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存與發展的角度關注文化建設

     有科學家預言,在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者是自我,是文化身份的確立。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和地方化,因為只有文化是民族品格的象征。所以在21世紀,文化不僅僅意味著策略和戰略,文化更意味著生存與發展。

    山東歷史上曾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心之一,淵源深厚。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特別是 “六五”至“九五”期間,山東的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與繁榮,民眾物質生活水準得到顯著提升。但與經濟相此,文化建設相對滯後,表現在文化設施的陳舊或不健全,對人文社會科學重視不足,城市建設缺乏人文關照,民眾文化生活質量有待提高等諸方面。鑒於此,我認為尤其應加大文化建設的力度,政府只有從宏觀決策的角度,真正在思想上將文化建設提到人民生活的高度上來認識,才能指導我們具體規劃、設計並全面實現“大而強、富而美”的新山東形象,撰寫新世紀山東文化建設的新篇章。   

一、關懷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的文化素養

    文化,是指人類一切物質創造與精神創造的總和。所以談到文化,就必然涉及到傳統。事實上,文化的“傳統”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它是在時空中延續和變異的,它存活於現實發展之中,連接著過去,包蘊著未來。正因為傳統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所以它自身就蘊含著微妙的創造,應提倡傳統與創新相結合。文化人類學者經常把傳統中有創造力和更新力的基因視為“種子”,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現存的繁雜的生活現象中剝離出這粒種子。我們理解的文化建設就應該是培植這粒種子的工作,使文化在一種合乎自身發展規律的狀態下去自然延伸。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我們就不難理解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筆者以為,要關懷傳統文化,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從青少年開始,在青少年的全面教育中自始至終地滲透傳統文化的精髓。因為文化涉及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會影響一代人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和行為方式等等,所以傳統文化也必須在教育的廣度上貫穿始終。筆者認為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的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在大學、中學、小學開設傳統文化的相關課程。我們目前對於這類課程的理解還限定在概念教學的範疇,將傳統文化枝幹分離,抽其根,剝其花,去其果。這勢必導致教育內容的枯燥,也必定會影響教育行為實施的效果。而且從教育的目的上來說,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曲解,傳統文化並不僅僅限定於文字性的經典文獻,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道德規範和行為方式的教育。在物質文化中,諸如民俗節令、城市營造、工藝造物等,傳統文化的形象似乎更加血肉豐滿,深人淺出,也更有親和力。只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結合,才能夠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原生態色彩和本質特征。以美術教學為例,建議各級教育實施部門不僅僅教授西方的素描、色彩課,特別要註重增加對傳統繪畫、書法藝術的臨摹和欣賞。建議圍繞傳統文化更多地開展一些動態教學活動,比如參觀文化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圍繞著它們增加一些手工勞作課程,真正動手觸摸甚至體驗傳統生產、生活勞作方式和過程。親自動手捏泥玩、編織結、剪剪紙、印年畫、紡線織布,將傳統文化還原到它的生存狀態,讓現代的孩子自已接近它體驗它,在沒有任何先驗導引下自然而然地去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手工藝之美和技藝的智慧。如果說這是一種美的教育,那就是在培養青少年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綜合審美體驗能力,這才是對美的真正的理解,同時也是對傳統的真正的領悟。在這樣動態的傳統教育活動中,將不僅僅涉及到知識的傳播,而是把傳統文化自然地通過教育的形式傳承下來。文化素養的培養通過物質與精神等方面的體驗得到了很好的貫通。   二、加強文化設施的投入,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

    目前社會上較為流行“高學歷,低文化(素質)”的說法,一方面說明我們的教育問題,也說明帶有普遍性的社會文化問題。“高學歷,低文化”是指人才培養的一種誤區,指那種有技能專長而缺少文化底蘊和內涵修養的“人才”。作為一種傾向性存在的社會現象,它勢必會導致一定的不良後果:培養的人才自身無法建立獨立而完善的人格體系,知識追求與生命追求相背離。這不僅違背人性的正常發展,也勢必會引發道德水準下降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現行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之外,我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擔當文化教育重任的“文化環境”營造不足。文化環境作為社會文化教育實施的物質基礎,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地位舉足輕重。作為資本主義世界文化中心的歐洲就十分重視文化設施的投入。俄羅斯改革之後,經濟困難,兒乎所有生活指標都處於緊縮之中,但國家大劇院、圖書館的巨額建設卻無人爭議。在奧地利,中學的音樂設施都是對外開放的,任何一個市民都可以在課余走進琴房去彈奏,藝術設施是培養藝術人才,陶冶全民藝術素養,提高全社會精神品格的重要物質基礎。奧地利政府在藝術設施投人、藝術氛圍營造上的努力為他們贏得了“音樂之都”的美譽,同時也培育了旅遊經濟市場和奧地利人民健康祥和的人格心態。在這裏,文化已經被具體地解析為城市雕塑、美術館、畫廊、音樂廳、博物館、圖書館、劇院等物化的符號。目前我國大型城市也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北京將投資4億美元籌建國家大劇院,上海更是提出這樣的口號:“世界一流城市,必須有世界一流的文化,必須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設施。”也因而造就了他們投資1·5億美元的上海大劇院和世界最大的圖書館,計劃投資2億美元的科技中心和對外開放的新藝術博物館這樣的大手筆。至於山東文化設施的建設,筆者認為,在重視的基礎上,不一定跟著別人的步子走,但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營造出齊魯文化的特點。還應理性地剖析地區文化優勢,選擇好切入點。比如,突出宣傳孔子文化,建立綜合性的孔子博物館或文化中心,表現齊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博物館的建設上,目前全國尚存在“千館一面”的現象,走一家而知全貌,但專業性博物館卻極為罕見。根據我省民間收藏的良好社會風尚,我們完全可以制訂相關政策鼓勵民間團體、個人興辦專業博物館。同時還可以突出山東海洋文化的特點,籌建全國一流的“海洋科技館”。另外山東的音樂廳等文化空白點也有待填補,美術館、劇院等文化設施有待擴建。

