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容 陳群元·民俗文化老街改造的城市設計手法探討

——以長沙市湘繡民俗文化老街改造為例

作者簡介:

陳雪容(1979-),女,工程師,長沙市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規劃師,研究方向為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

陳群元(1974-),男,博士,長沙市城鄉規劃局政府雇員,研究方向為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

摘要:

改造與重構民俗文化街巷空間是有別於傳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舊城空間肌理保護模式。文章首先對民俗文化老街改造的總體設計思路和空間設計策略進行了理論探討,進而,在分析長沙市沙坪湘繡民俗文化老街的現狀與問題的基礎上,從街道整體布局、街道交通組織、沿街建築改造、街道路面改造、環境小品布置等五個方面探討了湘繡民俗文化老街改造的具體城市設計手法。

民俗, 是依附人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民俗文化或者說民間文化,是中國傳統精神的表征,是民族文化之根[1]。民俗特色街以其固有的歷史文化特質,特有的景觀風貌,獨異的商務與購物環境與購物心理,對人們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悠久、厚重、獨特的歷史文化是民俗特色街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但是,由於歷史滌蕩與歲月滄桑,許多民俗特色街因沒有受到應有重視,日漸破落與衰敗,其歷史價值沒有與現代市場經濟有機嫁接,甚至被冠以舊城改造的名義大規模地拆除。如何在新一輪城市更新改造和房地產開發運動的背景條件下,充分挖掘其內在潛力和開發價值,處理好保護與更新的關系,提出適宜的改造規劃措施,已成為歷史文化街巷,包括民俗文化街巷存亡與重新興盛的當務之急。

城市設計是以城市空間為對象,以建築形態的組織為主要內容的空間環境設計,在整合城市空間形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2]。本文將探討民俗文化老街在改造和更新過程中,如何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去找回失去的文化傳統、歷史環境、傳統街巷空間及
特有的文化活力。

1 民俗文化老街改造的總體設計:

思路當前, 很多民俗街區在短視的經濟利益趨動下,受到各方力量的蠶食,遭到建設性的破壞,這些破壞的不可逆性直接導致民俗街區原有的美學價值、文化記憶與遺產連續性價值、功能與環境的多樣性價值等隨之消失,而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是對民俗街區的建築設計缺少適當的引導和有力的控制。有效的城市設計恰恰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合理制定城市設計策略和導則,充分發揮城市設計在具象的物質空間形態設計中的控制作用,是阻止破壞性的建設的有效途徑[3 ~ 4]

1.1 樹立合理的保護觀念:

堅持民俗文化遺產保護優先原則,將傳統民俗街區有機地融入現代城市肌理之中。保護民俗街區空間環境,保護傳統民俗文化遺產,合理保持民俗街區的功能多元化,並隨城市發展加入新的元素。把保護放在優先考慮的戰略地位,加大保護力度,提高環境質量,為把其改造成為具有多元吸引力的街區、再現傳統民俗街區景觀意向提供資源保障。民俗文化保護的核心是在保護歷史留存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礎上,對特定民俗文化的保存與延續。不僅要保護歷史的建築、空間和環境等物質要素,還要保護其在歷史傳統、文化氛圍、社會生活等非物質要素方面的特色,將傳統的民俗文化和時代特征發展有機結合,使其在新的城市化進程中發揮功效。

1.2 功能延續與發展:

民俗街區的歷史功能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自發形成的,源於城市發展諸要素自發性的推動力,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

在某項城市功能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也將促生其延伸功能的發展,從而在特定地區形成一個復合而穩定的功能群落。因此,民俗街區在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歷史功能,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相當強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功能自身也始終處於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外部環境的改變,功能也必定隨之逐步更新升級。在城市發展的過程當中,一方面要改善民俗街區的市政設施,改善城市街區的環境條件;另一方面要註重根據城市的發展需要,以使其重新獲得活力,促進城市的發展。

1.3 注重對隱性文化的保護:

民俗文化資源種類包括居住、服飾、手工、飲食、交通、家族、口承語言、民間遊藝、競技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內容。民俗街區的再生與利用不僅要考慮客觀存在物態文化( 顯性文化) 的層面,還要考慮當地特有的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及心態文化( 隱性文化) 層面。作為建築或者是由建築組成的街區,本身是物態文化層次,新陳代謝節奏較快,各個歷史時期都具有各自的建築風格及街區特色。然而,對於社會心理層次來說,諸如潛藏在大眾歷史生活中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構成的“民族性格”,因為是一種“集體潛意識”,往往歷史久遠而不衰。如果忽略了當地居民的行為習慣及心態文化,就會導致在塑造有形文化的同時造成無形文化的破壞,從而使民俗文化越來越脫離其存在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成為一種戲劇化、儀式化、觀賞性的文化商品,失去鮮活的生命力。

