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十月二十三日
不好的開始,未必就是失敗的一半。
當晚我睡得很好,即使窩在那麼小的房間,兩張單人床相隔不到半公尺(相片一)──這就是歐洲最典型的旅館房間,特色只有一個──小!


相片一:兩張小床配上一小間浴室


  之所以睡得好,不是床的品質好,而是過去兩天我都沒睡好(飛機上當然睡不好。出發前一天,「一家之主」要憂慮、要張羅的事情可多嘍,所以也沒睡好)。
  累過頭,只要能平躺著睡,不是擠在經濟艙狹小的座椅之中,管他什麼床都睡得好。

英式早餐

  第二天起床,喚醒一家人,前往餐廳吃一客十四點九五鎊的早餐(不是我浪費,而是每天的早餐都含在房費裡面)。
  很普通的早餐,也是英國最典型的早餐,大致上來區分,就是新鮮水果、飲料(果汁、咖啡、茶)、堅果麥片類、酸奶酪、麵包類(土司、可頌)、葷菜類(煎培根、煎香腸、煎蛋、炒蛋),以及素菜類(炒蘑菇、炒花椰菜、烤蕃茄、炸馬鈴薯、煎薯餅、煮豆子);種類都不多,品質也普通,口味馬馬虎虎,和國內五星級飯店的早餐相比,品質和花樣都差了許多。
  不過,這裡是英國。其次,假如精心擺置一下,英式早餐的看相也不錯(相片二)。


相片二:典型的英式早餐


  雖然不是很豐盛,但過去三十多個小時我們只吃了滷鴨翅,以及長榮航空那乏善可陳的三餐,以至於這頓普通的早餐顯得格外香噴誘人。
  我們每個人都吃了三、四盤,吃得是精神抖擻、容光煥發!
  吃完早餐,一家人都情不自禁發出肺腑之言:誰說英國的食物不好?
  小兒子更是有感而發道:「放心了,我喜歡英國的食物。」
  我甚至脫口而出:「這頓早餐只相當於十瓶可樂的錢,便宜!」
  老婆則責道:「虧你買了那麼多的戰備口糧,浪費!」
  來到英國的第二天,一頓早餐就讓我們忘了一英鎊等於五十五元新台幣的事實,而能從一個嶄新的、英國人的角度審視英鎊的價值

參觀行程

  這趟英倫行是九天八夜,扣除飛行時間,實際上完整的參觀行程只有六天。基本上是每天上午、下午各安排一個參觀景點,分別是:
  第一天:麗池古堡、巴斯古城。
  第二天:布倫亨宮、牛津。
  第三天:渥維克古堡、莎士比亞出生地。
  第四天:劍橋、倫敦塔橋。
  第五天:倫敦市內景點──倫敦塔、國會大廈、西敏寺、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國家藝廊。
  第六天:倫敦自由行,由我帶著家人前住《哈利波特》的93/4月台、大英圖書館、福爾摩斯博物館、千禧橋、全世界第二大的聖保羅教堂,以及充滿街頭藝人的柯芬園。
  我很欣賞這種「鬆散」的旅遊行程,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只」安排一個旅遊景點,容許我們悠閒自在地進行深度遊覽,完全不趕時間、沒有任何採購行程,景點和景點之間的車程也不長,可以說是我參加旅行團中最佳的設計。
  又因為每天中餐自理,最後一天甚至全天自由行,所以團費特別低(四萬五千元)。
  類似的行程假如是別的旅行社,可能都在六、七萬元左右。
  圖一顯示的是英格蘭的中南部。


圖一:此次旅遊的行程示意圖


  英國的全名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一般通稱「英國」(搞什麼東西,到底要叫什麼名字?),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組成。
  這次旅遊雖然局限在英格蘭的中南部,或許看得不全,然而,單就這六、七天的經驗,我對英國主要的印象如下:

飲食

  所有先進國家之中,英國算得上最不講究吃的民族。
  請注意,是「最不講究」,而不是「最講究」。
  窮的國家,人民沒有能力講究吃。可是,英國曾經是世界第一強權,即使今天沒落了,人民的年平均收入也高達四萬五千美元(台灣只有一萬八千美元),「長期」如此富裕的國家,飲食文化如此之落後,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感覺上,用餐的時候英國人只要手中有一杯酒,其他都是次要的,不必計較的。
  英國最典型、最流行的食物是「炸魚薯條」(Fish & Chips,相片三)。到處都見得到,外賣店一客索價四、五鎊,大餐館九、十鎊,比台灣的牛肉麵或滷肉飯還要普及。


相片三:英國最普及的食物──炸魚薯條


  炸魚薯條──很簡單的一道菜,不必看食譜我也做得出來,這就是英國的「國菜」,也是最受歡迎的一道菜,能夠想像其他菜色嗎?
  英國最典型的餐館是結合酒吧的「美食酒館」(「酒」一點不假,「美食」就不必了),營運方式類似國內的摩斯漢堡──沒有帶位的服務生,食客自己找座位、自己決定菜色、自己到吧台點菜、當場付錢、自己拿著飲料(酒)回座位,服務生則依據「號碼牌」將食物送到指定的座位。
  走進餐廳,每張桌面都擺了一份菜單,只有一張A4紙張的大小,上面印了二、三十種菜色。
  所謂二、三十種菜色,不全是主菜,而是少數的開胃菜、沙拉、甜點,以及「幾道」簡單的主菜,像是炸魚薯條、牛肉漢堡、奶油雞、烤牛肉、腰子派。
  菜色雖然簡單,但吧檯相當現代化,鐵定令人看得眼花撩亂(相片四),除了販售各種烈酒、調酒、葡萄酒,也必定提供種類繁多的本地啤酒。


