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初:尋訪盧浮宮的三大鎮館之寶

一位朋友曾經說過,到法國不遊巴黎,等於沒有到過法國,遊巴黎不遊盧浮宮,等於沒有遊過巴黎,參觀盧浮宮不看三大鎮館之寶,等於沒有遊過盧浮宮。所以,凡到法國訪問或路過巴黎的國內代表團幾何都要參觀盧浮宮,特別是要親眼目睹三大鎮館之寶。我在駐法國使館工作兩任六年多期間,曾陪同過無數國內代表團組參觀盧浮宮,零距離接觸三大鎮館之寶。

館藏40萬件藝術珍品

盧浮宮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岸。它是橫亙在巴黎南北之間的一道屏障,從東到西綿延壯麗的建築群與小凱旋門、協和廣場上的古埃及方尖碑、香榭麗舍大街上的凱旋門等標誌性建築連成了巴黎的中軸線,一直延伸到巴黎西郊新區拉德芳斯的大拱門。城堡式的古典建築器宇軒昂,那流金般輝煌的屋脊,那多姿多彩的雕塑裝飾,特別是那高大的別具一格的廊柱,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十分耀眼。

舉世聞名的盧浮宮,享有“人類文明發展總索引”的美譽,是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占地19.8公頃,建築物占地4.8公頃。整個建築雄偉壯觀,和諧完美,給人以古樸清新、莊嚴肅穆之感。其東側是“方形庭院”,西側是“拿破侖庭院”,中間是“卡魯賽廣場”。從空中看去猶如一個“U”形字。

我們來到盧浮宮的中心廣場,但見美籍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金字塔”,在陽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格外壯麗。盧浮宮的主入口處,是一座透明的玻璃主“金字塔”,它高20米,底寬30米。周圍是3個5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4個噴水池和3個靜水池。由於整個建築是由精細的鐵架構成,鐵架外面用玻璃鋪成三個三角形的平面,人們可以透過錐形的玻璃罩,看到後面盧浮宮的整體,雖有金字塔相阻,卻無隔山之感,池水與金字塔相映成趣,天光水色與整個景觀動靜互補融為一體,古典與現代同在,明快中更彰顯莊重,形成了一種韻味獨特的和諧美。

據史料記載,盧浮宮始建於1190年菲利普·奧古斯特王朝時期,為一座哥特式城堡,當時就稱為盧浮宮。1360年,法王查理五世將盧浮宮改成王宮,但之後整整150年間,盧浮宮卻無國王居住。十六世紀中葉,法王法蘭西斯一世決定將城堡改建成宮殿。此後經過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拿破侖一世、拿破侖三世等歷代王朝的不斷擴建,盧浮宮成為一座富麗堂皇的王宮和博物館。1793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盧浮宮正式向公眾開放。它與英國牛津大學的阿什莫爾博物館(1683年)、德國的德累斯頓博物館(1744年)和梵蒂岡博物館(1784年)並稱為歐洲最古老的四大博物館。

今天,盧浮宮共收藏藝術品40萬件,其中油畫6000件,素描10萬件,東方藝術珍品8萬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品3萬件。其藏品涉及歷史、考古、雕塑、繪畫、珠寶、裝飾藝術、家具等幾大門類,包羅了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小亞細亞、巴比倫、拜占庭、伊朗等多處古代文明的文化遺產。198個展覽大廳,依藏品的來源和種類,分設為六大展館: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珍品館;古埃及藝術珍品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時期雕塑館;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時期藝術品館;繪畫館。

我們從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進入盧浮宮。電梯有傳動電梯和升降電梯。遊人站在升降電梯裏,上天入地,更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感覺。我們乘電梯來到地下大廳,這裏位於玻璃金字塔下方,柔和的陽光穿透無數巨型玻璃灑落中庭,充盈著每一個角落。站在這裏,你能充分感受到貝聿銘的匠心獨運。有了這座“金字塔”,不僅拓展了陳列面積,也使博物館有了足夠的服務空間,功能更加齊全;有了這座“金字塔”,參觀線路更為合理,觀眾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歡的展廳,從這個大廳可以直達盧浮宮“U”字形建築的三個組成部分:黎塞留館、敘利館和德農館,學雕塑的直奔雕塑館,學歷史的就先去歷史畫廊……

