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業:中國電影集體陷入“小時代”癥候 還有得療嗎?

2015年於國產大片而言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年,從去歲末今年初的《智取威虎山3D》到暑期檔的《捉妖記》、《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再到年尾即將重劍出鞘的《尋龍訣》——國產大片的這一輪爆發,等了四年了。

“大片”為什麼重要

無論是從商業價值還是從文化輸出角度考量國產大片,對於中國電影乃至中國都是必須面對的挑戰和功課。

參照好萊塢,從1994年開始對中國輸出的進口分賬西片,幾乎均為大片,從《亡命天涯》到《泰坦尼克號》,再到《阿凡達》、《星際穿越》,以及那些綿延的系列片如《指環王》《速度與激情》《蝙蝠俠》《變形金剛》等等,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紀錄都一直是在被進口大片刷新或是把持。這些大片本身的吸金能力不僅在中國市場,在美國本土市場以及全球各個於美國而言的海外市場都是驚人的。

大片所引發的票房爆炸力還會擴散到以其為火車頭帶動的產業鏈上各個節點,包括DVD銷售、付費電視、圖書、玩具、主題公園等等,以及異業聯合、捆綁的營銷所創造的更大範圍的產業價值。這也是為什麼電影業會是美國經濟的支柱產業。

“中國電影要形成重工業產品推進,輕工業產品跟進,大劇情影片鑲嵌在中間的格局,這樣作為產品體系才是相對科學的,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張宏森在今年10月末的“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上專門提到了中國電影產品體系的問題,著重強調了目前的失衡,“中國電影發展還很不均衡。我們看一個國家電影的發展程度,首先是看它的重工業推進水平,重工業推進往往才能帶動其他產品的跟進,但是我們重工業的推進還不足。”

想要比肩好萊塢,或是成為亞洲的好萊塢,中國電影必須完成大片生產的這一重工業課題。

而一個國家的電影工業化程度集中表現於電影科技水平的呈現。
   從《英雄》(2002)始,經過《集結號》(2007)、《畫皮》(2008)、《唐山大地震》(2010)、《狄仁傑之通天帝國》(2010)、《龍門飛甲》(2011)、《西遊降魔》(2013)、《智取威虎山》(2014),再到《捉妖記》(2015)——國產大片在科技武裝的征途上始終奮勇向前。大片生產的重工業特征反映到觀眾體驗上的即是視聽奇觀,那些肆意的想象力以及對人類極限的挑戰、超越都依靠於科技的支撐。
   國產大片對於資本的吸引力每況愈下
   國產大片對於新世紀初的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新任務、新挑戰,當然就不可避免有一個摸索、學習和試錯的過程。
   自《英雄》之後,短短幾年的時間裏從導演到企業都紮進了古裝、武俠、動作類大片。《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無極》《七劍》《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各有千秋但從整個產品的脈絡來看,乏善可陳,也當然招致了媒體和觀眾的審美疲勞。
   隨後開始的戰爭片、魔幻片、災難片、懸疑片的類型突破給國產大片的新一階段發展註入了活力。其中多個項目有韓國、香港成熟團隊的加入也是影片在工業化水平上再上一個新臺階的關鍵。
   然而,國產大片的高風險始終居高不下,而其高產出的吸引力則有些“每況愈下”。相形之下,張宏森局長所提的“輕工業”範疇裏的中小成本喜劇、青春片成為了比國產大片更誘人的熱點。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裏這兩種項目類型格外熱鬧,多個項目完成了“逆襲”的奇跡,甚至連續打破過去只有大片才可能企望的票房紀錄,姑且把這現象叫“小時代”癥候群崛起。
   華誼兄弟研究院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發現,年度票房TOP10裏的國產大片的產出投入比成績單確實令人有些揪心。按照我國電影票房的費、稅扣減額度及分賬比例的一般慣例,一部影片的收益是投資的4倍以上才能確保項目盈利,而國產大片們只在2009和2010年在平均產出投入比上整體越過了4,2011年再次跌落,隨後2012年上揚至4.4,2013年上漲至5.88,但2014年再次遭遇重創,下探至2.09。