2 民俗文化老街改造的空間設計策略

凱文· 林奇說:“城市如同建築是一種空間的結構,只是尺度更巨大,它需要用更長的時間過程去感知,城市設計可以說是一種時間的藝術,而道路在城市空間中是人們感知城市空間的絕對主導元素。”所以對民俗街區的改造規劃,要保護和延續具有歷史特色的道路肌理,使其在道路結構、規模尺度、空間感受等方面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使老街建築在進行保護性商業開發的過程中被賦予新的歷史生命力和活力,使民俗文化與傳統建築形式、自然環境景觀的結合,以及與商業旅遊和文化活動緊密的結合,在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為獨特的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找到自己應有的價值坐標。



2.1 處理好步行交通與機動交通的空間關系:民俗街區的街區範圍一般不大,街道尺度較小,屬於步行空間,而這些步行交通系統是民俗街區中最具魅力的部分。在民俗街區的保護整治過程中,往往讓步於機動車道的發展而加大街道的尺度,傳統步行網絡遭到破壞,這樣會對街區的肌理產生極大的破壞,所以在街區改造的空間設計中應合理組織民俗街區的交通布局,延續和修復原有的街巷空間系統,創造舒適的步行環境,給行人優先權,促使行人采用步行方式。而對民俗街保護與更新區的外圍空間設計,應改善停車設施,解決機動車的停車問題,鼓勵自行車等交通的使用並相應的設置轉換點,實現機動交通與步行交通的空間轉換,並注意這些場所空間與民俗街區的協調設計。

2.2 保持公共空間界面和尺度的延續性:建築並非為自身而存在, 街道和公共空間都需要其限定,並確立街區的物質空間特征,因而在進行民俗街區改造的建築設計中,必須要考慮單體建築物會對公共空間環境產生的影響。在空間設計中優先處理建築紅
線和街道立面的延續性。新建或改建建築在界面位置上,必須通過設計手段使原有的街道界面實現連續和完整,避免對原有建築的遮擋;建築物的布局形式綜合考慮公共空間及原有街道的空間特點,不得將有價值的原有公共空間減少或削弱,在街道的垂
直界面上,運用輪廓線控制手段,使界面的形式保持原有建築特點,建設活動應不破壞街道的天際線,保持宜人的街巷空間尺度。根據資料及實測,我國傳統街道的高寬比一般為0.8 ~ 1.2,當高寬比等於1 時,這種由尺度相等的三面所圍成的空間具有一種互相包容的性質,整體性極強,當高寬比小於1 時,能夠產生宜人空[5]

2.3 修補連續性的開放空間體系:結構性、連續性的開放空間體系是民俗街區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由於土地的稀缺,如果不對開放空間進行控制和引導,很容易被各方所蠶食。在空間設計中通過控制建設的容積率,建築密度等指標嚴格控制建設強度,規定建築的紅線,使街區內留出足夠的開放空間,以實現對原有公共空間體系的修補。同時,運用導則規定在建設用地內公共開放空間的數量、規模以及每一地段公共空間的功能及層級,對獨立且缺乏聯系的開放空間通過重新再開發,來修復公共開放空
間的體系[6-7]

3 長沙市沙坪湘繡民俗老街的現狀與問題:

3.1 沙坪湘繡民俗老街改造前的現狀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是湖南的傳統特色手工藝品,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廣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曾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以其濃郁的湘楚
地方特色和高超的刺繡藝術而聞名天下。沙坪村是湘繡的發源地,1995 年首批百家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宣傳活動組委會授予沙坪“中國湘繡之鄉”的美譽,具有不可復制的品牌優勢。湘繡民俗老街是沙坪湘繡文化的集中體現中心,沙坪絕大多數的湘繡廠商和繡工雲集於此,從事湘繡行業的人數已達數千人,是名副其實的湘繡城,已成為湖南省一塊特殊的文化地標。

