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經過長時間的猶疑和思想鬥爭,馬念最終的選擇讓我們欣慰。他寧願貧賤,也不想因金錢和權利而去進行無謂的爭鬥,他更加向往內心的安寧和富足。他願意承認自己的貧窮,雖然沒有了物質享受,但他在精神上獲得了無比的滿足。其實,貧窮沒什麽不好,它就像健身房裏的機械,可以使人得到鍛煉,無論是體格還是意念。貧窮也可以激發人的鬥誌,讓人產生出人頭地的願望,許多成功者都吃盡了苦中苦,但憑借韌勁和毅力最終成為了人上人。其實,馬念從沒有害怕貧窮,而是有些向往這種平凡的生活,只是一直對孩童時的玩伴放心不下。但又有什麽辦法呢?忠言逆耳啊,希律·安提帕不會聽他的。馬念只好走了,他說,雖然希律·安提帕將來是至高無上的王,但自己是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漢。他就這樣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選擇離開,選擇放棄很多人羨慕不已的奢華生活。
與馬念相比,希律·安提帕做出的選擇似乎順理成章,他繼續驕奢的生活,準備繼承王位。**不羈的他把女性當玩物,整日以挖苦調戲女性取樂,最後娶了自己的嫂子為妻,還曾不問青紅皂白地為女兒殺人。這樣的人已變得卑劣不堪,喪失了人格和尊嚴;他不僅對他人和社會不誠實,更對自己不誠實。可想而知,他早已失去了人民對他的信任。不僅如此,他自己從小鑄就的信仰也被拋到九霄雲外了,根本忘記了“堅持”兩個字,當他被問及是否願意永遠做虔誠的基督徒時,希律·安提帕這樣回答:“如果能讓我擁有整個世界,讓我無限地享受榮華,我可以不做基督徒。”多麽可悲!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信仰也可以背棄,那麽他真的已經壞到骨子裏,無藥可救了。而馬念的回答是那麽讓人心悅誠服。他說,無論遇到什麽事,都願意不離不棄地追隨著上帝。正是這樣的虔誠,讓馬念成了教會的一名牧師,不僅受到當地男女老少的尊敬,更得到了一些同樣品格高尚之人的稱贊和欣賞。他們兩人的品格和德行,根本無法相提並論,所以馬念得到了善終,而希律·安提帕失勢後歷經磨難,最終慘死在無人知曉的角落,這一切都是因果輪回,自己種了什麽樣的因,最終得到什麽樣的果。
雖然結局塵埃已定,但看完他們各自經歷的不同過程,我們不禁有了疑問,他們誰更快樂呢?希律·安提帕?胡作非為讓他失去了人民的愛戴,肆意揮霍讓他失去了自己的信仰,政治野心讓他失去了朋友的信任,他快樂嗎?答案是否定的,先前的自私猥瑣,後來的眾叛親離,怎麽會感到快樂?相信他在受折磨時肯定悔不當初,良心也得不到片刻的安寧。
面對選擇,我們常常會心生困惑,因為或彼或此的選擇太多,壓在我們本來就仿徨不定的心上。面對選擇,我們也會時常驚喜,上帝的眷顧總會不期地降臨。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真心追求過,就沒有錯;只要努力付出過,就不要後悔。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能擁有多少財富,執掌多少權力,而在於能否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能否實現自我的價值。心態很重要,擁有一顆平常心,你就會得到安寧和滿足。馬念心裏就是踏實而安寧的,每天早上睜開眼,他憧憬著一天的快樂生活,抱著做上帝忠誠子民的愛心,開始一天的工作。日落時,懷著充實和滿足進入夢鄉,心裏沒有任何雜念。能這樣安定和無慮,完全是因為他做了正確的選擇,選擇做一個真誠善良的人。上帝是仁慈的,他在受此人敬愛的同時,怎麽會讓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呢?
