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楚·畫:心靈美的展現

2月13日趙之楚很榮幸的應邀觀賞ACC華人教會舉辦的「畫展」。

  常聽人說:「文如其人。」司馬遷就說過:「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其實「畫」也是一樣的「如其人」,齊白石的畫,絕對不會被認為是張大千的畫;梵谷(van Gogh)的畫,也絕對不會被認為是畢卡索(Picasso)的畫。
  畫,是畫家的「心靈展示」;畫家畫的,都是他認為「美」的事物;畫家常會畫些我們認為「稀鬆平常」,不以為美的事物;我們看不出事物之美,那是因為我們的心靈缺乏美感。畫家必定有一顆充滿「美感的心靈」。
  就像一位「樂道人之善」的君子,或修道有成的居士一樣,因為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善,所見所聞的都是善…
  「美感」與「善心」都是「幸福」的「財富」…
  趙之楚不會畫,也不懂畫,就像他不懂音樂一樣;不懂也有個好處,凡是畫都好看,凡是歌曲都好聽。朱迪說他沒品味,沒品味的好處就是「不挑剔」。車上的流行歌CD片,不論是誰唱的,不論是老歌、新歌,一聽就是一年半載,朱迪不換,趙之楚就會一直聽下去。剛換的頭一兩天,有點兒不適應,第三天就覺得蠻好的…
  雖然不懂畫,只要有畫展的機會,總是願意「看個熱鬧」。就像他不會作詩,不會填詞一樣,卻喜歡吟詩、誦詞,偶爾也會懷著「陪妳到任何地方的心情」,陪朱迪去聽聽音樂演奏甚麼的。



  畫與詩詞有些相同之處:
  蘇東坡說:「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恭維王維的話,其實每一幅畫中都有詩,每一首詩中都有畫。看畫與讀詩詞能產生相同的效果,怡情逸性,能讓人覺得舒服…
  退休老人,看畫、學畫、讀讀詩詞,都是一件有益健康的事,比打麻將更能延緩大腦硬化的功效。
  「來學畫畫嘛,」每次看畫展時,小鄭都會對趙之楚說這樣的話:「學畫可以交朋友,可以陶冶性情,可以減緩老人痴呆…」
  小鄭的苦口良言,趙之楚是相信的,實在是缺乏天分,因而也提不起興趣。興趣往往是事情成敗的關鍵因素。

  中國人特別愛水,詩詞少不了水;繪畫少不了水,據畫家朋友說,水還特別難畫,是畫家施展功力的試金石;
  連中國哲學也離不開水。
  孔子說:「智者樂水」;
  老子說:「上善若水」;
  孟子說:「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這與孔子說的:「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是同一個意思。
  不只如此,更能用水來講政治,荀子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覆舟…」(這應該是中國民主思想的淵源之一)
  說「中華文化」是一個「水文化」,似乎一點也不過分。



  ACC有一個繪畫班,由俞老師義務指導教學。有老師熱心無私的教授,有學生勤奮的學習,才有斐然可觀的「美展」,我們才能享有「美感洗禮」,淨化心靈的福分。
  上圖是俞老師與俞老師的畫:波濤洶湧,氣勢萬鈞,應該寓有「至柔克至剛」(原文: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道家哲思…中國在美的華人,是各少數族裔中最「溫馴」,最「不挑剔」,「最安分」的一支。以致別人說「中國人不團結」,是「一盤散沙」。不挑剔是真,不團結則不然,紐約華裔警察梁彼特案件,導致40多個城市,幾十上百萬華人齊聲抗議示威就是證明。中國文化教導中國人的格言是:「能忍自安」。到了不可忍的時候,暴發出的力道比原子彈、氫彈的威力還要強,譬如:歷代推翻暴政王朝,包括推翻滿清、抵禦外侮打日本鬼子,就是萬眾一心的…
  水真的是至柔,同時也是無堅不摧的至剛之力。中國人不要「妄自菲薄」,不可「輕侮祖傳文化」。
  她默默的耕耘,無私的奉獻,為的就是鑄造一個和諧美好的華人社會。看她的畫,就該了然她那「似水的剛毅不舍」的意志力。
  趙之楚除了傳統文化之外,沒有別的宗教信仰,沒有宗教信仰的好處是,不排斥宗教;他一直認為美國教會的「社教功能」,大於「宗教功能」;服務於人的功能,多於對神的服務,這也是神所樂意見的。教會活動辦的好,社區就安寧和諧。