但湘繡老街道路兩側的建築由於長期沒有統一規劃,雜亂無章,與“中國湘繡之鄉”的名聲相差甚遠。為了繼續發展湘繡產業,進一步推廣湘繡文化傳播和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決定以之為核心,打造沙坪湘繡文化商業街和特色旅遊景點,結合文明社區創建需要,對湘繡老街進行整體改造。

3.2 沙坪湘繡民俗老街存在的主要問題

(1)建築質量差,風格淩亂,缺乏整體感和特色。無法體現湘繡之鄉建築風貌和格局。

(2)現有沿街門面不整潔,部分門面仍經營汽修、建材、五金等與湘繡無關的行業,檔次較低,缺乏連續性。

(3)街區環境較差,幾乎沒有綠地,西側建築底下為現狀排洪渠,同時也是汙水排放處。建築擁擠,房屋密度高,缺乏開敞空間和作為湘繡旅遊點的必要配套設施。

(4)基礎設施嚴重短缺,電桿林立,電線雜亂,影響住戶安全。沿長沙坪湘繡民俗老街的現狀店面招牌廣告雜亂無章。

(5)家庭自有獨立產權的民房為主,開發建設難度較大。

4 長沙市沙坪湘繡民俗老街改造的城市設計: 基於以上對民俗文化街改造的總體設計思路和空間設計策略的探索,以及對長沙市沙坪湘繡民俗老街的現狀與問題的把握與分析,以通過湘繡歷史展覽、制作工藝觀光、精品湘繡展銷等服務全方位推介湘繡,主打湘繡原產地品牌,重點發展原產地觀光、湘繡購物、餐飲等特色旅遊,整體體現沙坪特色旅遊文化和湖湘文化的主題思想,將沙坪湘繡老街打造成為以旅遊產業為主體,融商業、服務、休閑、居住於一體的旅遊景點,湖南的楚湘名街,提升城市品位,促進沙坪村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對沙坪湘繡老街的改造主要通過以下城市設計手法來實現。

4.1 街道整體布局

現狀街道從湘繡牌坊到結尾的1.4k m 中,街道寬度和建築尺度親切宜人,地形也稍有起伏,因此,整體上形成了平面宛轉、立面起落的街道格局。設計中充分發揮這一良好的街道肌理優勢,建築立面改造設計中力求統一中富有變化,在彎道、高差較
為明顯的地段給人以豐富多變的感受,同時在街道中間支巷路口及一些相對寬敞的地段設置文化主題和綠化休閑節點,增強街道的文化特色,滿足街道的休閑遊憩功能。

4.2 街道交通組織: 對老街的交通定位為“按步行街進行控制”。為避免車行交通對老街的影響,過境交通將繞行而過,本次在老街東側規劃一條7m 寬的支路,以解決老街改為步行街後進貨車輛、生活車輛的交通需求,也保證老街東邊沙坪湘繡城內部交通系統的完整性。

停車場設置: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車輛停車要求,規劃在老街的北端長沙市沙坪湘繡民俗老街整體布局圖3 長沙市沙坪湘繡老街農村客運站效果圖保護與更新設置了社會停車場,南端規劃了用地面積為1.39h m2 的農村客運站,可以保證旅遊巴士和普通遊客的客運需求

4.3 沿街建築改造

4.3.1 傳統建築風格的再現: 明清時期建築特色是長沙傳統建築風格存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本次設計力求通過建築立面體現按傳統風格改造再現這一具有代表性時期建築特色和文化氛圍,在整體上,以明清建築為代表采用青磚灰瓦、花格門窗、封火墻、馬頭墻、琉璃瓦、坡屋頂等構件改造,建築色彩形成素雅的青色和灰白色調,象一部黑白影片在無聲地放映,表達對歷史的無言追憶

4.3.2 地方文化特色的嫁接:建築立面是反應街區環境、特色、街道景觀與品位街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湘繡老街需要營造濃厚歷史文化氛圍,應在強烈的文化意識指導
下對立面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從外觀到色彩都賦予其文化內涵,實際中根據建築改造形式,結合建築的使用功能,將帶有湘繡符號的構件符號穿插於建築外墻,窗格等,在這種手法處理下,傳統的建築被解構,其間某些符號戲劇性地出現,並被陌生地嫁接,在色彩上可形成鮮明的對比,將傳統建築與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讓人在回味歷史的同時,領略沙坪湘繡的精神所在。

