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摩爾《少人走的路》 “關懷”與“治療”

關懷與治療的不同之處在於:治療意味著病痛的終結,病治好了,你就再也不必煩惱;關懷則是持續的照料和呵護。心中的矛盾沖突,或許永遠無法徹底解決。盡管小的改變經常會發生,人的性格卻不可能徹底轉變。對於某些問題,你的看法或許會變化,但問題本身卻不會消失。

如果我們把心理學的工作視為連綿不斷的關懷,而不是一次性的治療,那麽工作的性質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們可以耐住性子,仔細聆聽心靈的聲音,發掘被生活的表象掩蓋的隱秘。問題和障礙可以為我們提供反思的機會,讓我們暫時脫離生活的匆促。在我們駐足思考,探尋內心的本質時,心靈就會自然而然地經歷“發酵”的過程,轉變也會悄然而至,既不是根據先前的策劃,也不是刻意幹涉的結果。刻意地、勉強地尋求轉變,只會阻礙這一過程。

古代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命運和性格都是在神秘中誕生的,其個性無比深沈隱晦,一輩子都無法完全浮現出來。文藝復興時期的醫生們說,每個人的本質和精髓都是渾然天成的,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樣。現代人卻認為,一個人可以有意識地塑造自己的個性。兩種觀點可謂天差地別。

關懷心靈的理論,脫胎於古代心理學的遠見卓識,超越了俗世的自我主義,目的在於恢復個體生命的神聖。這種神聖性並不僅僅是“生命的價值”,更是個性的神秘內涵。現代心理治療目標是讓患者恢復“正常”,用統一標準規範人們的生活,結果只能令個性萎縮,變得淺薄而蒼白。尋求關懷心靈的人則不然,他們懂得欣賞人類苦難的神秘,並不追求虛幻的“完美生活”。對他們來說,生命中的每一次無知與困惑都是一個機會,讓他們意識到內心迷宮深處的那頭野獸,其實也是一位天使。一個人的獨特個性,是由兩種極端構成的,既包括理性和正常的內容,也有瘋狂和扭曲的一面。正常與反常既充滿矛盾,又彼此交織,我們越能理解這種看似悖論的情境,就越容易體會心靈的本性。

很顯然,討論關懷心靈的話題時,我們需要一套與現代心理學和心理治療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關懷心靈是一門藝術,只有用詩歌的意象才能表述。神話、美術、宗教和夢境都能提供這樣的意象,顯露和承載心靈的奧秘。我們也可以向不同領域的專家尋求指引,特別是具有詩人氣質的心靈追尋者,諸如古代的神話和悲劇作家、文藝復興時期的醫生、浪漫主義詩人、現代的內涵心理學家等。他們都尊重人類生命的奧秘,拒絕用世俗化的標準約束生活經歷。我們需要寬廣的視野才能體會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天空、一方土地,如果我們要關懷心靈,除了理解人類的行為之外,還必須認識那片天空、那方土地。這正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醫生帕拉塞爾蘇斯的建議:“一個真正的醫師,必須理解事情的本質,必須能辨認人體之外宏觀世界的病癥,必須對人之本性具有清楚的認識。只有這樣,他才能探究人的內心世界,然後才能檢查患者的尿液、測量他的脈搏、了解每件事情的歸屬。如果對外在的人性,也就是對天和地缺乏深刻的認識,這一切就絕不可能。”

希臘神話中的牛頭人身怪物米諾陶洛斯,居住在迷宮的中央,嗜食血肉,卻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阿斯忒裏翁”(Asterion),意思是“星辰”。每當我面對眼含淚水的患者,聆聽他遭遇的種種苦痛時,我總是會想起這個故事。在他心中騷動的是一頭野獸,但也是代表心靈本性的星辰。我們必須以崇敬的態度看待他的苦痛,這樣,當我們對野獸流露出恐懼和憤怒時,才不會忘記星辰的存在。