  「妳的畫與海良兄的畫,」趙之楚站在小鄭的畫作前對素說:「完全是兩種風格…」
  「他比我放的開。」素說。
  「放得開…」趙之楚的心中在想,這句聽起來簡單不過的話,意含卻是「無底的深」。
  「你也可以來畫…」小鄭對趙之楚說。
  「別說笑了,」趙之楚說:「我那有這天分。」
  「不學怎麼知道,」小鄭說:「不試怎麼知道自己不會?」
  這到是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凡是學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這個人,他的理論就是Learn by doing,中文翻譯為「作中學」。人類的一切知識,最初都是從「不知而行」中摸索出來,一切理論,只不過是「經驗事實的說明」而已…
  說是這麼說,也不是人人都能為事實做說明的。譬如「萬有引力」是自有天地以來就有的事實,或存在的現象,為甚麼一直要等到牛頓(Newton)才能寫成「萬有引力定律」呢?
  這中間自有「人所不知」的道理在。小鄭能,絕對不等於趙之楚也能。譬如他會唱歌,他會跳舞,他擅長摸仿,這些都是趙之楚想學而學不會的。
  有人是演員,是明星,有人是觀眾,演員、明星是站在舞台中央,接受觀眾喝彩的;有人是天生的坐在台下叫好、鼓掌的;能不鼓錯掌,叫錯好已經很了不起啦!
  趙之楚知道,自己看畫展、聽音樂,都是屬於「看熱鬧」的這個階層,連鼓掌叫好的資格都不具備。

  畫家是要將心中的「美感」表現出來,趙之楚是專程來「感受」畫家們的美感的。美感是一種財富,有美感的人通常是快樂的,幸福的。趙之楚來看畫,是來分享畫家的美感,分享畫家的幸福的。
  畫家所畫的,全是我們平日常見的事物,畫家能看出其中的美,經他們畫出來,我們才知其美,畫家是「美的先知者」。
  我們觀賞畫的人,如果能看出畫作之美,也算是一位「美的後知後覺者」。
  能將心中的美感表現出來,與人分享,就是藝術家們對社會的最大貢獻,最好的服務;當今的社會醜惡的事多,尤其需要「美感」的洗禮。
  享受美感洗禮的同時,心中應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感恩之心。
  每次畫展,參展的畫家們除了給我們「美的享宴」之外,還費盡心思的準備豐富的點心,冷熱飲料,邀請大家去分享他們的美感,接受「美感的洗禮」,淨化我們心靈。這分近似宗教的無私的奉獻精神,只有虔誠的教友才能做到。
  人的最大不幸,就是「在福中不知福」;Arlington有這樣一個教堂,有這樣一群不辭勞苦為大家服務的熱心人士,這應該就是Arlington華人的「福氣」;「知福」就是「知足」。老子說:「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本身就是幸福,感恩就是義務了!
  「畫畫真的不難,你看…」趙之楚的師大同學胡中相說罷指著他的大作說:「這是我學了兩個星期的畫作…」
  學畫也許真的不難,能看出美,美的讓畫家想畫下來留住它,才是最難的…



  譬如胡校友為甚麼會畫這棵「枯樹」?怎會看出「枯樹之美」而想畫它?
  這樣的疑問,讓趙之楚想到馬致遠的《秋思》,這是一首能認識幾個中國字的中國人都能懂,都能朗朗上口的《詞曲》: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整首曲只用了「下與在」兩個方位形容詞,其餘的全是「景」或「物」,全是名詞竟沒有一個動詞。這是詞、曲中僅有的一個例子。這些景都是我們所常見,而不覺新奇的景物,在馬致遠,也只有馬致遠才能辦到,竟組合成了千古名句,所表達的悠遠情思,卻能讓人毫不費解的,像看畫一樣的全盤接受。
  我們可以將畫當詩詞看,當然也可以將詩詞當畫看,蘇試就這麼評過王維的詩、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對照這些畫景,吟誦馬致遠的《秋思》,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感覺便清清晰晰的展現在眼前,或心頭了。
  俗話說:「甚麼樣兒的人玩甚麼鳥。」趙之楚想將它改為「甚麼樣兒的人畫甚麼樣的畫。」也就是「畫如其人」的意思。



