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華《導演小人書》(下)

攤上個“形式主義”也不容易

愛因斯坦明確宣稱:“我相信直覺和靈感。”

彼得布魯克說:“我導演一部戲通常沒有理論規範,

只是跟隨自己的直覺,讓畫面動起來。”

這是大師的話。

我的創作狀態也是半用功半偷懶,沒整理過一部完整的導演構思。理論家和博導們批評我:“他沒有理論框架!”

舞臺藝術不是理論出來的。我從剛做導演的時候起就沒什麽理論基礎,我一直說是直覺拯救了我,還找了些論直覺的書,抄了些語錄給自己壯膽兒。

導演的活兒主要不是闡釋,不是經驗的總結推廣。品位是自然天成的,藝術感覺是第一位的,加之技巧、經驗。

尤為重要的是調理演員的表演,這是核心的核心。再好的構思,虛偽、做作的演藝也就無“藝”可看了!」

你也可以說,我是一個不用功的導演。

雖然語言不通,但是我很喜歡看國外的戲,通常先看說明書,大致知道故事脈絡,然後著重關註表達——是一個什麽樣的藝術形式。

藝術形式在歐洲戲劇界非常豐富,不像我們傳統中那樣千篇一律、刻板無聊,是很好玩、很有意思的。

平時叫我談戲談不出什麽,排演過程中會說些似懂非懂的提示,人又說“一頭霧水”。

過去戲劇圈,尤其是教授、導師們,經常批判我形式主義、忽視內容。開始我還生氣,後來感覺自豪,攤上一個“形式主義”很不容易的,評論家永遠跟不上畢加索風格的變化。

我經常說“我沒有風格”,這是真話。

我的創作大部分是直覺感悟,理性不起來,導演構思也經常是缺胳膊少腿。

一位知名戲劇家說“戲劇就是過程”,有道理。排練場就是摸索的過程,需要構思、實驗,找到一個好的表達形式至關重要。我們長期固守“內容決定形式”的思想,其實新形式的誕生標誌著戲劇的發展與成熟,創造新形式是救活戲劇的根本!

有時形式偏要大於內容,誰說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也可決定內容,或者說,形式就是內容!

一個戲劇的創作就像放煙火,點完一個,再放新的才行。一樣的花樣一樣的響聲,你自己看著聽著不煩嗎?

“不像戲劇的戲劇,沒有表演的表演,沒有導演的導演。”這是八十年代與高行健做戲時,我對戲劇朦朧之設想,至今還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戲劇是什麽?戲劇是遊戲

2011年,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的標題是:戲劇是什麽?

2012年,林兆華戲劇邀請展上,我自己作了回答:戲劇是遊戲。

木心的一本書中有這樣的話:

凡是主義都是別扭的,主義,就是鬧別扭的意思。

本能地反對一切既成見解。

宗教是雲,藝術是霞。

現代藝術思無邪,後現代藝術思有邪,再下去呢,邪無思。

在我看來,寫一個樂呵呵的輕松喜劇,還有些內容,打動些觀眾,提供些思想,就不錯啦!其他的,深刻的太沈重,商業的太淺薄,主旋律又嫌枯燥說教排世界名著才是潛藏私貨的良策,把自己要說的融入戲中,各級文化密探也嗅不出什麽怪味。〞
“我想退出戲劇圈”我這樣說過。

其實不想退,是心中不滿。

眼下寫戲的人不多,看戲的人不少,都多就會都少,物以稀為貴吧。好戲不是想出就出的,幾年遇到一個較好的戲就不易!

想研究研究表演,如今排練場又沒那個氛圍。如果還有些責任心,應該把人藝的第三梯隊建立起來,每年都選拔幾個年輕的畢業生進劇院來,選一個戲叫他們占領舞臺。整天叫人家跑群眾,自然沒什麽心思在劇院紮根,我也會不安心!

但轉念一想,怎麽可能都按你的思維去排戲演出呢!誰都生活在自我需求的欲望裏。所以得平欲,放下,調整心境。《一鳥六命》馬上要投入排練的時候,聯系了幾個知名演員,都說喜歡,就是沒有一位能定下檔期。幹脆只用工作室的年輕演員,不依靠明星,這樣能否生存,誰知道?但是不盈利也要這樣做,只能這樣做。

其實這些年輕人對戲劇的熱情和表演才能都不錯,多年來,他們犧牲了很多演電視劇賺錢的機會,只要工作室需要,都全力配合。

這年頭兒做到這樣,不容易,於我就是最大的支持。

能做點喜歡的事兒就是幸福的。

我排戲不那麽正兒八經,創作也沒那麽多理論。你采訪我,我講不出個一二三,可排的過程中也許能出七八九。排戲的過程就是遊戲,試試這個,試試那個,覺得合適就來。

我的戲也不教育人,好多觀眾是在黨的教育下培養起來的,他們看我的戲不理解。其實我更是在黨的教育下成長的,只不過陰錯陽差地還保留了點個性,沒被扼殺,或許他們想扼殺的時候已經晚了,我就這樣混下去了。我對戲劇沒有使命感。

中國舞臺上的戲太像戲,我希望戲能變成遊戲,不是某某主義的傳聲筒。就像《回家》《說客》和《鳥人》,遊戲感很強,舞臺上有多重自由。我一直跟孩子們強調要有“提線木偶”式的表演意識。

自由心態是創作者的靈魂。

“戲劇不是遊戲。”

“做戲劇絕不是玩。”

“果真如此他一生白活!”