相片四:英國最普及的酒吧


  別的國家,酒吧就是酒吧;可是在英國,一個現代化的酒吧是餐廳「必備」的附屬品。
  甚至點餐的地點就在吧檯──設想一下,你站在眼花撩亂的吧檯點菜,會不順道來一杯嗎?
  我很快就入境隨俗,也懂得在用餐的時候來上一杯。
  然後又一杯……
  嘿嘿,果真管用,幾杯下肚,飄飄然之際,我也和英國人一樣不計較菜色的好壞。
  據說英國人平均在飲酒的花費在世上屬一屬二,這除了和他們是產酒的國家有關,更重要的是他們飲酒的社交文化。
  下班時間注意街頭,只要是「美食酒館」(十分普及,似乎每條街都有一、兩家),門外都是人滿為患(相片五),眾人或坐或站,人手一杯、談笑生風。


相片五:美食酒館外的人潮


  英國人有點類似日本人,個性拘謹,不喝幾杯好像無法和他人交談,下班以後不喝一、兩杯也絕不回家。
  在英國用餐,應該學著他們來幾杯,否則肯定會抱怨英國的菜難吃。
  雖說難吃,對於一個赴英國旅遊的外國人而言,由於待的天數不長,也不至於在七、八天之內吃膩。最起碼,此行我們一家人對英國食物都很滿意,平均體重都上升了幾公斤。
  大家都很滿意,戰備糧怎麼辦?
  為了表示我沒有犯下錯誤,戰備糧在我的強力促銷之下,勉強在回程之前「分配」完畢。只有四盒泡麵,一直帶到回程的飛機上,當兒女無法接受長榮的飛機餐,這才向空姐要了熱開水,泡了吃下肚。
  那一泡,香味四溢,逗得附近的旅客口水直流,紛紛要求空姐提供泡麵。
  空姐說那是旅客自己帶的泡麵。一位外國友人忍受不住,直接詢問兒子有沒有多餘的泡麵?
  由此可見,英國菜勝過中式泡麵,中式泡麵又強過長榮的飛機餐。
  除了三個正餐,英國人獨創了下午茶。
  不吃一次英式下午茶,就等於沒到過英國──這句看自旅遊書籍的名言,讓我印象深刻。
  不過,先提醒你,正式的英式下午茶通常只有高檔飯店提供,一客索價二、三十英鎊以上。
  以現今物質富裕的程度而言,我認為英式下午茶會漸趨沒落。
  沒別的原因,大家都怕胖。
  也因為如此,這趟英倫行我們沒有嘗試下午茶。
  即使好幾次我決定不計代價,找一家高檔飯店試吃看看,但都遭到全家人一致的反對。
  絕不是因為貴,實在是吃不下啊。

天候

  久聞倫敦的天氣「說變就變」,這回我可是領教了。前一分鐘還艷陽高照,後一分鐘狂風大起,再一分鐘就落下暴雨。
  不過,僅僅二、三十分鐘,天空又是湛藍一片。
  當然,也不都是這樣奇怪的天氣。
  只是待在倫敦的那兩、三天,就碰上了那麼兩、三回。
  除了變化無常,英格蘭的天氣可以說是棒極了!
  出國之前的台灣,天氣熱得像蒸籠,除了窩在冷氣房,室外簡直不是人待的地方。可是,這時節的英國卻有點像台灣的晚秋,氣溫介於攝氏十度到二十五度,濕度也不高,讓人感覺舒適至極!
  沒什麼好奇怪,倫敦的緯度高達五十一度(台北才二十五度)。
  倫敦比台北「更北」兩千八百公里──相當於黑龍江的位置,夏天當然不熱。
  反過來說,夏天不過如此,冬天豈不是天寒地凍?
  沒錯,是天寒地凍。也因此,除非想看雪,冬天不適合去英國。

物價

  英國的平均物價的確高,最起碼,是我去過國家中最高的。
  一餐、一個人,隨便吃吃大概就要十鎊;假如吃得正式一點,點的菜色高檔一點,那肯定要二十鎊以上。
  不過,也有可能我到的地方都是觀光區,店面租金特別貴,因此店家特別抬高了售價。
  然而,飲料販賣機又該做何解釋?
  我仔細觀察沿途經過的飲料販賣機,不管是瓶裝可樂或礦泉水,價格都在一鎊以上,有的甚至貴到一點八鎊。
  有一次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溫蒂漢堡一份簡單的套餐竟然要價五至八鎊,真是貴得令人不敢相信!
  不過,此行的最後一天自由行,倒是讓我碰到了一次例外。
  由於那是最後一天,為了留下美好的回憶,原本計劃在倫敦鬧區找一家好餐廳,一家人大吃一頓晚餐。後來因為沿途「雜食」吃得太多,每個人都說不餓,我甚至感覺有點漲,索性就省了這一餐。
  晚上搭地鐵回到投宿的旅館,距離不過三、四站(大約等於台北火車站和中和市的關係),離開了觀光區,瞧見旅館附近有一家小餐館,主要販售比薩餅和炸魚薯條(在英國,只要是餐廳,就一定賣這道菜),店面樸實,老闆的外貌又像意大利人,靈機一動,就叫了一張十五吋的比薩餅(必勝客的大比薩只有十三吋)、一份炸魚薯條、三罐可樂,結帳時總共才十四點八鎊──這價錢不是和台灣的物價差不多嗎?
  這一餐不單便宜,口味也好,在臨別前夕大大改變我對英國物價的觀感。
  或許,英國某些地方的某些東西還是便宜。


Views: 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