   另一個事實是,近年來年度票房TOP10裏的國產大片在數量占比和票房份額占比兩方面均呈“弱勢”。
   數量方面,2008年國產大片一度占到全年TOP10的6部,但自2012年後開始,每年不足3部;票房份額方面,2005、2008年曾占比達到60%,到了2012年降至23%,2013年小幅反彈至34%,但到了2014年則再次跌落至20%——2014年全年票房TOP10裏除了《西遊記之大鬧天宮》《智取威虎山3D》兩部國產大片之外,國產片入榜的是《心花路放》《爸爸去哪兒》《分手大師》。

  
   用張宏森局長的話來說,“現在我們輕工業電影產品太多了,在比例上不夠均衡。”
   與那些小成本奇跡相比,此消彼長間,國產大片顯得有些落寞。
   與這一輪“小成本奇跡”熱呼應的是,互聯網企業與一些新興民營資本的頻頻觸電。熱衷短平快的投資策略和大鳴大放傳播策略的互聯網企業,集中投註了大量資本和資源押註中小成本項目喜劇和青春片。對於這些投資者而言,失敗或許不過是賠些小錢,但一旦成功,不僅能被輿論封神,而且還能一步登天——新三板上市。
   但總要有些大企業耐得住繁華落下的孤寂、也總得有些大個子扛得住風險高懸的壓力,中影、華誼、英皇、寰亞、博納是過去十四年來始終沖在國產大片制作一線的電影企業,它們始終在國產大片的學習路徑上投註資本和資源。
   以華誼兄弟為例,作為一家民營企業,華誼兄弟從國產大片誕生伊始就積極地與海外資本、人才合作,學習並逐漸掌握大片的發行、制作、創作。
   在2003年即與好萊塢的哥倫比亞(亞洲)合拍了《天地英雄》;2004年的《功夫》成為年度票房第一;2006年的《夜宴》成為年度票房第二;2007年的戰爭片《集結號》蟬聯年度票房第二,國產片第一;2008年聯手李連傑、成龍拍攝制作了中美合拍片《功夫之王》,成為年度票房第六;2009年的諜戰片《風聲》成為年度票房第七;2010年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奪得年度票房第二,《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位列年度票房第六;2011年《新少林寺》位列年度票房第十二;2012年的史詩劇情片《一九四二》位列年度票房十一;2013年《西遊降魔》連破國內多個票房紀錄,問鼎年度票房冠軍;2015年《尋龍訣》——可能是國內迄今為止最高工業化水平的大片被行業寄望能夠再破票房紀錄。
   不論是華誼兄弟,還是其他同在國產大片征程上的中國影企,都曾在這條學習的道路上體會過跌倒的劇痛,也品嘗過站在山巔的喜悅,當然,最重要的是成功駕馭大制作的經驗和心得。
   沒有海外市場支撐的國產大片,該怎麼鬧?
   對於中國電影產業,有一個必須正視的前提是國產大片一直在面對的“絕境”——海外出口收益的薄弱。與好萊塢在全球出口收獲巨大不同的是,中國國產電影在海外出口這幾年的成績與國內本土市場的空前繁榮相形之下幾乎可以說是慘淡。
   根據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國產電影的海外銷售收入”從2010年開始連續兩年下行,從35.17億元滑落至10.16億元(2012),2013年和2014年略有好轉,爬升至20億元(2014)。

   好萊塢工業得以支撐如此龐大的大片產量,與其遍地開花的全球收益有重要關系,《敢死隊》系列即便在北美市場遭遇“大雪紛飛”,但在中國市場的“四季如春”足以讓它繼續制作續集。
   但沒有海外市場的國產大片,則必須立足於國內市場,找到打通重模式的攻略。
   1、IP級原著改編是大片生產的必由之路
   國產大片曾經很多年陷入好故事難求的困境裏,或是原創故事支撐不了大片的宏大,或是改編作品影響力本身有限。
   依據華誼兄弟研究院的調查問卷顯示,受訪者認為國產大片的不足(最多選3項)首要即是“故事乏味、無創新”,而“題材陳舊(總是古裝片)”亦高居受訪者選擇的第三位。

