜象、安迪沃荷以作品質疑藝術的定義,因為率先提出而成為藝術。
觀念藝術
畫布和模特兒為什麼要分開?克萊因的身體藝術。Presentation?反思過去幾千年
來我們為什麼這樣畫?
觀念藝術無意識直接轉譯藝術家的心理,畫家創作過程才是重要的。
圓:歷史是不是有意識的回憶?
陳:班雅明談到歷史時,把歷史、小說和大世紀作對照。大世紀的記載者是 history
teller,透過歷史的大事件呈現時間的距離,刻意不標示時間點。歷史的書寫其實
是大人物的事。年鑑學派才開始反省稗官野史是否也應放入歷史。歷史也是種解
釋的敘事。
章:剛剛講到敘事的線性結構,如果 A、B 是同一個呢?
陳:那是更精采的敘事結構,故事從來沒發生過,是敘事者自己創造。像有個很
有趣的繪本,就是個套套邏輯。又向楊德昌《恐怖份子》的最後一場戲,李立群
飾演的角色要自殺,臨死想到很多事情,但最後又回到自殺畫面,聽見槍聲,看
見一個人躺在那個地方。之前想到的那些事完全沒有發生過。
臧:謝謝陳老師精采的演講。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