“永恒喜愛時間的產品。”這是英國詩人布萊克的名句。人的心靈在具體的、特定的、平凡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從繁雜豐富的生活細節中汲取養分。因此,最適合關懷心靈的地方莫過於家庭,因為家庭生活的經驗包含了人生的方方面面。由於家庭的紐帶,你與家人們保持著密切的關系,你熟悉他們的一切,了解他們最細微、最私密的習慣和性情。家庭生活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危機——健康狀況的好壞、事業的成敗起伏、結婚、離婚,以及各種各樣的人物性格。地點和事件的細節,構成了家庭生活的歷史,涓滴融入我們的記憶和人格。很難想象,還有什麽東西比家庭更能滋養我們的心靈。

每當社會出了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家庭生活。看到社會上犯罪猖獗,我們不禁嘆息:“時代變了,家庭生活不像過去那麽美好了。”但是,過去就真有那麽美好嗎?難道過去的家庭中就沒有暴力嗎?事實上,家庭既是美好的,也是惡劣的,對人們既提供支持也構成威脅,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這樣。所以,有些已經自立的成年人總是猶豫不決,不知道是否該花時間探望原來的家人:他們既渴望重享親情的溫馨,又不願勾起痛苦的回憶或是再度激發同家人的矛盾。

今天的心理醫生總是特別關註“功能失常的家庭”,然而在某種程度上,所有的家庭都是功能失常的。大部分家庭都有嚴重的問題,沒有哪一個家庭是圓滿的。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微觀世界,能夠反映宏觀世界的本質——善與惡的對立共存。我們有時會把家庭想象成充滿溫馨和善意的地方,實際的家庭生活卻遠沒有這麽浪漫。家庭生活凸顯出人性的種種可能,包括罪惡、仇恨、暴力、性困惑和精神錯亂。換句話說,真實的家庭生活呈現了心靈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

英語中的“功能失常”(dysfunctional)一詞以“dys-”這個前綴開頭,這不禁讓我想起古羅馬拉丁文中的Dis,即神話中的冥府陰世。心靈從地層深處升騰起來,借著“功能失常”的機會進入我們的生命。我們把家庭的“功能失常”當作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因為我們憑本能知道,家庭是心靈最重要的居所之一。按照傳統的心理治療理論,我們試著從家庭背景中發掘心理問題的根源,理解問題的形成機制,然後予以解決。然而關懷心靈既不需要“解決”或“擺脫”家庭中的問題,也用不著任何病理學分析。有時,我們只需要對心靈在家庭環境中的表現進行深刻的反思,就足以挽回失落的心靈。

根據《聖經》的說法,人類的始祖亞當是上帝用泥土造的。

潮濕、骯臟、黏稠的泥土就是他的“家庭”。我們都不是從光芒和火焰中誕生的,從亞當開始,我們就是泥土的子嗣。根據學者們的考證,“亞當”(Adam)一詞的本義就是“紅色的泥土”。我們的家庭正反映了這段人性起源的神話:平凡得像泥土,任由人性的弱點和缺陷生根發芽。在世界各地的神話中,都找得到邪惡的角色和某種形式的陰世。家庭也是如此,無論我們如何期盼,都擺脫不了泥土的陰影。如果我們認識不到這一點,刻意追求“一塵不染”的完美家庭,就會讓家庭生活中的心靈成分化為烏有。

我們公開美化家庭,是因為無法承受面對事實的痛苦,而事實是:家庭承載著生活和記憶,對我們有時是安慰,有時則是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用不著太在意我們的家庭究竟是幸福溫馨還是冷漠暴虐。我當然不是說,家庭的缺陷並不值得重視,不會給身心留下嚴重的傷痕。然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家庭之所以為家庭,就是因為它的復雜性,其中也包括它的弱點和缺陷。在我自己的家庭中,那位愛講故事的叔叔是我在智慧和道德上的啟蒙導師,但他同時又是一個酒徒,曾因拒絕去教堂而讓家人蒙受羞辱。身為心理醫師,我接觸過的許多患者都經受過家庭暴力和虐待的痛苦,然而這些痛苦都可以彌補,甚至可以成為智慧和心靈蛻變的源泉。我們若能從心靈的角度看待家庭,接受它的弱點和缺陷,容忍它的不完美,就可以掙脫道德觀和感性的限制,窺見人生的奧秘,回歸最真實的世界。抽象的原則就會讓位給有血有肉、美醜交織的生活。

