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早在一九八○年初,他即投入自然寫作,並不斷開拓題材與形式,從早期研究奠立他文學風格的“賞鳥”系列開始,透過他多年來在台灣各地的踏查經驗,不斷從事田野、古道、鐵路、古籍文史、古地圖、動植物等生態關懷與史理人文探勘。他說自己的創作類別和範圍,不曾離開山川地理和自然風貌的題材,但由於養成四處旅行,並不斷觀察記錄的寫作習慣,“經過自然生態運動的洗禮,自己在台灣這塊土地的見聞,仿佛也多涉獵一些過去文學所無法提供的養分”。從過去朋友稱呼他“鳥人”,到目前似乎稱“自然人”會比較貼近的情況來看,劉克襄的自然寫作,可以看作是一種策略;也可以看作是他在不斷的蛻變;但或者也可以看作是,自然廣夐與人文縱深所交織出的寫作型態,本然就生機無限,他正現身說法著這樁無限可能。
成大台文研究所講師簡義明評介一九九二至二○○二年,劉克襄的文章,主要是鎖定兩大範疇:一是“自然教育”、一是“自然旅行”。
史地探勘與自然觀察都需要知性精確,讀劉克襄的作品,遠可接受萬物聲息的薰陶與教育,近可學習土地倫理和人群之間最好的依存方式,至少也能毫無壓力的多閱文獻、多知踏查者、“多識草木蟲魚之名”。然而,劉克襄散文最動人的質素,我認為在於情懷;不渲染的知性書寫中,掩藏不住對存在萬有的讚嘆、喜悅、熱切、詳和、不安、焦慮,那是感性的詩的情懷,尤其他以陪伴兩個兒子成長的父親的角色,專為兒童青少年書寫的作品,擺脫說教的距離感,以赤子情懷引領下一代,“將對自然的‘愛’和對孩子的‘愛’攪拌在一起”。
“油桐花開時想搭平溪火車……,去雙溪本站,只因為想搭上一次藍色的平快車,……回台中時,都要順道去拜訪泰安車站,看看不同季節時,它的變化。”絕不可不提的,是劉克襄的旅行觀點。他試著推翻過去舊有的旅行思維,摸索出一種孩子氣的率性和單純的滿足,他認為,在這個蕞爾小島,做些短距離移動,就可能會發現台灣的細致與遼闊。他筆下的每一個小鎮、小車站,都充滿溫暖親和老朋友般的召喚,而他書中所介紹的許多景點,經由網路傳播,都造成旅遊風潮。
一九九○年之後,山林田野的劉克襄有了“都市轉向”,他認為自然觀察得經常往高山溪口跑,反而對社區附近的“都市荒野”缺少現實性觀察;高山大都很偏遠,“家山”可就在附近,於是他開始以他家後面的“小綠山”做定點觀察,經常帶社區的人到附近作自然觀察,透過自然教學的實踐,他希望讓更多人分享這美麗豐富的世界,“當我們打開自家的窗口、陽台,或者每天上學時,就能實現這個理想”。
〈荖農溪畔的六龜〉與〈小綠山之歌〉就是遠地探勘與家山尋訪的代表作。〈荖農溪畔的六龜〉一文,於不斷前行中不斷溯往,作者以曉暢的敘述,將文史資料與生態現象融合無間,剔亮台灣自然志光譜中,很重要的那一顆。〈小綠山之歌〉是《小綠山》三書之一,劉克襄以此說服我們,活潑潑的自然生態與我們的距離不在城鄉近遠,只在一念之間。
劉克襄小傳
一九五七年生,台灣台中縣人,喜歡登山、野鳥觀察、古道探查與自然志的旅行。歷任美洲中國時報副刊主編、人間副刊編輯、自立報系藝文組主任,現任中國時報副刊組副主任。曾獲中國時報敘事詩誰薦獎、台灣詩獎、吳三連獎、台灣自然保育獎。目前仍於台北近郊野外從事長期自然觀察、拍攝與繪畫,暨自然教學、寫作,並研究自然志旅行歷史與古道研究。
現浪遊台灣,大部份時間於台北近郊野外從事鳥類觀察、植物調查、拍攝與繪畫。致力於自然生態保護、教育和社區改造運動,熱中登山、古道踏查與鄉鎮旅行。
以雙腳在山區小徑、鄉鎮老路、荒野古道、城市步道徐行苦行慢行修行,體會實踐一種生活態度;雙手也不閑著,將各種體悟以詩、散文、小說、論述、繪本和旅遊指南等形式交替出版,作品龐雜而豐富。早年以鳥類、古道和台灣自然志做為創作題材,晚近則以鄉土教育、生態旅遊為書寫主題,曾獲台灣詩獎、笠詩社二十年新人獎、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吳三連獎、台灣自然保育獎和金鼎獎等。歷任報社副刊主編、主任之職。
十八歲寫詩至今,出版了詩集六冊,分為《河下遊》(一九七八,以乳名劉資愧出版)、《松鼠班比曹》(一九八四)、《漂鳥的故鄉》(一九八五)、《在測天島》(一九八六)、《小鼯鼠的看法》(一九八八)、《最美麗的時候》(二○○○)。二○○八年《巡山》集結五十首走山半甲子的經驗與體悟,以詩這敏銳的探針,與萬千姿態的台灣山岳對話!