   不管是《西遊記》題材大片的連續賣座,還是《智取威虎山3D》(家喻戶曉地紅色樣板戲)的大賣——國產大片與好萊塢大片的取材方式已開始同步,IP級故事是大片電影改編的最佳底本。
   迪士尼在陷入上一輪低谷之際,決意重金買下漫威,正是看重了其不竭的漫畫故事源,這些國民級的IP足以支撐迪士尼未來數十年的項目開發。
   《尋龍訣》的原著《鬼吹燈》亦是堪比《哈利波特》《指環王》的國民級暢銷小說,而《尋龍訣》已決定拍攝續集,其原著的體量以及天下霸唱對該項目的傾心,相信該系列將極有可能成為國產系列片裏的《哈利波特》。
   當然,並非忽視原創故事的價值,但在商業屬性和產業鏈開發的兩個內在屬性要求下,大片的取材策略選擇IP級故事改編有其必然性。
   2. 對精良特效的耐心和決心
   在大片的範疇裏,優質作品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精良的特效制作,另一個是好故事。
   華誼兄弟研究院近期在問卷網上投放了有關國產大片的調查問卷(詳細報告不日發布),近千位的受訪者在問及其選擇的三部最喜愛的國產大片的原因(最多選3項),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原因分別是制作精良、故事贊。

   大片的工業化水準首當其沖即是視覺特效的完成水平。根據華誼研究院的調查問卷顯示,“特效五毛”是近半數受訪者認為的國產大片不足的主要原因。
   必須承認,熟悉好萊塢大片的中國觀眾對國產大片視覺特效的挑剔在所難免,而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水準也確實離好萊塢以及韓國有一定差距。但在資本全球化、生產全球化的今天,不僅中國資本已經可以延請全球頂尖的人才團隊,中國自己的制作團隊其實也在承接世界級的制作。
   《智取威虎山3D》《捉妖記》以及《尋龍訣》的特效團隊或是中外合成、或是中方為主,實際上精良的特效能否達成關鍵的核心在於導演和創作團隊對產品質量的用心和駕馭能力,以及出品公司對精良制作的投資決心和耐心。
   《智取威虎山3D》的特效鏡頭近2000個,其中有兩分鐘的打虎上山段落,這段戲兩百人的特效團隊制作了270天——所有看過本片的人,對這場戲都是記憶猶新,驚心動魄的刺激正是源於特效的出神入化。
   《捉妖記》用一年時間制作10分鐘測試短片,3個月蓋了一座假城市,包含2894座建築物,395棵樹以及120個路人角色,放映時卻只有五秒。該片從測試到成片,五年的制作時間,市場給予了這樣的耐心和決心最大的獎勵——票房刷新中國影史紀錄。
   《尋龍訣》是導演烏爾善五年裏的第二部電影,可謂慢工出細活,其前一部作品《畫皮2》做了兩年零兩個月,而《尋龍訣》則長達近四年。據烏爾善介紹,整個電影1800個鏡頭,有1530個是電腦特效鏡頭。此外,在置景方面也是不惜代價,中影的懷柔基地可以算得上是亞洲最大的攝影基地,共有16個攝影棚, 13個用於《尋龍訣》拍攝,其中包括亞洲第一的五千平米攝影棚,還有第二大的三千平米攝影棚,每拍完一場景,馬上要拆掉再搭新的景,“這個搭景規模在之前的華語電影規模中從來沒有達到過。”《尋龍訣》的特效制作已被點映觀眾稱贊為中國電影工業的新標桿。
   3. 衍生價值的創造力
   如果僅僅依靠影院票房的“炸裂”來抵禦國產大片的高風險和令人揪心的低產出投入比,顯然是有些天真的。華誼兄弟研究院曾撰文介紹過迪士尼憑借《冰雪奇緣》的成功,“一條公主裙賣出4億美元”,這是迪士尼的生態版圖的能量體現。電影作為火車頭,驅動完備的產業鏈創造比票房更大的價值。

發信站:2015-12-21 愛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鏈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5382.html
文章來源:華誼兄弟研究院(微信ID:HBresearch)

Views: 10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