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斌《微電影時代》(中)微電影的屬性

微電影是一個新生事物,它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音像設備的數字化後快速推廣起來的。所以,現在還沒有真正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微電影的制作。目前,微電影從制作手法到時長的要求等方面都沒有具體規定。我們應該用什麽標準來標定它的好壞呢?我想,既然我們已經稱它為微電影了,有“電影”二字了,就應該在電影的基礎上來分析其優劣成敗。實際上,微電影就是電影的縮小版。有人肯定會有疑問,微電影除了短小以外,其他方面就必須按照電影的標準去看待嗎?沒錯!就是應該按照這個標準來審視它。因為不清楚它的屬性就沒法給它定位,所以我們還必須先來弄清微電影的屬性是什麽。

電影和電視劇都是影像制品,本來也應該是同樣的影像作品,就是因為它們所處的外界環境不同,才改變了它們的屬性。電影一直是在電影院裏供人們欣賞的,需要買票才能進去看。電視劇則不同,在家裏的電視機裏就能看到。同樣的影像產品,放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外部環境裏,它們就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屬性,變成了兩個屬性不同的音像制品。電影在電影院裏放映,人們不買票就看不到,是觀眾主動自願拿錢去觀看的一種藝術。就是這個環境把電影錘煉得越來越經典。因為不經典不行啊!會沒人看啊。所以,導演們才會千方百計地去打造電影的品質,想讓每一部電影都成為精品。電視劇就不同了,它是在電視機前觀看的作品。每一個家庭的電視機,質量千差萬別,都有著不同的收看效果。另外,在自家的客廳,人們可以邊聊天邊看電視,或者邊幹家務活邊看電視,你說說,在這種環境下看一個故事,能和電影院相比嗎?再說了,電影是要花錢才能看的,電視劇就不用了,你想看哪部就看哪部,不用花錢的,也正是因為這種環境把電視劇的屬性改變了。電視劇就是在這種改變中和電影一點點拉開了距離,所以,電影和電視劇的屬性不能同日而語。有人給電視劇定位是客廳文化,有一定的道理。

當你走進電影院觀看電影時,周圍的環境會讓你打消一切雜念,電影院是一個封閉的空間,觀眾不受外界的幹擾。當電影開演時,影院裏就會完全黑暗下來,你的註意力全集中在那塊銀幕上,一心一意來觀看這個電影故事了。現在,很多人把電影稱為大銀幕,就是因為這樣的大銀幕會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電影只要一開演,就會一環扣一環,故事接著故事,用一個情趣點抓住觀眾的心,再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抒情段會使觀眾賞心悅目,結尾段又會讓觀眾得到精神上和情緒上的滿足。電影裏面不能有任何廣告,不像電視劇可以隨意插播廣告。因為人們是花錢走進影院來觀賞電影的,所以打心底裏不會容忍電影裏做廣告的行為。就算是聰明的片商想做廣告,也得埋在故事裏,不能讓你看出來是有意的廣告行為,否則觀眾就會有一種被愚弄的感覺。這就是電影所處的環境。

電影和電視劇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著,為了適應環境都在極力尋找和觀看者的切合點——雙方利益。觀眾能接受,片商又能受益,這是最根本的。電視劇裏可以夾雜著大量的廣告,要說是為商家服務也不算太過分,那為什麽觀眾都不以為然呢?因為看電視的人是不用花錢的,心理上就會多一些諒解和寬容。但拍攝制作電視劇的時候是要用錢的,這樣才能把電視劇拍出來。這些錢誰來出呢?當然是廣告商了。所以,電視劇永遠不能和廣告分手。這就是電視劇和電影的本質區別,誰也改變不了。沒有廣告,電視劇就難以生存。

從藝術本質上看,電影和電視劇有什麽不同嗎?應該是有的。電視劇是一種戲劇。把這些劇編排成在舞臺上演出的,就叫舞臺劇;把劇本的對話用錄音的方式錄下後在廣播裏播放的,就叫廣播劇;把這種形式的劇本拍成在電視裏播放的,就叫電視劇。所以說,電視劇就是一種戲劇。電影的重點則在“影”字上,我們看到的是“影像”藝術,也就是“影化藝術”與“鏡頭語言”。戲劇是以臺詞為主要語言手段來講述故事的,人物之間都是使用大段的臺詞對話來說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和矛盾等,這是戲劇的最大特征。如果在電影裏表現一個人物要做一件事,不一定用臺詞滔滔不絕地去說,可以用形體、行為和攝影所用的畫面語言來表達。這正是從默片時代留下來的最寶貴的一種表達人物行為的特征。當然,電影也是需要臺詞的,用來彌補影像無法表現的細節。所以,好電影的臺詞都不是很多,但每一句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讓人看起來非常過癮。這就是電影和電視劇從藝術本質上的根本區別。