別做損人不利己的事
損人利己,動機尚可理解,乃人之自私本性使然,但損人不利己者不是嫉妒心理強烈,就是有心理障礙。
當一個小孩在你身邊偷盜或詐騙時,你明知其危害性而默不做聲,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那麽你對這個社會就失職了。
靜神凝思,我們會發現,一心只想利益眾生的人,自己也受益匪淺。如何選擇,全在一念之間。
我曾經從警察手裏解救過三個可憐的孩子,他們因為故意損壞他人財產而被捕。我想詢問他們破壞他人財產的理由,卻沒能得到答案,因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麽要這樣做。只是為了好玩?消遣?雖然值得憤恨,但他們異口同聲地祈求讓我幫忙說情,看著他們可憐的樣子,聽著他們的懇求,我雖然心存忐忑,但還是向警官求了情。臨走時他們再三保證,一定會改過自新,爭取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後來,只有一人信守了承諾,通過努力,打拼出了自己的世界。而另外兩個人讓我的信任化為泡影,其中一個孩子徹底杳無音信,另一個則因為犯罪被判刑11年。
“小時偷針,長大偷燈。”小時候的錯誤若不及時得到糾正,那堆積的惡習必然會影響以後的人生,尤其是那些損人利己的行為。而那些損人還不利己的行為更加可恨,就像曾經在我家葡萄樹下搗亂的小狐貍一樣。
小時候,我家的葡萄樹在家人的呵護下枝繁葉茂,每到秋天都碩果累累,但總是有一些調皮的小狐貍來葡萄樹下搗亂。它們在樹下追逐打鬧,不時地啃著樹皮和樹藤,但他們並不偷吃葡萄。他們不是想偷吃果實,也不是想吃樹皮和樹藤,只是為了好玩,為了在同伴面前炫耀自己的本領,就肆意損壞葡萄樹,損害他人財產。
從小我們就受到這樣的教育,害人利己的事不能做,害人不利己的事更不能做。損人利己,動機尚可理解,乃人之自私本性使然,但損人不利己者不是嫉妒心理強烈,就是有心理障礙。
如果有項行為是我們最鄙視的,首推這種損人不利己、無故破壞他人財產的惡行。有些人因為沒有錢而行竊,那是因為需要,雖然我們指責他們,但完全可以理解;但沒有需要,只是為了個人占有欲,或為了尋求刺激而行竊,則必須遭到譴責和唾棄。比如我知道的一個25歲的年輕人,因為盜竊鋃鐺入獄。偷盜已經成為了他的愛好,他喜愛那種刺激的感覺,享受偷盜的過程,盡管他並不需要那些贓物。他當然不需要,他從小家庭富裕,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父親經營的百貨店讓他想要的東西應有盡有,衣食無憂。但他從小就偷別人的錢,盡管他不用買任何東西。令人不解的是,他的家人對他的行為從不嚴加管教,反而一再驕縱姑息,這讓他認為偷盜不是一種可恥的行為。有這樣的家長,他日後的境遇或許就可以理解了。在獄中,他還驕傲地告訴管教,他在某個地方埋下了一袋從父親那兒偷來的錢,盡管他不需要那些錢。他真的已經病人膏肓,無可救藥了。
這讓我想起了一些過往的經歷。我做辯護律師時,曾寫過一本關於司法的書籍。為了尋找素材,我四處奔波,花很長時間走訪了新英格蘭州的各大監獄。經過細心的觀察和詳盡的采訪,我將監獄裏關押的人分為兩類:一類人,他們從小生活在貧民窟裏,在破爛不堪、低矮潮濕的房屋中長大;在社會的歧視和虐待中成長;沒有受過良好地教育和指導;沒有很好地得到父母的疼愛。所有的一切讓這些人認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不公平,這樣黑暗和充滿罪惡。他們覺得犯罪是在報復社會,罪行越多,就越顯得英雄無畏;還有一些未成年人,他們在同樣惡劣的環境中生活,從沒聽過別人對自己友善地講話,他們會驚詫於你的友好搭訕,因為他們不相信會有和善之人、誠實可靠的人。這些人剛懂事,父母就教他們生存的本領——偷竊。從沒見過世面的他們被告知,偷竊是生存的唯一方法。他們固守著這樣的信念長大,犯罪的信念根深蒂固,偷盜的技術也日趨嫻熟,這樣四處偷竊的日子一直持續,直到被捕。對於這一類人,我深表同情。“人之初,性本善”,但生存環境將他們誤導,使得他們無法理解人性的純美和善良,從而造就了他們的人生悲劇。我們不該懷有深深的同情嗎?更讓我心寒的是,監獄外有很多人比這些孩子更可恥,更應該接受法律的制裁。
監獄裏的另外一類人呢?他們不值得同情,因為我找不到可以饒恕他們的理由。他們從小享受著優越的環境,接受主流教育,得到家人眾星捧月般地呵護,只是因為不知天高地厚而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甚至他們喜歡挑戰法律,挑釁制度,以此尋求一種刺激。為什麽會有這樣的人,我做過有趣的調查。新罕布什爾州的一群孩子,如同上述的情況一樣,個個出身良好,但最後都被送進了監獄。一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養成懶惰的惡習,他們不去找工作,因為從沒工作過。他們只知道花錢,卻不知道錢是如何用辛勤的汗水換回來的。這些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怎樣索取呢?除了偷、搶,別無他法。這是多麽不幸的一件事情!我調查他們的家庭發現:父母是基督徒,但不虔誠,他們從來沒有真正領悟到教義的美好。母親是遠近聞名的長舌婦,她從教堂回來,總會給孩子們講自己道聽途說的別人的壞話,以及東家長、西家短的流言,或者質疑《聖經》裏的教訓。