 

三、保護齊魯文化資源,發展旅遊和文化產業

    山東是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齊魯文化資源極其深厚,從遠古時期的三大遺址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核心人物,直至封建社會晚期強盛不衰,鑄造了歷史上的輝煌。其中泰山和曲阜三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如果我們將這些經典文化視為一種有形的資源,那麼,那些民眾傳統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文化方式以及沈隱在其中的物質文化,代表了我們齊魯文化大傳統特色的大眾文化,就可被視為一種有待開發的無形文化資源。我們目前對有形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向更高的標準去努力,但同時對這部分“民眾生活方式”的無形資源也需要專門的開發與研究。無形資源的開發需要建立在保護的基礎上。因為這部分無形資源是“活化石”,但受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已開始衰變,當務之急是先保護再開發利用。而真正意義上的保護應該說就是一種最基礎的文化設施建設,讓民眾自身有一種自覺保護意識,同時采取政府經濟補貼等綜合辦法。安徽、山西、雲南等地對明清古民居及當地生活、文化方式的保護都是成功的例子。那麼,對這部分無形資源的開發又應該采取一種什麼樣的措施呢?我們認為,應該與旅遊產業融為一體,成為旅遊文化產業,這也是所有文化資源的一種商業選擇。其實,這就涉及到旅遊資產開發與傳統文化生態保護的關系問題。旅遊資產不應僅僅鎖定在自然環境和已有文化遺產的平面開發上,而應在深度上進一步挖掘人文資源,在廣度上輻射出旅遊景觀設計和旅遊產品的系統設計。在挖掘人文資源方面,建議整理、開發、展示齊魯傳統生活方式,在自然風光和文化遺產的欣賞中融人生活民俗意蘊,把無形的文化資產動態化、生活化。比如可添加婚嫁等禮儀民俗,春節、中秋等節令民俗,同時還可增加有代表性的手工藝制作和藝術審美活動,提高旅遊資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手工藝文化理論研究要與產業實踐相結合,將作為文化遺存的民間村落進行整合開發,增加民俗文化旅遊的內容,並針對山東的手工藝品如紡織、雕刻、刺繡以及生活用具、生產工具等,以合理的形式轉化為旅遊紀念品,或許會開拓出較大的市場和領域。同時發展文藝演出業、影視制作及放映業、圖書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和藝術培訓業等有關的文化產業。制定五年發展的計劃,並將這些文化產業項目列人我省社科重點規劃,由理論到實踐逐步實施。總之,文化不是經濟的附屬,它自身就是一個朝陽產業。   四、重視城建的文化內涵,提高城市的藝術品位

    城市建設意味著文化建設。我國目前的城市建築雖然高樓林立,追求所謂現代化氣派,其實模仿國外的形態多,實質上缺乏文化含量和設計含量,缺少現代意識和傳統符號的藝術整合。建築是百年大計,也代表了一個時期的文化水準和藝術品位。山東“十五”期間應該根據“合理發展大城市,重點發展中小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的總體思路”,在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築設計等方面實施總體規劃戰略,把人文、環保和形象意識融入城市建設之中,把自然美、科技美、藝術美有機結合,體現出文化山東的氣派和精神。齊魯之邦留下了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如何在現代化建設中把這筆可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應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山東有一些文化名城的課題需要認真研究和論證,如泉城的開發,古運河文化的重建、牟氏莊園、魏氏莊園等莊園文化的延伸,半島漁村旅遊的設計等都期待在“十五”期間啟動或完善。而新興的城市包括城鎮建設,更要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符號、現代建築藝術的氣韻,把城市建設視為民眾的公共文化空間,建出文化,說出風格來,把建築當作藝術品來設計和構建。只有文化參與城建之中,城市的面貌才會有較高的文化品位,才會有藝術的生活空間。走在歐洲諸多國家的街道上,最大的感觸就是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藝術是人類理想的精神家園,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之所以能夠傳達給觀者這樣的印象,主要在於建築的文化性和藝術性。西方在藝術分類中把建築列於其首,其次才是雕塑、繪畫、工藝,中國人也將建築視為“營造”之意匠,為人類藝術的表征,可見一斑。按照我省“十五”計劃的精神,“明確城市發展規模、特色和基本方向,搞好科學規劃,嚴格按規劃辦事,提高城市建設的現代化水平”。在建設發展的同時,“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依法加強城市管理,逐步推進城市社區建設”。優美的社區環境以文明和諧的形式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之中,從而約束甚至改造人的不良行為。優美的城市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由此相得益彰,為打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作好了準備,真正實現經濟發展帶動城市面貌,推動山東的文化建設。論文網 2006-01-08)

Views: 6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