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有一個兒童,他走進我的房間裡,便給我整理東西。他看見我的掛表的面合復在桌子上 ,給我翻轉來。看見我的茶杯放在茶壺的環子後面,給我移到口子前面來。看見我床底下的 鞋子一順一倒,給我掉轉來。看見我壁上的立幅的繩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給我藏到後 面去。我謝他:
「哥兒,你這樣勤勉地給我收拾!」
他回答我說:
「不是,因為我看了那種樣子,心情很不安適。」是的,他曾說:「掛表的面合復在桌 子上,看它何等氣悶!」「茶杯躲在它母親的背後,教它怎樣吃奶奶?」「鞋子一順一倒, 教它們怎樣談話?」「立幅的辮子拖在前面,像一個鴉片鬼。」我實在欽佩這哥兒的同情心 的豐富。從此我也著實留意於東西的位置,體諒東西的安適了。它們的位置安適,我們看了 心情也安適。於是我恍然悟到,這就是美的心境,就是文學的描寫中所常用的手法,就是繪 畫的構圖上所經營的問題。這都是同情心的發展。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於同類的人,或至多 及於動物;但藝術家的同情非常深廣,與天地造化之心同樣深廣,能普及於有情、非有情的 一切物類。
我次日到高中藝術科上課,就對她們作這樣的一番講話:
世間的物有各種方面,各人所見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樹,在博物家,在園丁,在木匠 ,在畫家,所見各人不同。博物家見其性狀,園丁見其生息,木匠見其材料,畫家見其姿態 。
但畫家所見的,與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樹的因果關係,畫家只 是欣賞目前的樹的本身的姿態,而別無目的。所以畫家所見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實 用的方面。換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價值標準,與真善的世界 中全然不同,我們僅就事物的形狀、色彩、姿態而欣賞,更不顧問其實用方面的價值了。
所以一枝枯木,一塊怪石,在實用上全無價值,而在中國畫家是很好的題材。無名的野 花,在詩人的眼中異常美麗。故藝術家所見的世界,可說是一視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 藝術家的心,對於世間一切事物都給以熱誠的同情。
故普通世間的價值與階級,入了畫中便全部撤銷了。畫家把自己的心移入於兒童的天真 的姿態中而描寫兒童,又同樣地把自己的心移入於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寫乞丐。畫家的 心,必常與所描寫的對象相共鳴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備這種深廣的同情心, 而徒事手指的刻劃,決不能成為真的畫家。即使他能描畫,所描的至多僅抵一幅照相。
畫家須有這種深廣的同情心,故同時又非有豐富而充實的精神力不可。倘其偉大不足與 英雄相共鳴,便不能描寫英雄;倘其柔婉不足與少女相共鳴,便不能描寫少女。故大藝術家 必是大人格者。
藝術家的同情心,不但及於同類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於一切生物、無生物;犬馬花 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靈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詩人常常聽見子規的啼血,秋蟲的促織 ,看見桃花的笑東風,蝴蝶的送春歸;用實用的頭腦看來,這些都是詩人的瘋話。其實我們 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廣其同情心,及於萬物,就能切實地感到這些情景了。畫家與詩 人是同樣的,不過畫家注重其形式姿態的方面而已。沒有體得龍馬的活力,不能畫龍馬;沒 有體得松柏的勁秀,不能畫松柏。中國古來的畫家都有這樣的明訓。西洋畫何獨不然?我們 畫家描一個花瓶,必其心移入於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體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現花瓶的精 神。我們的心要能與朝陽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寫朝陽;能與海波的曲線一同跳舞,方能 描寫海波。這正是「物我一體」的境涯,萬物皆備於藝術家的心中。
為了要有這點深廣的同情心,故中國畫家作畫時先要焚香默坐,涵養精神,然後和墨伸 紙,從事表現。其實西洋畫家也需要這種修養,不過不曾明言這種形式而已。不但如此,普 通的人,對於事物的形色姿態,多少必有一點共鳴共感的天性。房屋的佈置裝飾,器具的形 狀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觀者,就是為了要適應天性的緣故。眼前所見的都是美的形色,我們 的心就與之共感而覺得快適;反之,眼前所見的都是醜惡的形色,我們的心也就與之共感而 覺得不快。不過共感的程度有深淺高下不同而已。對於形色的世界全無共感的人,世間恐怕 沒有;有之,必是天資極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隸,那些真是所謂「無情」的人了。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讚美兒童了。因為兒童大都是最富於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於人類 ,又自然地及於貓犬、花草、鳥蝶、魚蟲、玩具等一切事物,他們認真地對貓犬說話,認真 地和花接吻,認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藝術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們往 往能注意大人們所不能注意的事,發現大人們所不能發見的點。所以兒童的本質是藝術的。 換言之,即人類本來是藝術的,本來是富於同情的。只因長大起來受了世智的壓迫,把這點 心靈阻礙或銷磨了。惟有聰明的人,能不屈不撓,外部即使飽受壓迫,而內部仍舊保藏著這 點可貴的心。這種人就是藝術家。
西洋藝術論者論藝術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說。所謂感情移入,就是說我們對於美 的自然或藝術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於其中,沒入於其中,與之共鳴共感,這時候就經驗 到美的滋味。我們又可知這種自我沒入的行為,在兒童的生活中為最多。他們往往把興趣深 深地沒入在遊戲中,而忘卻自身的饑寒與疲勞。《聖經》中說:「你們不像小孩子,便不得 進入天國。」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我們的黃金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我們可以因了 藝術的修養而重新面見這幸福、仁愛而和平的世界。 1929年9月8日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