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慶《中國名山》皖東名勝瑯琊山

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膾炙人口,開首便是“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通篇文章不過400余字,但情景交融,描繪了瑯琊山之美景和作者為之樂而忘返、忘乎所以的心情。於是,瑯琊山隨著這篇千古名作而成為世人註目的名山了。

瑯琊山古稱摩陀嶺,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處,距長江不遠,又靠近京滬鐵路,交通十分方便。最高峰不過317米,但遠望山峰“聳然而特立”,近探山谷“窈然而深藏”。山中林木繁茂,花草遍地,山泉淙淙有聲,洞穴神秘莫測。唐宋以來各代建築眾多,摩崖、碑刻有數百處。歐陽修之後,蘇軾、王安石、曾鞏、王陽明、文征明等各代名人留下許多詩文,使瑯琊山名聲大噪,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的美譽。宋仁宗時,朝廷腐敗,權貴當道。歐陽修等人力主革新財政,卻在慶歷五年(1045年)彼貶滴滁州。他與當時瑯琊寺的主持和尚智仙結為好友,終日遊於瑯那山。智仙和尚在山麓建一小亭,歐陽修為之作記,記中寫道:“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醉翁亭”由此得名。醉翁亭後屢遭破壞,但一再修覆,現在醉翁亭成為瑯琊山上第一名勝。

醉翁亭一帶已成為一個布局精巧的園林建築群,有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覽余台等九處風格各異,但相得益彰的古建築,稱為“醉翁九景”。醉翁亭前的小溪終年流水潺潺,清澈甘冽,曾稱為玻璃泉。此泉即為《醉翁亭記》中所寫的“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相傳歐陽修每次上山,常見百姓飲用釀泉,也舀上一碗一飲而盡,連聲讚道:“甘哉!美哉!”於是他與侍從“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擺開宴席,與村民喝酒行令,一醉方休。以後他在召集幕僚議事時,也用釀泉代替香茶,並稱之為“與民同味”。

醉翁亭旁的寶宋齋為明代馮公愚所建,為的是保護蘇軾手書“醉翁亭記”的碑刻。據說歐陽修寫好《醉翁亭記》之後,曾親自運筆,並鑿成碑刻。周圍百姓仰慕一代文豪,紛紛前去摹拓,竟使字跡模糊而不能久傳。蘇拭得知後,親自為其老師的名作用正楷重新書寫,每字有10厘米見方,端慶敦厚,並刻在一塊2米多高的石碑之上,使得這一“歐文蘇字”成為金石中精品。以後人們為了感謝馮公愚,又在寶宋齋旁築一馮公祠以彰其護碑之功。

醉翁亭旁,遍栽梅樹。其中一株古梅枝桿蒼勁,引人註目。這株被題為“花中巢許”的古梅每年開花不與臘梅爭先,卻在春初與杏花同期含苞怒放,故又稱為“杏梅”。盡管它不過幾百年的樹齡,但人們都相傳是歐陽修手植,並借此樹讚譽歐陽修清白高潔、不爭權勢、不重名利的氣節。

走出醉翁亭,循長約一華裏的瑯琊古道上山,兩旁古木參天,枝葉繁茂,蔭天蔽日,滿目蒼翠。忽見刻有“峰回路轉”四字的拱形牌樓,山勢豁然開朗,有蔚然亭掩映在樹叢之間。亭旁的深秀湖構成一幅絕秀的山水畫,峰巒倒映在水中,令人有“山重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

過深秀湖可抵山腰之上的瑯琊寺。此寺是瑯琊山上最古老的寺廟,建於唐代。寺內的大雄寶殿、藏經樓等殿宇均雕梁畫棟,十分壯觀。附近寺廟建築眾多,如無梁殿、明月觀、念佛樓、祇園、悟經堂等,成為佛教勝地,為名山增輝。唐宋時代,瑯琊山上僧侶多達800余人。右寺內外尚有亭台20余座,或高或低,或前或後,或左或右築於山上,處處入畫。瑯琊寺以上之山路上,還有不少幽洞深穴。雪鴻洞口的石刻“南無釋迦牟尼”相傳為宋大祖趙匡胤手書。洞內巨石嶙峋,深不可測,據說朱元璋曾帶兵屯駐雪鴻洞內,直通金陵,神不知鬼不覺地攻下了南京城。歸雲洞的洞口被松柏、藤蔓所掩蓋,更顯得神奇莫測。

沿山上石級向上攀登可到達最高峰南天門。過去南天門上有碧霞元君殿和三座亭子,現雖已毀,但山頂卻聳峙著一座電視塔,為古老的瑯琊山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此遠望只見限琊山上下滿目蒼翠,南望長江如帶,西望鐘山蒼茫,北望大地錦繡,東有京滬鐵路上奔馳的隆隆火車。人們在為祖國山河壯美而陶醉之時,不禁想起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Views: 9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