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塞·康威爾《鑽石就在你家後院》·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在誘惑的旋渦中,有些人相信無法擺脫,選擇放任自己,有些人選擇抗爭,相信自己的意誌能戰勝誘惑。其實,只要我們有決心,就能將自己從誘惑中救贖出來。

我們有千千萬萬的方法去和困難抗爭,屬於我們的一切,都能回到身邊。

我的心中有復生的力量,它充滿希望與信仰,只要有這種力量。

丟失了什麽?

釋放它的能量去找回來吧,錢財,有價值的東西,哪怕是一切,都能一一找回來!

萬千社會,蕓蕓眾生中,很多事情發生的幾率微乎其微,可它確實在這極小的概率中發生了,雖令人瞠目,卻實實在在的存在。這些奇跡發生之後,能讓人更誠心更快樂地對待生活,真實不得不讓人感到驚訝。

從我出生到懂事之後,家裏都還沒有用上電,那時我根本無法想象現在燈火輝煌、火樹銀花的情形;在我出生時,浩瀚大洋的彼岸永遠是一個謎,誰會想到今天我們能坐氣墊船去穿越它呢?在我出生時,信息的傳播範圍小、速度低,也就是靠奔走相告或書信傳遞,你無法想象會有一天出現電報,信息甚至可以從一個國家傳遞到另一個國家;在我出生時,沒有人能想到會有一樣叫“電話”的工具,能讓相隔萬裏的人清晰地聽到對方的聲音,不分國界;在我出生時,沒有電視推出,沒有梯恩梯(TNT)。但今天,看看我們的周圍,你所接觸到的林林總總,都是人們曾經無法想象的事情,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沒有人想到人類會像小鳥一樣在天空翺翔;飛機的出現、各航班的開通,讓人們在天空中來去自如;在國家修鐵路之前,你根本無法想象我們能夠以每分鐘一英裏的速度向地球上的另一個地方疾馳而去,那時候的你肯定不會相信,但今天,我們做到了。

還有另外兩個領域不得不提:醫學和人類文明。在短短一個世紀的時間裏,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取得了飛速地進步和長足地發展,從前只能依靠奇跡出現才能換來一線希望的生命,現在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去挽救。人類文明也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向前發展著,人們沒有只局限於當前的生存,而是放眼長遠,關註生態,關註著同一個“地球村”中人類的未來和生命。

現今在我們身邊出現的這許許多多的事物,我們從未想過,甚至不敢相信它們會出現,但它們確實存在了,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想,任何一個人,哪怕是你最信賴的人,跟你講述一件當時條件下不可能的事情時,哪怕你嘴上說“相信”,心裏也會斬釘截鐵地說“不可能”,但事實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一切皆有可能。這不得不讓我們停下腳步,仔細去思考當中的奧秘。

科技、醫學、文明等各個領域的進步,都與我們堅持的某種希望和可能性是分不開的,不要小看人類意誌的力量。思維所到之處,皆有實現可能。由希望和可能性帶來的結果,讓人進一步思考總結,從而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

有這樣一個事例:一位溺水者,在外科醫生已經確認其身亡的情況下,被一名運動員救活了。人們把溺水者從納拉幹族的海中撈出來的時候,覺得他已經沒有生還的可能,從表面跡象來看,顯然他溺水已久。但他們畢竟無法作出科學上的判斷,不敢妄下定論,於是找來了外科醫生。外科醫生檢驗過後,下達了死亡通知書,並安排人處理屍體。溺水者的母親看見兒子屍體後哭得撕心裂肺,很希望有人能救救她年輕的兒子,然而在場的每個人都表示無能為力。一位年輕人聽到哭喊聲走了過來,他是一名專業的運動員,遊泳健將,他的話給了所有在場的人一線希望:“我們為什麽不嘗試就放棄呢?也許還有機會!他很有可能只是暫時性失去知覺,我們不要放過任何一絲生還的機會,在完成最後的努力之前,我們先別下判決書。”1分鐘,2分鐘,3分鐘……15分鐘,20分鐘過去了,溺水者的心跳依然停止,沒有一點能夠生還的跡象。在場的人又一次掉進失望的谷底,覺得只是在做無用功,到頭來白忙活一場。老母親都已經絕望,認為兒子不可能活過來了,但她還是很虔誠地祈禱著,祈禱奇跡眷顧她年輕的兒子。人們雖然心酸,但已經無能為力,於是陸陸續續地散場。然而奇跡就在此刻發生了:竟然有人發現溺水者的手指動了一下!人們又圍了過來,繼續搶救,慢慢地,他有了讓人振奮的心跳。在所有人幾乎要放棄的時候,他又回到了這個世界。這一切是不可思議的,所以當他完全醒過來時,人們依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燃燒的灌木”只是一個契機,一個提醒你思考的契機。