“家庭”一詞有許多種含義。社會學家認為,家庭是一種社會群體或結構;心理學家把家庭想象成人格的源泉;政治家用理想化的方式描述家庭,借以推銷傳統價值觀和相應的政見。但我們每個人對具體的家庭都有切身體會。家庭是一個巢,心靈在這裏誕生成長,從這裏匯入我們的生活。家庭擁有復雜的歷史淵源,以及錯綜多變的親族關系——祖父母、叔伯舅舅、姑嬸姨婆、堂表兄弟姐妹,等等。它有說不盡的悲歡離合,演不完的喜劇和悲劇;它有光榮的時刻,也有見不得人的隱私;它有精心維護的傳統和仔細確立的形象,也有鬼鬼祟祟的越軌行為和荒唐的行徑。

我們經常能體驗到家庭的兩面性:表面上幸福、正常,背後卻充滿了瘋狂和暴虐。我曾聽說過許多這樣的家庭:表面上如童話故事一般美好——家人結伴露營、星期天團聚設晚宴、外出旅遊、互送禮物、玩不完的遊戲;隱藏在背後的卻是不顧家的父親、偷偷摸摸的酗酒行為、對某個姐妹的虐待、午夜實施的暴力。電視劇情可以很好地反映這種兩面性:先是描述溫馨家庭生活的情景喜劇;緊接著就是對家庭暴力的新聞報道。有些人就是相信情景喜劇中的理想家庭形象,努力掩藏自己家中發生的醜事,恨不得自己出生在另一個幸福完美的家庭。然而,要挽回失落的心靈,我們就必須由衷地接受家庭的命運,從中尋找關懷心靈的素材。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家庭療法”可以采用純粹講述家庭故事的形式,完全不要摻入任何因果分析,也不要顧忌周圍因素影響。

對於講述故事的人,這些故事足以營造一個博大的神話體系。家庭之於個人,正如人類起源之於人類物種一樣。家庭的歷史能提供一系列繁復交織的意象,每個人都一輩子浸淫其中。希臘神話、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非洲的神話,分別塑造了相應的社會;同樣的,家庭的故事——專屬於家庭和個人的神話,也塑造了我們每個人的人格。我們談論家庭,實際上談的是那些彼此交織、密不可分、共同構成我們個性的人物和主題。關懷心靈的關鍵並不在於理解、分析和改善,而是復蘇家庭生活的意象,以充實我們的個性。

要借助家庭的情境關懷人們的心靈,就必須學會欣賞他們的故事和裏面的角色,讓故事中的祖父母和叔伯舅舅變成神話中的形象,讓原本熟悉的家庭故事在一次次的講述中逐漸具備典型意義。今天的教育和媒體報道中充斥著“科學性”的腔調,讓我們無意中成了家裏的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我詢問患者的家庭情況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回答:“我父親喜歡酗酒,作為一個酗酒者的孩子,我自然傾向於……”這就不是故事的講述,而是理性的分析。家庭被“陳列在實驗臺上”供人解剖。更糟糕的是,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學家也會以這樣的腔調開場:“治療對象為男性,生長環境為同時信奉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家庭,其母親具有自戀傾向,父親則具有共依存傾向。”在如此簡單化的分析過程中,家庭生活的心靈成分連一席之地也沒有。我們必須用更認真的態度,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家庭,同時接受它的美好和陰暗,扮演聆聽者的角色,而不是在故事講完之前妄下評斷。如果急著“糾正”患者家庭的“錯誤”,就會與它的獨特精神和個性失之交臂。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心靈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尊重故事的內容,而不是對其陰暗面諱莫如深,那麽,或許我們就不會把家庭的影響視為無法擺脫的束縛。由於發展心理學的影響,我們總以為,家庭環境無可避免地決定了我們的人格。但是,如果我們把家庭背景當作塑造未來生活的原料呢?身為心理醫生,每當我聽到患者講述父親或叔叔的虐待行為時,總會探詢虐待者的生活細節。在他的暴力行為背後,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故事?其他家庭成員又在其中扮演了什麽角色?他們講的是什麽故事,又隱藏了哪些秘密?

