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家農村生火做飯用的是土竈,置土竈的那間瓦屋母親稱它叫竈屋。記得我家的土竈臥在竈屋的墻角,方形的竈臺,上面放一大一小兩口黑鐵鍋。土竈只是用一些泥土敲打的土坯,靠著黃泥粘合壘砌起來的,沒有任何粉飾,灰頭土臉。

土竈雖然普普通通、簡簡單單,可撐起的是一個家,一家人的嘴都拴在這土竈上,每天的吃喝總離不開它。一口土竈,一個家。可操持一個家,真不容易,揭不揭得開鍋,是父母最犯愁的事。那個年代,鄉下人的日子過得都艱難,田裏的糧食不見增,家裏的人口卻總在添,最小的弟弟出生時,家裏已是八張口,口糧根本不夠吃,母親只有想著法兒在飯裏摻些白蘿蔔、紅蘿蔔、薯條、菜葉,甚至豆渣、酒糟、野菜……凡是能吃的,無一放過,全成了碗裏的食物。
人吃不飽、吃不好,土竈也吃不飽、吃不好。樹枝、樹葉、麥稈、稻草、芝麻稈、棉稈……凡能燒的,都成了土竈的食物。盡管土竈是不挑不揀,不嫌不棄,一律吞下。可我家地處丘陵,除了田,就是荒地,山很少,那有這麼多柴草讓土竈去吞。為了滿足土竈的胃口,除了就近拾些樹葉、樹技,或是生產隊分的一些莊稼桿,還得到很遠的山裏去拾柴。那時我年紀雖然尚小,也會跟著大人到十幾裏開外的山裏去拾柴,很是辛苦。拾一次柴來回要走二十幾裏的路,全靠肩挑,每次拾柴,都恨不得把山上的柴都搬回家,因為進一次山不容易,總想多拾些,經常是弄得天色很晚才下山,摸著黑回家。回家的路上是又饑又累,離家越近肩上擔的柴就越沈。晚風吹在被汗水濕透的衣裳,全身感到又餓又冷,快到村口時,更是全身無力,根本邁不動腿,這時父親或母親總會及時趕過來接擔。
為了撐起這個家,父親忙於田間,母親則忙於竈間,天天圍著土竈轉,想著法兒準備全家的吃喝。每天起床上學前,母親總是一大早為我們做好早飯,吃罷早餐後母親又伴隨著晨曦把我們送出村子,並在出工之前總會把做好的飯菜放鍋裏,用鍋蓋蓋好,讓土竈裏的火炭把它烘熱,好讓我們中午放學回家時能夠吃上熱騰騰的飯菜,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不間斷。天冷的時候,珍著母親生火做飯,我們幾個孩子就會擠到竈屋,幫著添柴生火,圍著土竈取暖。竈堂裏熊熊燃燒的火焰,還有鍋裏散發出的熱氣,讓整個竈屋都覺得曖烘烘的。每次上學回家,肚子“咕咕”泛響的時候,炊煙總能及時飄飄裊裊地從我家屋頂升起。這個時候,我就知道,母親又站在土竈前為準備飯菜了,炊煙吸引著我向家的方向而去,心中便生發出絲絲的暖。 童年的時光,雖然清苦,但有了土竈的陪伴,心裏是溫暖的,踏實的。
進城之後,漸漸遠離了老家的土竈,遠離了煙火的味道,但每每憶起,心中便會五味雜陳。土竈是我生命的一個情結,是我鄉情的一種佐料,一口土竈,曾燃起農家生活的希望,而今卻燃起我熾熱的鄉愁。

Views: 6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