  請看鄭海良的畫作:他也只學了三兩個月,就有這樣的成績,若是沒有幾分才情,能有此成績?。
  趙之楚說他有天才,有天才的人總喜歡說:「天才是99分努力,1分智慧。」中國《經典》中也有類似的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這些都是鼓勵人的話,就像小鄭鼓勵趙之楚學畫時說的話一樣,千萬認真不得…
  看他的笑,與他的畫是多麼相配合,看他用的色彩是多麼的豐富。沒有「十分膽識」是絕對不敢下筆的。
  從小鄭的笑,趙之楚了解到甚麼叫「開心」?小鄭的笑,不只是嘴「張開」了,心也「張開」了,讓人覺得他的心在笑,這才是「開心」。趙之楚不知道的是,「笑開了心」?還是先敞開心,才能有這樣的笑容?
  你看過像這樣的印第安人頭飾嗎?沒有看過,對吧?畫一個不曾看過的事物,就是膽識,就是創作!
  看過海良兄畫作的人,都說他膽子大,放的開。說的對極了!但是,沒有豪放的心胸,沒有十足的自信,那來的膽子?如何放得開?
  有這種不受「傳統約束」,「下筆隨心」的氣勢,才能創作,才能成一家之言,才能成為「流派」,這就是「畫家氣質」。
  傳統印象中的「畫家氣質」,總是「不修邊幅」,衣著隨意,一頭打結的長髮,滿臉鬍子。因為他們都有一顆「不羈的心」,才有這種「不受習俗約束」的抗議,不隨波逐流的行為。

  素,周素嬌的畫以細膩、謹慎見長,尤其擅長畫人物,這與她的作人風格有關,也是「畫如其人」的一個見證。
  看下面這幅《祖與孫》畫的多傳神!畫的不是祖孫兩代的表像,而是他們的心與情,俗話稱之為「傳神」,畫的傳神,是要能抓住那分一瞬即逝的神韻。畫的美,不是畫筆的功夫,而是心的敏銳觀察力,看不懂「印象派」的畫,就是因為缺少那分「敏銳的觀察力」…



  因為她曾受過長期專業的《平劇》薰陶,畫的《平劇臉譜》(不知是不是楊貴妃)的神韻,自有入木三分的觀察,眼神、手勢、笑容,處處透著「古典美」的氣質,細看,還真有幾分像她自己…
  那天的佳作甚多,因為都是未曾謀面的畫家作品,不知其人,未能入情,也看不透畫者著墨、用色、鉤勒的寓意,不敢冒眛…
  畫如其人,說的不是人的長像,而是人的情思、與哲學信仰…
  「色調」是畫家用來表達心意、情景的第一部,取景構圖還是其次。有些畫給人的直接感受是喜悅,是心曠神怡:
  一般人認為:黃、紅色系代表喜悅…
  看了下面的幾幅畫,心裡會不會,不由自主想哼上幾句:

「秋,靜靜的徘徊,靜靜的徘徊…」或是:

「夕陽一霎時間又向西,留下了晚霞更艷麗…海面上也吹起綠漣漪,和天邊晚霞鬥艷麗」或是:

「椰子樹的長影…夜已是這樣深沉,姑娘喲,妳為甚麼還是默默無語…」




  《心理學》認為「藍色」代表「深沉」,也許是的,因為一走近這樣的畫,立刻就會「寧靜」下來,讓人陷入「沉思」中…



  「灰色」代表「抑鬱」,抑鬱與深沉是不同的…灰暗的雪林中,兩隻驚慌的小鹿,尾對尾的,向著同一有警訊的方向,鹿在想甚麼?畫者在想甚麼?畫者想告訴我們甚麼?
  看了這樣的畫,趙之楚的直接反應是鬱悶,想到的是:「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



  看畫時能想起「應景」的歌,或俗語,這就證明不只是王維的「畫中有詩」,而是所有的「畫中都有詩」…
  作者與讀者對作品的看法不一,是常態;畫家想表達的雖然比較具體,但與賞畫者的觀點,也不是十分十的一致。這才是藝術,這樣才有「藝術評論」的空間。
  藝術不是科學,藝術的價值在此!
  創作者與欣賞者儘管有不同的看點,能激起心靈的反應,則是無疑的。
  畫與音樂一樣,都是具有強烈「感染力」的,不論是「看門道」,或是「看熱鬧」,都是有益身心的。像趙之楚這樣甚麼也不懂的觀賞者,「捧個人場」,也是盡了一分贊助或參與之力!

Views: 1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