一位名叫大衛的年輕人對我抱怨說,他跟母親實在相處不來。

我之所以把他稱為年輕人,是因為“長不大”是他最顯著的氣質。我們第一次見面時,他已經28歲了,但看起來好像只有16歲。

他一個人租房住,每個周末都“回家”跟母親一起過。然而每次回家,他都覺得母親在窺探他的隱私,幹涉他的生活,甚至強迫他打掃房間。母親經常對他說:“你跟你父親簡直一模一樣。”其實他父母幾年前就離婚了。

“你真的很像你父親嗎?”我問。

他滿臉驚訝。“我母親才是問題所在。”他說,“不幹我父親的事。”

“但我還是想問,你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

“他總是四處奔波,我很少能看見他。他身邊的女人總是換個不停。”

“你像你父親嗎?”

“不像,我連一個女人都沒有接觸過。”

“是嗎?”

“除了我母親。”

接下來他對我說的話,是我從許多患者口中都聽到過的:

“我不願意像我父親。”

我們的雙親中,或許有一個或兩個的行為太過分,讓我們深受其苦,於是我們下定決心,絕不重蹈他們的覆轍。我們盡可能逃避父母的不良影響,拒絕認同他們,殊不知,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我們之所以不願意像自己的父親或母親,通常是因為他們的某些特質,讓我們從小就看不順眼。但這樣的壓抑不僅不能真正消除這些特質,還會帶來另外一些問題。大衛努力避免成為他父親那樣的人。他不想結交很多女人,結果連正常的感情關系都拋棄了;他不想四處漂泊,結果離不開他母親的家;他不願意像他父親,結果在他身上,幾乎沒有一點點父性。

我跟大衛談論他的父親,但是沒做任何形式的評斷——正是對父親的負面評斷,才造成了他跟父母感情的裂痕。我鼓勵他講述父親的故事。從他的講述中我發現,他父親的童年與大衛本人非常相似。我開始理解他父親為什麽選擇漂泊。原來他父親一直在刻意同兒子保持距離。現在兒子對父親的生活產生了新的興趣,於是堅持跟父親聯絡,找機會談心。

大衛不再排斥和拒絕自己的父親,這樣他就能更加直接地檢視自己的內心。不管他喜不喜歡、承不承認,父親的精神其實一直在他心中,而他可以把這種精神作為原料,塑造自己的生命。

當初為了逃避家庭生活的“汙染”,他不惜讓自己的心靈變得貧瘠,而現在,他的選擇終於讓心靈重新豐富起來。通常,我們越是試圖逃離“功能失常”的家庭,越容易掉進糾纏不清的悖論陷阱。逃離的意願越強烈,越會在潛意識裏造成反作用——離不開家庭,比如像大衛這樣,認為“家”就是母親所在的地方。

重返家庭,擁抱過去所否定的東西,往往能催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令最惡劣的家庭關系也發生顯著的變化。而如果按“正常”的標準勉強改造家庭生活,只會阻斷這種反應。關懷心靈的最好方法是接受事

而不是盲目的幻想和勉為其難的改變。談論家庭時,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個簡單的概念,我們把它想象成什麽,它就是什麽。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想象會加深,也會發生變化,讓被怨恨和成見捆綁的心靈得到解放。可以肯定的是,大衛訴說他父母故事的過程,對他跟雙親的關系產生了影響。通過新的、更深一層的想象,他擺脫了以往的成見,這樣他就可以用之前所不了解的方式,重建自己與雙親的關系。盡管他的雙親沒有任何改變,但大衛自己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不再一味保護自己,而是能對雙親敞開胸懷。

當我們不加任何評判和分析,平靜地講述家庭的故事時,現實中的人物就會升華為抽象的角色,孤立的情節就會組成宏大的篇章。這樣,家庭的歷史就轉化成了神話。無論我們是否知曉,其實我們對家庭的看法,完全植根於自己的想象。“家庭”表面上是一種具體的存在,實際上卻是想象中的概念。關懷心靈的任務之一,就是從家庭歷史和記憶的細節中提取神話,因為想象力的增加,永遠都意味著心靈的滋長。

每個人的家庭神話,內容各不相同,卻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代表了人類家庭的原型,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神話。有關父親、母親和孩子這三種角色的想象空間無窮無盡,在此我提供一些簡單的暗示,包括對文學作品和神話故事的援引,而如何開拓和發掘想象的空間,還要靠你自己。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