4.3.3 建築改造

(1)屋頂形式:街道現狀房屋多為頗具現代風格的平屋頂,為了在整體上體現傳統的建築風貌,設計擬對房屋屋頂進行平改坡改造。根據對明清時期長沙地方建築屋頂形式的考證,屋頂改造成懸山頂和硬山頂,硬山頂主要與封火墻組合,一般的懸山頂考慮四面屋檐挑山,形成典型的傳統建築風格。

(2)山墻:封火山墻在傳統建築中最初的作用是針對密集房屋采用的防火措施,
慢慢地發展成為一種特殊風格的民間建築形式,並且是南方傳統建築特色的典型代表之一。長沙地方民居也不乏此種形式,因此設計中以此為原形,考慮馬頭墻、人字墻、貓弓背等多種墻體形式的組合,並註重細部線條的處理和墻體材料的運用,形成錯落有致、黑白輝映的群體組合,給人一種明朗素雅和層次分明的韻律美感。

(3)墻面裝飾:街道現狀房屋外墻用材基本為瓷磚裝飾,其與傳統建築的外墻用材
在風格上形成強烈的沖突,在設計中為了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傳統建築特色和形成街道的整體風貌,對外墻裝飾進行改造,采用仿古面磚、傳統木板墻以及灰白水泥砂漿粉刷等多種形式,避免單一裝飾材料給建築立面帶來單一,並結合美學原理進行組合,在統一中力求變化,防止多種用材造成混亂。

(4)門窗形式:花格門窗是明清時期長沙地區的一種較為典型建築形式,除了滿足傳統建築的采光、通風等要求外,同時具有較好的裝飾效果,設計中選取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門窗形式,對現有門窗進行統一改造,一樓門店保持現有卷閘門,在其內側或外側加設傳統木圖4 長沙市沙坪湘繡民俗老街屋頂改造形式圖5 長沙市沙坪湘繡民俗老街門窗改造形式民俗文化老街改造的城市設計手法探討——以長沙市湘繡民俗文化
門。

4.4 街道路面改造:考慮與老街建築環境的協調,設計路面改造整體鋪裝,並結合節點景觀拼合成不同圖案,以豐富路面效果,大空間的廣場采用其他色調的廣場磚,中間行車道7m,用麻石鋪裝,考慮消防應急的要求,在水泥混凝土上鋪細沙墊層後蓋麻石,緣石外側用青磚鋪裝,並延伸到兩側建築基墻。

4.5 環境小品布置:入口的牌坊及節點、沿街開敞空間設立各種浮雕、文化廊、紀念青石碑、雕塑一系列與湘繡有關的或人性化的小品及雕塑。具有古韻特色的凳座和街道燈具等沿街有序設立,並嫁接湘繡圖案進行裝飾,很好地體現以湘繡為特色的沙坪地方文化。

5 結語:民俗文化與現代生活需求的結合是民俗文化再生的重要途徑,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才能顯示出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改造和重構民俗文化街巷空間是有別於傳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一種新的舊城空間肌理保護模式。長沙市沙坪湘繡民俗老街的改造設計是對這種新模式的一次嘗試與探索,期望這種探
索能對類似的民俗老街巷的改造或更新項目在理論與實踐上有借鑒與參考價值。(致謝:本文得到了長沙市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譚春華院長的指導與幫助)


參考文獻:


[1] 吳承照,曾琳.以街旁綠地為載體再生傳
統民俗文化的途徑[ J ].城市規劃學刊,2006,(5):99-102.
[2] 胡瑩,張霖.傳統街巷空間意象的延續[J].規劃師,2003,19(6):36-39.
[3] 李勤,楊豪中.德國歷史街區保護更新的借鑒意義[ J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學報,2010,26(4):34-37.
[4] 黃煥.文化生態理念下的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以武漢市青島路歷史街區為例[J].規劃師,2010,26(5):61-67.
[5] 袁方.鹹陽中山街地區空間特色解析與保護更新探索[J].現代城市研究,2010,(8):41-51.
[6] 胡瑩,葉紅.基於文脈視角的歷史街區城市設計策略思考[ J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2010,23(4):66-69.
[7] 孫嘯野,雷鵬,曹震宇. “重構”傳統型街巷空間——溫州南塘街改建工程民俗風貌街設計[ J ] . 華中建築,2007,25(4):46-49.

(收藏自 2012.01 《現代城市研究》)

Views: 48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