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有一條美麗的河流,名叫東平河。過去這裏河面碧波蕩漾,河中漁舟遊弋,兩岸樹木秀茂,村墟隱現,有著“兩岸村墟如畫靜,一川桃樹似雲閑”的曼妙意境。如今兩岸已是高樓聳立,河中運輸船只來來往往,為這條珠江支流的旖旎風光又增添了現代化的城市氣息。


東平河畔,有一古鎮,名曰石灣,因燒制陶品聞名於世。石灣因水而興,因陶而榮。清初碑載:“南海石灣一隅,前際大江,後枕崗埠,無沃土可耕,無貨物貿易,居民以陶為業,聚族皆然。陶成則運於四方,易粟以糊其口。”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到東平河畔散步,腦海裏常有“時光倒流”的錯覺,仿佛回到古時的石灣。


遙想當年,清晨時分,天色未明,就能聽到陶器的敲擊聲,清脆如鐘,不絕如縷,大街小巷處處是勞作的身影。寮場內,拉坯臺伊呀啞作響,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清香。東平河上,波光粼粼,商船如織,隔岸傳來陣陣劈柴聲,交織著歌聲,高亢清亮。而當夜幕低垂,燈火璀璨,日夜不息的窯火,將天空映成玫瑰色,窯外火星四濺,宛如火樹銀花。


古老的龍窯,是火溫暖的家,也是陶器的生命之門。在佛山,最負盛名的龍窯是南風古竈,它就位於石灣高廟路6號,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古時建窯習俗,凡新窯啟用,需擇吉日良時,傳說該竈首窯點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間瀾石黎湧狀元倫文敘宗祠落成“入夥”之時。它幾經修葺,現長34.4米,寬1.54——2.42米,高0.8——1.94米,窯背上有火眼29排,傾斜度為12°,民國時加建了煙囪,解放後加建瓦棚。它像一個身披灰藍色罩衫的長者,帶著肅穆的莊重感,“古窯吐艷”是它最好的精神寫照。時至今日,穿越時間的火焰仍在燃燒。這座歷史遺跡,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延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柴燒龍窯,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


每次站在南風古竈前,我的思緒都綿綿不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龍窯裏吐露出來的一件件精美陶器,像石灣的美麗女兒飄洋過海,遠嫁他鄉。


每一件石灣公仔,都是一首泥土的贊美詩,每件作品都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較少雷同,"百物百形、千人千面",對物象的剖劃細致入微,因此形象構相如生,呼之欲出。


石灣陶最早以釉彩成名,從陶藝大師那裏得知,造型的傳神與釉彩的斑斕,是石灣陶的魅力之源。而釉彩的配制是一項漫長而神秘的工作,也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偏居一隅的石灣窯獲得了一種難得的自由,在漫長的歲月中,一代又一代的老藝人像煉金術者一樣,孜孜不倦地研究著釉彩的奇美幻變,用畢生創造出驚艷的釉彩。


對泥坯進行雙層施釉,類似於山水畫中的積墨手法,裏面的一層釉稱之為底釉,外面一層稱之為面釉,底釉一般為鐵銹色釉,其作用是填充坯胎表面的小氣孔,減少面釉的吸釉率,煆燒時底釉和面釉發生互相滲透,加深釉面顏色,使釉面晶瑩潤澤,外觀更美。在高溫中,沈睡的釉料蘇醒過來,兩種釉料的交融創造出神奇的效果,氤氳成一幅抽象的山水畫。最富盛名的釉彩有斑駁淋漓的“雨淋墻”(或稱“雨灑藍”),熱烈莊重的“石榴紅”,高貴優雅的“玫瑰紫”,青藍中帶芝麻點的“三稔花”,如翠鳥羽毛般艷麗的“翠毛釉”。此外,仿哥窯的“百級碎”,仿龍泉的“梅子青”,仿建窯的“鷓鴣斑”,也成為石灣窯釉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窯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佛山人熱愛自己的文化,並用這些藝術來點綴自己的生活,在尋常百姓家的案頭或花架上,都擺放著石灣公仔。把生活經營得張弛有度、詩意盎然。讓生活藝術化,讓藝術生活化,已成為了佛山的一種社會風尚。(馮德良 佛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Views: 9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