從傳播運營方面來看電影和電視劇的區別,也是看它們的屬性。電影的屬性是:我做出好的作品請大家來自費觀看,有主動消費概念。電影是文化商品,屬於消費品,有消費行為。所以,作品本身必須要有很高的品位,這樣才能有人主動來觀看。別人說好沒有用,必須觀眾說好才行。電視劇的屬性是:有人出錢請你們來觀看我的作品,不屬於商品而是贈品,你看了我的廣告,我就贈給你看電視劇。電視劇不是消費品,是典型的客廳文化,看電視是消遣行為。所以,電視劇的播出不完全是市場行為,有人說領導意見是主要的因素,也有一定的道理,不一定由作品本身的好壞決定。我們了解了電影和電視劇的不同屬性後,就要回來說說微電影了。

應該怎麽給微電影一個定位呢?用什麽標準來界定比較好呢?首先,要分清它是屬於哪類作品,是贈品還是消費品。拿現在的微電影來看,它在這兩種作品之間徘徊著。有的微電影已完全形成了文化商品,如《老男孩》就是個典型。它形成了商品,通過付費點擊觀看的方法在網絡上經營。還有一些微電影是贈品,可在網上免費觀看,但是你必須先看完廣告才能看。因為廣告是由商家按點擊率給錢的。這樣的微電影,表面上看好像屬於贈品,但是它和電視劇的那個贈品又不一樣。電視劇無論你看不看都沒關系,只要播出了,制片方就

有收入了,但是掛廣告的微電影是靠點擊率來贏得收入的,要是品質不好,沒人點擊就不行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又有點像電影的屬性。能說它是贈品嗎?我認為只能說是文化消費品。現在的微電影就是以這兩種方式經營的。就看將來哪種方式更有前景了,目前來看,只要是付費點擊觀看的微電影就完全像電影一樣,是商品和文化消費品。有人點擊就要付費,點擊得越多收入越高。通過上述分析可見,微電影擁有更多的是電影的屬性。所以可以這樣給它定性:微電影既是文化商品,又是消費品,只有得到人們的認可才會有主動的消費。這就是微電影的基本屬性。有了以上的定位,我們就知道微電影應該怎麽來制作了。千萬不要把微電影看成和電視片一樣,或者用拍電視劇的手法來拍微電影。那麽,應該怎樣來拍呢?它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模式呢?我先推薦大家去看一個獲獎的作品《牛皮紙》,在網上可以搜到。它是由北京電影學院一個叫閉善益的研究生拍攝制作的。雖然是一部很小的微電影,但是完全采用了電影的拍攝手法,雖然臺詞不多,但卻能用鏡頭給你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這就是電影的最大特征。它不是讓人物喋喋不休地說著臺詞,而是向觀眾展現那些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它就是讓你去看圖像,當你看完了也就明白了人物要做什麽了,當然,電影裏也有喋喋不休的臺詞出現的,那只能說是一種風格了。就像電影《有話好好說》就是采用了這種風格的。所以我們在制作上一定要把握好這最關鍵的一點。

在中國,有一所中央戲劇學院,它專門教授戲劇表演,主要功課是學臺詞和形體。還有一所電影學院,它教授的是怎麽演電影、拍電影。其實都是教表演的,那為什麽要設立兩個不同的學院呢?其實就是根據戲劇和電影有著不大相同的表演方式,才分開來教學的。它們從源頭上就截然不同,不是同一類藝術。電影根源於照相,從照相技術延伸到影像,又從影像發展到電影故事。電視劇源於戲劇,從舞臺劇延伸到實景劇,以傳播為目的進入電視屏幕,所以人們稱它為電視劇。

電視劇和電影從誕生以來,就具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環境。電視劇作為後來者,借鑒了電影的制作方法而形成,確實有電影的基因。不過,兩者很快在不同的外部環境裏,徹底改變了同出一門的影像作品的屬性。所以,為了適應自己的環境,分道揚鑣,各走一方。