無疑,這些言論是反教會、反道德的。長此以往,父母的言行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他們也對基督教會反感,隨著年齡的增長,最終與教義背道而馳。盡管這些父母的本意大多時候並非如此,但是聒噪的惡習難改,詆毀的積習難就,只好眼睜睜看著孩子在自己的影響下犯錯,卻束手無策。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小孩初次犯錯時,家長就要嚴厲地指正,給孩子傳授正確的世界觀,讓他將錯誤銘刻於心。當一個小孩在你身邊偷盜或詐騙時,你明知其危害性而默不做聲,那麽你不僅是個失職的長者,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放任不管會讓小孩走上極端,不懂得給予,只知道從他人處獲取,我們常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孩子是一張純潔的白紙,沒有得到正確的教導,那麽久而久之他會踏上一條不歸路。
我有一位大學同學,出身書香氣息極濃的宗教家庭,自認為讀了一些書就輕若浮萍,覺得自己的知識比任何人都淵博。自詡無所不知的他開始嘲笑宗教事物,甚至連參加宗教集會都是為了便於表達他的“嘲諷”。或許年輕輕狂的我們都有可能犯類似的錯誤,但他的行為,真的招來了公眾的憤怒。他在集會場所大聲喧嘩,暢談自己的謬論;參加禮拜時不守秩序,傳遞一些針對和詆毀牧師的小紙條。他認為取樂於宗教是自己莫大勇敢和智慧的表現,卻沒發覺自己的行為傷害了所有虔誠基督徒的心。
他自認為讀書萬卷,滿腹經綸,很了不起,但事實上他連基督的教義都沒有讀懂。如果他能真正理解,就不會做出那麽愚蠢的事情。想知道他的結局嗎?他在獄中服刑7年後,現在紐約以乞討為生。
在走訪監獄的過程中,我遇到過一位悔恨的母親。幾年前,她的孩子曾經請求她,希望被允許加入基督教;但她極力阻撓,理由是她自己也沒入會,卻生活得很好。她不知道自己傷害了孩子的心,盡管她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好處。如今,她滿臉悔恨地坐在探望室裏,等待探視兒子。試想,如果當初母親滿足了兒子的要求,或許結局就完全不同。倘若能接受基督教義的熏陶,兒子很可能成為正直、善良的人,不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還有一位父親同樣阻止過兒子加入基督教。他的兒子有過不正行為,希望可以加入教會,以求主寬恕自己的罪惡。但父親卻極力反對,他認為很多基督教徒都是虛偽和卑陋的。他在兒子面前大放厥詞,將教會批得體無完膚,並表示不想與教會有任何瓜葛。他得逞了,但兒子卻重蹈了上個事例中男孩的覆轍。
這兩位父母難道不應該反省麽?他們因為一己私念,拒絕了孩子純真的心願,將他們擋在教會之外,抹殺了孩子可能輝煌的人生,於己也沒帶來任何好處。拒絕接受正確的觀念,結果還對自己毫無益處,還有多少家長是這樣?覺醒吧!
眾所周知的尼迪克特·阿諾德,他視愛國主義為柔弱無能的表現,常常嘲笑那些擁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弱者”。他的觀點是:婦女和兒童懷有愛國情愫可以理解,男人則實為不該;男人應該考慮如何賺錢,如何發達。他的齷齪可見一斑,已經習慣這種思考方式的他,即便無利可圖也願意如此行事,後來他不顧自己的同胞、叛國求榮的行徑也就順理成章了。
習慣可以改變人生。我了解過一個殺人犯的過去,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虐待小動物,他的父親置若罔聞,從不阻止。無疑,父親的行為為他殘暴性格的形成提供了舒適的溫床。相反,如果父親能及時阻止,告訴他動物的生命是可貴的,是不容隨意扼殺的,他的命運也許不會以伏法而結局。
我仍然清晰地記得,在波士頓做實習律師時,有個人經常嘲笑那些因酗酒和其他因觸犯條例而被拘禁的人。盡管他自己撈不到任何好處,他仍然喜歡諷刺別人的人生是貧賤的人生,嘲笑他人的生活不知檢點,觸犯法律,他頗以此為樂。但是不管別人的行為是否妥當,是否會因此獲罪,我們都沒有資格去嘲諷。嘲笑者很快有了報應,他也站在了被告席上,並因犯罪而獲刑,可見損人不利己的人是十分可悲的。康涅狄格州有個人和鄰居鬧了矛盾,一怒之下便放火燒人家的倉庫,沒想到隨著火勢的蔓延,燒到了自己的屋子,父母也在這場大火之中命喪。他悲痛欲絕,燒房時,只是受到報復心理和破壞他人財產的沖動驅使,他沒得到任何好處,還賠進去了父母的生命和自己全部的財產。
這些事例的教訓是慘痛的、深刻的,一個人擁有損人不利己的靈魂,無疑是被下了毒蝕靈魂的蠱。但是,所有人在某種情形下都曾受到過這種毒蝕靈魂的詛咒。一個人以刀刺腹,也許會被認為愚蠢至極,但以刀猛刺靈魂呢?放棄自己高貴的靈魂,滋生一種索取的欲望,巧取豪奪只為享受刺激的過程。雖然從中得不到好處,但著迷於這種享受,不願割舍。看看,這些家夥多麽的可憐!
相反,那些願意無私付出而不求索取的人,才是高尚寬容的。一如耶穌,他行善而不求回報,為了蕓蕓眾生甘願犧牲自己。這種大愛是耶穌高貴的品格。那些作惡而不求利益,讓蕓蕓眾生為自己犧牲的自私行為,是撒旦的作風。
靜神凝思,我們會發現,一心只想利益眾生的人,自己也會受益匪淺。如何選擇,全在一念之間。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