我們隨著導遊的腳步,走一條經典的路線,重點尋訪盧浮宮的三大鎮館之寶:《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尼卡》雕像,《米洛斯島的維納斯》雕像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油畫。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尼卡》雕像

我們的路線從敘利館開始。穿過中庭,一組巨大的石雕環墻而立,這些石雕曾經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城垣的一部分。匆匆穿過敘利館,林林總總形形色色的古希臘雕像精彩紛呈,讓人目不暇接。

在敘利館和德農館交界處的轉角臺階上,我們便看到了屹立在白色花崗巖上展翅欲飛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尼卡》雕像。從底座的銘文上看出,這座雕塑是古希臘人為了紀念薩莫色雷斯島的征服者德米特裏在一次海戰中戰勝埃及王托勒密的艦隊而制作的,時間是公元前306年,作者是古代薩莫色雷斯人派翁尼奧斯。《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尼卡》雕像,高3.28米。

在古希臘神話中,尼卡是一位長著翅膀攜帶橄欖枝的女神,常常會給世人傳播福音和帶來諸神的禮物,她曾協助宙斯戰勝巨人提坦。因此,她作為勝利的象征,深受世人崇敬,被尊稱為勝利女神或“尼卡”,“尼卡”在古希臘語中就是勝利。而德米特裏,是亞歷山大的將領安提古諾的兒子。亞歷山大帝國後來分裂,德米特裏和他的父親安提古諾在敘利亞和小亞西亞建立了獨立的塞琉西王國。他們在愛琴海北部的薩莫色雷斯島上為尼卡女神修建了雕像,雕像立在一個船頭形狀7米高的三角底座上。可惜,尼卡女神雕像被湮沒了2000多年,直到1875年,它才從薩莫色雷斯島的神廟廢墟中發掘出來,重見天日。

遺憾的是,女神雕像出土時,頭和手都沒有了,但在人們的眼裏她仍是完美的。她那昂揚招展的翅膀和淩空奔放的英姿,依然令人感到她的英容常在,生命不息。現在,勝利女神每天受到成千上萬人的瞻仰。這無頭無臂的女神,挺胸站立在一艘船上,迎風微微前傾的身軀,高高伸展的雙翅,好像面向海洋,正激越地吹響號角,向遠方的艦隊傳送勝利的喜訊。剛勁中透出柔美,激揚中盡顯嫵媚,展現了勝利者的英姿和凱旋的激情。

我們走近尼卡的身邊,細看這個勝利女神,確實是別有一番神韻。她那薄如蟬翼如絲綢般柔美的裙裾,被海風吹皺,被海浪吻濕,濕漉漉地緊貼在身上,青春萌動的胴體若隱若現,構成了極為流暢而優美的形體,既襯托出豐腴的女性特征,又給人以意氣風發的無限想象;海風吹拂的裙角飄向身後,滾動著長長的皺褶,給人以十二分的動感!

毋庸置疑,《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尼卡》雕像,是目前已知古代希臘雕塑中表達豪邁激情最完美的傑作。她造型生動,寫實技巧極為縝密,不僅足以與古典時期的任何神像雕塑作品媲美,而且在當代藝術家的眼中,古人賦予這塊堅硬冰冷的大理石以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女性形象,不啻一種高度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有機結合。因此,盧浮宮將這一件鎮館之寶陳列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館“頭版頭條”的位置。

《米洛斯島的維納斯》雕像

觀賞完《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尼卡》雕像後,我們隨導遊去觀看《米洛斯島的維納斯》雕像。它是一座身高2.04米的大理石塑像,創作於公元前100年左右。

據史料記載,維納斯,在古希臘被稱為阿芙洛狄特。按照古希臘神話的說法,阿芙洛狄特是天神宙斯和狄俄涅的女兒,是愛和美的女神,掌管著人類愛情、生育和一切生物的繁衍。但是,這位美麗的愛神,卻嫁給了最醜的火神,命運並不幸福。更有甚者,有的誹謗她與戰神阿瑞斯有染,有的造謠說她愛戀商神赫爾墨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還有說她惹起了持續10年的特洛伊戰爭……總之,阿芙洛狄特簡直成了“萬惡淫為首”的代名詞。