就像下面有關《聖經》的這個故事一樣。

有一個年輕人,他從小就桀驁不馴,從來不服管教,長大後更是野蠻無禮,只知道閑逛酗酒,沒有一份正經工作。為了不聽母親的嘮叨,他去了外地流浪。他的母親是位善良的寡婦,雖然兒子可氣,但仍然時時揪心,天天為兒子祈禱,希望他平安歸來。一天,正當這位母親祈禱的時候,兒子到了芝加哥,住進了旅館,並發現了桌上的一本《聖經》。他拿起那本《聖經》認真虔誠地閱讀起來。說來也怪,他開始思念母親和家鄉,開始反思這些年的所作所為,開始和自己的內心對話,開始覺得之前的生活其實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遂懊悔不已,遺憾之前的種種作為。他決定回家,回到家鄉,回到可憐的母親身邊。

他要是不讀那本《聖經》,就不會開始反省,若不反省也就不會如此迅速地和母親團聚。可見思考和自我反省是多麽重要。思考和反省既能夠觸發思維的風暴,也能開合情感的閘門。思考和反省可以讓人越來越明白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什麽是要堅持的,什麽是該放棄的。這位迷失的青年便是這樣,通過“燃燒的灌木”學會了思考,他不再盲目,不再我行我素、獨斷專行以至於不理會母親的感受。所有這些都源於認真的思考。這也是我們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最大特征。比如兩匹高大的駿馬拉一輛沈重的汽車前進,盡管費盡了氣力但還是無濟於事,駿馬不知道該怎麽辦,只是嘶嘶嘶地使著力氣。但人類不同,人類會千方百計地思考怎樣解決問題,會想是不是車太重,或是車輪被卡住,尋著問題而去,就能將車拉走。很久以前,大街上的交通工具只有馬車,遠行要花相當長的時間,所有的人都知道不方便,但很少人會去想改進的方法。有一個人思考了,他發明了汽車,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改變。

思考帶給人類的是智慧,“燃燒的灌木”帶給我們的是啟發智慧的機遇。或許“燃燒的灌木”不止一次地出現在我們面前,只是粗心的我們沒有發覺。我想摩西也不是第一次看到“燃燒的灌木”,或許阿拉伯的灌木已經燃燒了幾十年,摩西也看到了很多次,但只有他懂得思考,所依他才會成為偉大的人。愛默生曾經說過: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些人善於思考,能敏銳地直擊事物的本質,而有些人卻只為了活著而活著,在麻木不仁中度過。

從前,在卡羅來納州有一位雇農,平日在地裏辛勤勞動,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遇上不好的天氣,便會被安排在屋裏砸石頭。他將大石頭砸成小石頭,再將小石頭砸成更小的碎石,他的工作簡單而重復,看起來任何人都可以勝任。情緒低落的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特長。但有一天,他忽然覺得,他需要改變自己,改變境況,不應再讓工作枯燥下去,要讓這繁復的工作變出點花樣,要化腐朽為神奇。之後砸石頭的工作幾乎填滿了他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絞盡腦汁地想,怎樣才能讓他的工作與眾不同。他的工作雖然和以前沒有兩樣,但他本人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之前只是一個砸石頭的工人,而現在他成了一個不停思考著的人,於是他看到了自己“燃燒的灌木”之後的結果,那真是令人興奮呢。他發明了人們後來蓋高樓、修公路、建大橋都無可取代的東西——混凝土。

這位雇農能見常人所未見,關註常人不會關註的領域,他無疑是個善於思考的人。他用自己的細心發現了細微的變化,並將其合理地聯想,使得他打破常規,另辟蹊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不妨再聽一個故事。

懷特太太是位賢妻良母,上得廳堂、入得廚房,女紅針線更是無可挑剔。有一次,她去參加一個“縫被聚會”,很多夫人太太歡聚一堂,都拿著自己的針線活,一邊縫一邊悠閑地聊天。懷特太太忽然想到了自己的丈夫,懷特是一個既聰明又勤奮的人,12年來他都在研究怎樣制作一臺實用的縫紉機,為此一家人吃了很多苦頭,將所有的積蓄都花在了上面,但仍然沒有結果。就在那個瞬間,懷特太太認為自己應該開動腦筋,為丈夫做點什麽,她一邊思考,一邊觀察著她手裏正在做的針線活,她將針眼穿過被子,另一個人把另一條線穿過下面的線環,然後抽緊。對,就是這樣,她興奮地將這個方法告訴了丈夫。兩星期後,懷特改進的新式縫紉機終於成功了。

無可厚非,上面的兩個例子可以完美地呈現思考的力量。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愛迪生不思考,就不會有那麽多的發明創造;阿基米德不思考,就不會有那麽多的物理學定理;愛因斯坦不思考,就不會有人類社會現在的高速發達……

善於思考的人,總能看到一個不同的視角,能從平凡中看見偉大,在別人看來很普通的事,在他們眼中卻能閃現出人格的力量和智慧的光芒;善於思考的人,才有機會讓自己的能力成倍增長。只要我們在小事處留心,大事處留意,就能找到自己“燃燒的灌木”,就像發現紅燈籠、看到的《聖經》一樣,為自己找到開啟智慧的機遇。當我們走到機遇的岔路口,就得靜下心來,全力思考,去捕捉心靈深處的聲音,充實人生最初的夢想。這時,我們或許會聽到上帝的低吟,就像摩西聽到上帝的召喚一樣,讓他回到埃及,回到有自己人民的地方,並領導他們走出黑暗,走向正義的光明,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我們經常見到這種現象:不諳世事的大學畢業生,總認為自己掌握了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知識,實際上他知道的只是九牛一毛,也就是一些應該了解的必要知識。