如今,微電影在傳播方面已出現新的突破。這是因為手機和網絡通過高速發展,已經融為一體了,人們在觀看或者下載微電影時,將會更為方便和快捷。再說電視吧,人們對它已經產生了疲勞感,根據有關部門調查發現,全國的電視機開機率僅為30%。這明顯地說明了電視的傳播力度在衰弱。而電影畢竟是要進入電影院才能看的,你一年能去幾次呢?一般是有時間或者想去消遣一下時,才會去看看電影,放松放松。不過,微電影就完全不一樣了,一是時長短小,不會占用人們過多的時間。二是傳播途徑方便,如手機、電腦等,甚至是一個小小的U盤都可以裝很多部,隨時可以觀看,傳播途徑要優於電影和電視。另外,很多商家把註意力也轉移到微電影上來。比如說,張國立主演的微電影《誰是你的菜》,大家可以去網上看看。你看後覺得它是在做廣告嗎?即使如此,你也會覺得很好看。這就夠了,達到目的了。這就是微電影的屬性。無論將來微電影的發展趨勢如何,用什麽方法來傳播,只要它的屬性不變,那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要全力提高它的品質,只有精品才有市場,只有經典才能存活,這是微電影屬性所決定的。

微電影的追求

說起電影的發展,從默片時代到現在的大制作,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人問,大手筆電影制作能不能用到微電影裏呢?一切皆有可能!就看你要追求的是什麽。最近在網絡上出現了一批較好的微電影,拍攝手法比較細膩,立意也不錯,看得出來這些微電影的制作者,都有一個願望,想制作出一部好的“大片”,來實現自己的電影夢。有這個想法當然是好事,因為不管做什麽事,首先都要敢去想。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雖然一部微電影的篇幅不大,但完全可以做出像“大片”那樣的感覺。所謂的大片又是一個什麽概念呢?這個概念應該從美國好萊塢說起。一些真正的大片,首先從投資上就能讓人震驚,動輒上億元,甚至幾億元,主要是因為對大場面的追求不惜一切成本,一是還原歷史原貌,二是營造科幻類的各種非常壯觀的場景。尤其是科幻場景,全是想象出來的場面,因為是想象的,那就沒有法定標準了。只要你敢想成什麽樣子,就能做成什麽樣子,在做的同時又有更好的想法產生,就去完善原來的想法進行營造。很多大片就是這樣不惜血本一步步往前走,最後達到一個巔峰的。

制作微電影也是如此,開始先別貪大求全,可以把朋友們聚到一起先聊聊故事,看看怎麽拍最好。我的經驗就是如此,大家在一起多聊聊這場戲怎麽拍,人多點子就多了,比一個人坐著空想要實際得多。大家知道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導演陳家林嗎?他就有個好習慣,喜歡和大家討論劇本,讓大家都出主意,最後他再做一個總結。

每個人剛開始學做導演時,都會想走自己個人的藝術之路,即老藝術家所說的個性藝術通道。張藝謀從拍《紅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電影開始,就在走他自己的藝術通道模式。因為他喜歡最原始的原生態文化,所以讓這類故事進入了他的藝術通道。興趣是最好的推手,他面對喜歡的故事就會把它拍得很細致,把腦海裏的東西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當然,這也是一種追求。大家可以去品味一下每個導演的作品,他們都有自己的藝術通道。這個通道必須是達到一定的境界之後才有的,一旦走上了這個通道後,就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剛學做微電影的朋友,沒必要去追求自己的藝術風格,因為你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藝術通道。我們應該像學畫畫一樣,先學好臨摹,臨摹畫多了也就總結出許多經驗了,也就有自己的基礎了。學拍電影和這個很像,就是要廣學多看,微電影的屬性肯定是要靠近電影的。既然和電影是同族同門,那我們首先要追求的就是電影的制作風格、制作手法和規則。先奠定一個基礎,然後再給大手筆的制作積累一點資本,腳踏實地走出第一步,千萬不要還沒學會走路就去跑步。

過去的電影愛好者也想過拍電影,可是沒有現在這樣便利的條件。那個年代我們很貧窮,最主要的阻礙是沒有設備。社會發展到現在可就不一樣了,電腦的出現和普及給制作帶來了生機。過去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全能實現了;過去想拍一個鏡頭或者想還原一個大場面,由於設備的制約也只能去做一比一的實景,而現在只要用電腦,沒有做不到的事了。比如拍與大海風浪搏鬥的一只小船,過去要是拍這樣的鏡頭,真是太難了。現在就不存在難不難的事了,在一個攝影棚裏擺設道具拍攝,再利用電腦去合成圖像,就能惟妙惟肖地完成了。這是近年來才進入到電影行業的技術,剛一出現就讓業內人贊嘆不已,它能以假亂真。其實那些海浪都是真實的,只不過是利用了電腦把拍出來的圖像進行處理結合,合成後的圖像就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你想要什麽就能出現什麽。