博導們聲色俱厲的叫喊使我不解。

我排戲就是玩,還想玩得心跳,別把戲劇弄得那麽神聖、莊嚴、沈重,那是舞臺的娛樂。不然,你們弄幾個“是戲劇的戲劇”,叫我們看看、學習學習?

所謂學者,即“資料的集合”“語言的功夫”,而導演是藝術創造者。“學者型導演”都排不出什麽好戲,這在中國舞臺上已經再三驗證了。所以別總拿學者、專家嚇唬人,資料闡釋救不了戲劇,藝術創造是教不出來的,那是天生的智慧、靈感。

教授、學者們白內障比較嚴重,天才站在眼前,被他視為擋路的樹幹。

我建議把各國大師級的作品多找些來給老藝術家們看看,世界戲劇都多元到什麽樣子了!就是他們追隨的莫斯科藝術劇院,也會叫他們出一身冷汗。

戲劇就是要講述一個有趣兒的故事:故事多得很,有趣兒難尋;故事是技巧,有趣兒是靈感。

“理念無論多麽高明,技術無論多麽巧妙,都不會給我們帶來偉大藝術藝術家應該把事物的精神氣韻傳達給我們,以喚起我們情緒的共鳴。這就是中國藝術家的最高目的和最高理想。”

林語堂如是說。

一部戲不是為了再現一個文學主題,而是透過人物、語言、故事表達導演的再認識。

我稱之為導演的“第二主題”。

我不為莎士比亞、契訶夫諸大師們服務,只為自我表達;他們是我創作的基礎,也是我的幫手。

等待傳統的霹雷

準備做一出曹禺先生的戲。劇院不同意我排,我想是怕我破壞老《雷雨》的傳統,他們錯啦!這次我真的想傳傳統統地排,但他們不同意,就又刺激我重新解構地去做。

在人藝排《雷雨》,走得太遠,老藝術家會不高興的,他們會大加贊揚描紅模子,而我等待批判。

其實一些人贊同一些人反對這是藝術評論正常的現象,但時下的評論不在戲劇創作本身,而是拿傳統的舊式尺子丈量,長了砍去一截短了接上一截,他們看著順眼就是傳統,不熟悉的新創作就說:“這是戲劇嗎?”

戲劇永遠是為當下服務的,難道有知識有文化的老藝術家們不懂?真不理解他們是怎麽想的。

小雨哩哩啦啦下個不停,涼颼颼的,這種天氣想不起快活的事。

《雷雨》總纏著我。多年來《雷雨》的演出無數版本,如何解讀?以什麽形式表達?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此戲跟易蔔生的《群鬼》很相像,有幾個人物幾乎差不多。曹先生的戲故事性太強,撕破不容易,所以展示人物關系即可,不糾纏細節。濮哥原來演周萍,我想此戲以周樸園為核心,他贊同,也同意出演。

我希望這個戲更隨意些,談何容易。魯迅有句話,正合這個戲的要求:“諷刺的生命是真實,不必是曾有的事實,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

這個戲既荒誕又真實,荒誕的真實,真實的荒誕,處處可見!

我等待傳統的霹雷!

再多些戲劇的反叛者吧!

晚上謝幕,摔了一跤。呵呵,別的沒事,我就怕再磕了牙!剛裝上的牙啊,再摔就又“無齒”了。

第一年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進行過半,居然票房不錯,天天有人說要來看我的戲,還誇我“先鋒”吶!

你們瞧瞧易立明的兩個戲,那才叫先鋒!他是80後,跟他比我就是清朝人。

我看這回誰再說我“不在意票房”!我就算不在意票房,但我在意自己的作品,在意大家看了以後的意見,甭管誇的罵的都行。

看了一下《回家》的票房,學生票賣得最好!邀請展開幕之前我們在北大搞論壇,一群孩子嚷嚷著要去看《回家》!這個戲就是給小年輕做的!

小年輕的戲完了,接下來就是六場《說客》。我跟濮哥說,其實你壓力挺大,你演完了,還有年輕孩子演,都是子貢,你就一定演得過這群孩子?

他也樂,還真不好說。

當今沒有幾位不向商業炒作低頭的導演,易立明、李六乙就是!

還有孟京輝,直言要創立新戲劇!心喜。

還有更年輕的戲劇人,組成了無數有活力的自由的戲劇社團,他們沒有傳統的包袱,輕裝上陣,爬上山坡。他們是星星之火,代表著戲劇的未來!

我希望再多些反叛者,把中國戲劇全攪亂方可大治。高級攪拌機太少,意識形態的不銹鋼絲太長,太硬,操作者營養不良。意誌薄弱者多,圍觀群眾較愚,中國品牌假冒偽劣太多。

導演別總牛×,離開表演藝術家、舞美設計家,你成不了事兒。

正如《建築大師》中索爾尼斯的臺詞:“一個人的成就沒有幫手是不行的。”一個人覺得自己特別牛,什麽都行,十個有十個都是失敗的。他成為建築大師,因為有人幫助,有人成就他。

我能做出幾個有影響的戲,也依靠著一些人。舞美易立明,美術、音樂樣樣精通,還參與導演,從劇本理解、表達方式到音樂的選擇,碰撞無數次才能碰撞出一些具體的舞臺樣式。沒有他,我的戲不會那麽光彩。演員林連昆、濮存昕,編劇高行健、過士行,也在某種意義上成就了我的戲劇生涯。

跟他們合作也不容易。我有幾個想排的戲,他們沒時間,很郁悶,沒辦法!他們不是為了掙錢,我知道,只是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只好等待,等待

戈多無望的等待,是人生永恒的主題。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