他們或許曾經平凡無奇,普普通通,甚至被人嘲笑為“智障”;或許因為沒有條件而終止學業,也有可能因為格格不入而被周圍的人孤立,但後來,他們都成了“重要的頂梁柱”。

約翰·阿伯特——一位偉大的傳記作家,寫過很多關於美國總統生活方面的書。他詳盡地將每一位總統的生活都記錄下來,獨立成卷,我從心裏非常敬重他。有一次,我坐在他的家中,那時他正在匯總《美國總統的生活》一書,那次是我最後一次拜訪這位偉大的學者,我們之間的討論都是關於美國總統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天晚上的討論,讓我們不約而同想起《聖經》裏的一句話:“泥瓦匠丟棄的石頭最終成為了房子的重要基石。”我反復揣摩這個引語,希望自己越過時空之後,再去細細品味歷屆總統的生平。

對於喬治·華盛頓,他生平裏的真實事件,我能想起來的不多。但是從約翰·亞當斯開始,我能循著思路線索一一追尋下去。當約翰·亞當斯20歲畢業於哈佛大學的時候,他懷著極大的抱負與雄心壯誌踏入社會,他自負地認為自己在歷史、科學、哲學和文學方面的知識,比任何人都要多得多。一個不諳世事的大學畢業生,認為自己掌握了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知識,這並不少見,實際上他知道的只是九牛一毛,頂多也就是一些必須了解的知識。這個自負的大學畢業生懷著誌在必得的雄心,在馬薩諸塞州的伍斯特市申請了一個教師職位。他原來信心滿滿地以為,教委會肯定立刻和他簽約,並會迫不及待地說:“快簽吧,我們委員會不需要再挑選了,因為你是貴族亞當斯家族的後代,還畢業於著名的哈佛大學。”但是他卻接到了伍斯特教育委員會通知他前去復試審評的通知,這讓他出奇得憤怒,二話不說就拒絕了。他憤憤不平地抱怨:“我的腦子裝了這麽多知識,相比之下,他們任何一個人知道的都比我少得多,他們沒有權利對我進行考核。”但最終,他還是去了,因為他驕傲不羈的心開始不再那麽理直氣壯,而且父親再三堅持認為,他應該再去接受審評。接下來,年輕的約翰·亞當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打擊:委員會經過考核,認為他知識不夠淵博,無法勝任伍斯特的教學工作,從而拒絕了他。這讓他深受挫折,他也許覺得:“我擁有如此豐富的知識,出於名門望族,到頭來還是被人拒之門外。”有一段日子,他變得一蹶不振,生命中所有的希望和鬥誌似乎都在他身上消失了。但是,就如我們最後所知道的,他成為了美國總統。這塊曾經遭伍斯特遺棄的石頭,後來成了重要的頂梁柱,而那些不識駿馬的教委會“伯樂”,後來即使遠遠望見他,都不敢擡起頭來,因為他已經成為“重要的頂梁柱”。

與約翰·亞當斯有著相似際遇的是托馬斯·傑斐遜。誰曾想到過,某一天在費城的一張書桌旁邊為未來美國起草了《獨立宣言》的傑斐遜,在成為“重要的頂梁柱”之前也遭受過泥瓦匠的遺棄。傑斐遜來自弗吉尼亞州一個富裕家庭,因為波士頓港議案與鄧摩爾州長發生了爭執,年輕氣盛的傑斐遜堅持認為,應該將波士頓開放為一個自由港口,實際上當時弗吉尼亞州也在暗中調動和凝聚力量,幫助波士頓反抗大不列顛的控制。但是鄧摩爾州長對這個年輕人嗤之以鼻,加上他與英格蘭國王喬治三世有著非常深厚的友誼,所以他根本不給傑斐遜機會,甚至把他攆出辦公室,不想和他打任何交道,也不允許他再來騷擾自己。毫無疑問,傑斐遜被拒於千裏之外,被無情地丟棄。他覺得經歷如此喪盡顏面的事情,人生也沒有什麽堅持下去的意義了。更令人沮喪的是,連朋友們也遠離他,拒絕和他交往,年輕的女孩們也躲避他,不願意讓人看見和他在一起。偶爾應邀在一些場合出現,都沒有朋友願意理睬他。一個被人孤立、顏面喪盡的傑斐遜!一塊被泥瓦匠唾棄的石頭!一個沈到人生低谷的人,在後來短短的幾年,卻成了“重要的頂梁柱”,雖然就在幾年前他才剛剛被泥瓦匠遺棄過,而那位曾經在傑斐遜出盡洋相時拒絕和他打交道的朋友,正好在他起草《獨立宣言》的時候擔任弗吉尼亞州下議院議員,其工作就是負責一個支持傑斐遜的補充決議。

Views: 5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