劉克襄重要書目
■詩集
河下遊,一九七八年,自費出版。
松鼠班比曹,一九八三年,蘭亭。
漂鳥的故鄉,一九八四年,前衛。
在測天島,一九八六年,前衛。
小鼯鼠的看法,一九八八年,當代。
最美麗的時候,二○○一年,大田。
■自然寫作
旅次劄記,一九八二年,時報。
旅鳥的驛站──淡水河下遊四季水鳥觀察,一九八四年,大自然。
隨鳥走天涯,一九八五年,洪範。
荒野之心,一九八六年,前衛。
消失中的亞熱帶,一九八六年,晨星。
台灣鳥木刻紀實,一九九○年,劉聞工作室。
自然旅情──鯨魚、獼猴與鳥類的觀察記事,一九九三年,晨星。
山黃麻家書,一九九四年,晨星。
小綠山之歌(小綠山系列之一),一九九五年,時報。
小綠山之舞(小綠山系列之二),一九九五年,時報。
小綠山之精靈(小綠山系列之三),一九九五年,時報。
偷窺自然,一九九六年,迪茂。
綠色童年,一九八九年,玉山社。
快樂綠背包,一九八七年,晨星。
安靜的遊蕩,二○○一年,皇冠。
■小說
風鳥皮諾查,一九九一年,遠流。
座頭鯨赫連麽麽,一九九三年,遠流。
豆鼠傳奇一:扁豆森林,一九九七年,時報。
豆鼠傳奇二:小島飛行,一九九七年,時報。
豆鼠傳奇三:草原鬼雨,一九九七年,時報。
永遠的信天翁
■論述
台灣鳥類研究開拓史──一八四○一九一二,一九八九年,聯經。
■歷史
旅行探險家在台灣(編),一九八八年,自立。
■散文
迷路一天,在小鎮
少年綠皮書
失落的蔬果
■繪本
不需要水鳥的名字
小石頭大流浪
■旅遊指南
福爾摩沙大旅行
北台灣漫遊
劉克襄的散文觀
在自然寫作的領域裏,年輕時,我強調的是旅行、踏查,以這種實地的觀察經驗,做為創作的主要泉源。步入中年了,轉而較註重因定區域的調查,對各種微小生物的關心。晚近又熱中鄉土旅行,關切社區文化與土地間的互動。
年輕時,以鳥類為書寫對象後,迄今二十多年,創作的類別和範圍幾乎不曾離開山川地理和自然風物的題材。由於接觸對象多半是野外的蟲魚草木,以及生態踏查人物,自己也養成了到處旅行,不斷地觀察記錄的寫作習慣。而經由自然生態運動的洗禮,自己在台灣這塊土地的見聞,仿佛也多涉獵了一些過去文學所無法提供的養分。年紀愈長,生活的價值和思想的準則,也依著土地倫理和人群之間關系的變遷,有過多次感悟。連帶地,創作更進行了幾番劇烈地調整。雖然自己的創作常被視為知性散文,我仍篤定感性的層面其實更濃烈而堅實。那詩之情懷,從不曾在我的自然觀察裏脫隊。它隨時回來,在散文敘述裏,扮演著調和的溶劑。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