為了讓她新生,崇尚高貴的古羅馬人給出她取了簡約而典雅的名字,叫“維納斯”。不僅給她恢復名譽,而且提升為“偉大的母親”,象征母愛與純情,使她成為一個受世人尊敬的聖潔的愛神。

走近這美麗的青春少女塑像,細細看來,那流暢、柔美、富有彈性的線條,賦予了她勃勃生機。她溫存的臉龐閃動著輕柔的光彩,漂浮著朦朧欲醉的詩情。她渦紋般舒卷的發髻,散發著輕雲般縹緲的神韻。那肩膀、那酥胸、那腰肢,整個姿態無一處不迷人,無一處不充滿誘人的魔力。她以豐腴飽滿的身段,端莊典雅的面龐,溫良平和的心態,展示著一覽無余的容貌美、體態美、肌膚美、氣質美。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能感受到那種以愛為底蘊的超然之美。

圍繞雕像再仔細地觀看,我們發現她的面部和胸部在微微地向左轉動,她的左腳卻悄悄地向右探出半步,即使自己的身體在動態中保持平衡,透出攝人心魄的線條美,而且更使驚訝的是,正是這種圓滑而又扭曲的極為優雅的線條,將她極富肉感的身軀構成螺旋的態勢,造成一種微微上升的螺旋美,令人陶醉的螺旋美。

然而,《米洛斯島的維納斯》雕像能收藏在盧浮宮純屬偶然。據史料介紹,1820年2月,在希臘愛琴海米洛斯島上,一位農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時意外挖掘出一尊女性大理石雕像。當時正值考古熱,農夫意識到這是值錢的東西,立即與島上的法國領事取得聯系。領事預付了定金,即報告當時法國設在君士坦丁堡的大使館。幾乎與此同時,正在愛琴海島上搞測量的一位法國海軍士官,對此表示了更大的關註。他是一個希臘藝術愛好者,他對這尊雕像進行了一番考證,並斷定這是愛神維納斯的雕像。於是,他告訴農夫法國決定買下這尊雕像。隨即他趕到君士坦丁堡向法國大使面陳詳情,促使大使下決心並派人前去交易。

不料,島上的長老出於本島利益中途插手,決定將這尊雕像賣給一位在土耳其任職的希臘高官,因為能賣大價錢。當法國大使派人趕到米洛斯島時,雕像已經裝上了船,正要起錨出發。事有湊巧,天空突變,下起了一場暴風雨,拖延了船只的起航時間,為法國使者爭取到了斡旋的時間。經過軟硬兼施,法國以高於對手的價格與島民成交。雕像順利運抵法國。1821年3月2日,法王路易十五接受獻禮。這尊雕像便成為法國王室的財產,並陳列在盧浮宮特辟的專門展室中。

那位沒有留下姓名的雕塑大師一定做夢也沒想到,他的這件作品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經歷了湮沒、斷臂和流離、輾轉之後,會成為世界上被復制得最多的雕像,給人帶來了無限美的享受。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油畫

觀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油畫,要走過繪畫館長長的畫廊。這裏是盧浮宮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參觀盧浮宮,主要就是觀賞它的繪畫。走在長廊上,仿佛徜徉在歐洲傳統繪畫的藝術之河。在藝術家的眼裏,盧浮宮繪畫館和它的畫廊,就是半部西方藝術史,對於畫家,就是一整部裝幀精美形象的西方美術史。從文藝復興時期到18世紀、19世紀法國、意大利、荷蘭、德國、西班牙、英國等許多歐洲畫壇上各大流派的名師巨匠們的傑作幾乎應有盡有。桑提爾的《沐浴中的蘇珊娜》、安格爾的《泉》、德拉克盧瓦的《自由引導人民》、提香的《梳妝的女人》、大衛的《拿破侖一世加冕禮》、拉斐爾的《美麗的園丁》、裏戈的《國王路易十四像》……都是世界上無價之寶。走在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前,幾乎使人不願移步。