現在的微電影也出現了這樣一個苗頭,也有不少的人開始用大手筆制作了。這不是想入非非,因為電腦會幫你完成想要的效果。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有很多大腕也參與了微電影的制作,比如說張國立拍的《誰是你的菜》。無論你說是廣告還是宣傳片都行,反正它是一部微電影。這是個好苗頭,它給微電影的走向註入了一種激情,推動了微電影大踏步前進,這對今後大手筆制作微電影奠定了一個基礎。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有人對微電影並不看好,但這些明星大腕卻看好了,明星一出現,就有強大的粉絲團支撐,你說這不是一個推動嗎?明星大腕們投入了一個幾分鐘的微電影,就不算大投入嗎?說實話,在中國的電影歷史上,沒有幾個電影是真正的大手筆投入,因為一直沒有人會用那麽大的資金去冒險。當然,有人也試探過高投入,但最後的效果都不盡如人意。所以大手筆少之又少了。但在微電影上,就有可能來個大飛躍了,因為它涉及的面太廣了。

再說,對微電影的高投入不一定指在金錢上,也有可能是在人員上,就像前面說的大腕參與等。還有就是投資比例,微電影畢竟不長,一個很短的片子不會有太大的閃失,只要遵循市場規律就行了。在現在的微電影制作中,也有人嘗試過大手筆制作,基本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發燒友的酷愛,但必須是有實力的人,這個實力也就是指經濟實力。

種在我身邊就有幾個微電影發燒友,整天在研究如何拍出一個經典鏡頭,如何拍攝一部上檔次的微電影等,有想法就有動力,有動力就會有結果,這是必然的。但是,這個彼岸有多遠就不好說了。另一種就是某些專業人員,他們所拍的片子可不只是微電影,拍了幾個片子也賣出去了,不說賺大錢吧,也算可以了。之後就總覺得不過癮,想玩個大的。他們要想實現這個理想,比那些有實力的個人容易多了,畢竟是專業的且擁有強大的實力。這個實力不單是指資金雄厚,還包括藝術資本、名譽資本等。套用當今最潮的一句話:“人脈”你有嗎?另外,在中國電影市場,你覺得哪部電影是實力強大的人拍的大片?那些只是花了大價錢拍攝的也不一定就能有個好票房,因為缺少“人脈”,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

綜上所述,任何追求都不能脫離現實。想圓一個電影人的夢,這沒有錯,但是,盡管努力嘗試過,也花了大筆資金(雖然金額不能和好萊塢的相比,但也做到了“大手筆”),但很可能結果並不盡如人意。這個不盡如人意有多方面的原因。社會環境的問題就是其中一個,即人們對藝術的鑒賞能力沒達到你所想象的那種程度。中國的電影市場還沒有人認可你的作品,所以就不會有人幫你去實現這個理想。另外,還有影片選題、演員定位、題材與手法等方面的原因。但是通過這些人用大手筆制作的經歷來看,最好還是不要再輕舉妄動了。因為很可能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投了上億元收回來的只有一兩千萬元,長期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所以,現在的人越來越理智了。用大手筆拍攝的微電影,要比那些院線做的容易多了。一是它小,風險低。二是電影人只想在鏡頭上下工夫,玩點經典鏡頭而已,很容易實現。拍攝的關鍵點是在設計上,只要有想法再去精心設計,就能做出理想的效果。想要從鏡頭上看出來是個大手筆,不一定真的動用千軍萬馬,進入電子時代後,這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事了。總之,大手筆是相對的。

另外,微電影的走向還有待觀察。現在讓微電影走向市場還早,不過已經有這種苗頭冒出來了。如果讓微電影走電視播出這條路,成本有點高。如今國內有幾個電視臺也在嘗試,陜西臺就有一檔叫作《華夏微電影》的欄目。不過只要做成日播的形式,就不可能保證電影的品質,因為時間太趕、成本太高;而且只要走電視臺播出的方式,又會很快改變微電影的屬性,可能導致惡性循環。微電影最後肯定要有一條自己的路,至於這條路怎麽走,現在正在一步步地探索,正在逐漸形成規則。

目前正是微電影大潮湧入的時期,難免泥沙俱下。尤其是現在網絡上的那些視頻小片,有的是制作者把別人的作品拿來剪接,乍一看還真以為是大片,還有的就是在其中加上了自己拍的一些鏡頭。這些都能算是作品嗎?我覺得,微電影時代總有一天會大浪淘沙的,因為大浪之後才能顯露出真金白銀。到那時,就會湧現出大批的佳作。我覺得這是個必然的趨勢,尤其是現在數碼技術出現,再加上後期的電腦合成技術的普及,想要什麽樣的效果都不會太難了。再加上觀眾觀賞品位的不斷提高,這一定會推動微電影走向大手筆制作的。

Views: 5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