在所有繪畫作品中,最受人矚目的自然是達·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傑作《蒙娜麗莎》。長廊北端一間單獨辟出的展室,就是《蒙娜麗莎》的“家”。為防止人流擁擠,這裏設置了單行道,人們靜靜地排著隊觀賞這幅油畫中的極品。由於這幅著名油畫有過三次被盜的不凡經歷,保安措施特別嚴密。她被安置在防彈玻璃罩裏,周圍有柔和的燈光照著,足以使觀眾看清畫面的各個細節。

《蒙娜麗莎》問世之後,曾經有好幾個名字。在法國曾被稱為《喬康達夫人》,在意大利曾被稱為《焦孔多》。這兩個名字,均因為畫中人的丈夫是意大利人弗朗切斯科·德拉·焦孔多,焦孔多的法語為喬康達。而在最初的誕生地佛羅倫薩,此畫卻被叫做《瑤公特》,來源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阿裏奧斯托所作短篇小說故事中的女主人翁。其實,所有這些名字都不及畫中人自己的名字——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佛羅倫薩的名門閨秀,16歲與皮貨商焦孔多結婚。1503年,生意興隆的焦孔多為了表示對年輕妻子的呵護,在風景秀麗的阿爾諾河畔購置了一幢別墅。喬遷之際,蒙娜麗莎又腹中有喜。為了慶賀“雙喜臨門”,焦孔多決定高價聘請達·芬奇為蒙娜麗莎畫像。

經三年的精心繪制,《蒙娜麗莎》脫稿了。蒙娜麗莎長發披肩,身著長袖衣裙,雙手嫻雅地相互搭在一起,雙目微微回眸,嘴角悄然上翹,露出一絲淡淡的神秘的微笑。這是一種溫婉、從容、充滿自信的微笑。畫中,蒙娜麗莎沒有穿戴華麗的服飾,但畫家用顏色和明暗來表現軟緞的質感。衣服上的褶襞很細密,自然地突出了人物與背景的空間關系,而微微袒露的胸脯則顯示了這位夫人的健康、華貴和青春氣息。畫家通過一系列姿態的描繪,特別是通過對蒙娜麗莎神秘微笑的刻畫,含蓄地揭示她蘊藏在內心的美。此外,又特意畫出遠山、叢林、潺潺的溪水和一座小橋,並且把後面的景物推向遙遠的深處。整幅畫沈浸在一種棕紅泛綠的色調中。蒙娜麗莎的臉部、胸部和雙手都沐浴在陽光裏,顯得格外明媚動人。

觀賞《蒙娜麗莎》,首先關註的肯定是那迷人的、被全世界公認的“永恒的微笑”。但《蒙娜麗莎》除了微笑,最美的地方還有雙手。這雙手被刻畫得那麼豐滿、柔嫩而且逼真,既展示了她的溫婉,更展示了她的地位和身份。再回過去看她的臉龐,並不是詩化的那種“傾國傾城”,而是像鏡子一樣反映出無法捉摸的內心情感上的豐富,傳達出難以言表的韻味。再往下看,修長的脖頸下面是迷人的胸脯,只露出了乳溝最上面的部分,仿佛可以看到脈搏在跳動。

走近再凝望《蒙娜麗莎》,則像是一個永遠猜不透的謎。不僅人物的原型撲朔迷離、其形象所蘊含的韻味難以破解清楚,而且它為什麼會被如此寵愛本身也無法說清。那微笑有時讓你覺得溫文爾雅,俏麗嫵媚;有時仿佛內含幽怨,似顯淒楚;有時又帶有揶揄之態,美麗動人卻又令人難以接近……更妙的是,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她那溫和的目光總是微笑地註視著你,生動異常,仿佛她就在你身邊。

啊,《蒙娜麗莎》,你的微笑堪稱人間空前絕唱!

然而,在盧浮宮裏漫步,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展廳,每一個走廊和樓梯,都能把你帶到一個新的藝術世界,給你一個既是期待中的,又是意外的驚喜。你怎麼可能去拒絕那眾多的誘惑而只接受某兩三件作品的呼喚呢?盧浮宮是一個輝煌的名字,它吸引了源源不斷前來“朝拜”的人群。走在這座龐大而華貴的藝術宮殿裏,仿佛走在一部世界藝術史的教科書裏,從人們無限崇敬的目光中,我們感受到了藝術的無窮魅力。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收藏自 中國國際網 )

Views: 7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