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德‧傳播快而廣,卻輸了內涵

網絡時代人們靠社交媒體交流,從臉書到推特再到微信,每個人都可以表達本身的看法和思想,各種的“懶人包”、洗腦文、似是而非的報道、理論和評論,同時大行其道。社交媒體也給了人們方便的管道,表達各自的政治觀點,政黨和政治相關組織亦善用網絡散播本身的論述和立場。

這個時代的論述空間是百花齊放的,唯不一定就是具備思考和理念內涵的時代。

在這個一台手機就足以讓人成為“宣傳者”(propogandist)的年代,對於舊時代缺乏認識,就無法想像當時是以甚麼管道和形式傳播理念和觀點。

在17、18世紀,英國和法國流行的是“小冊子”(pamphlets),後來也傳到了北美洲的殖民地去。用現代的方式理解,小冊子就是部落格、臉書和推特。當時要推動革命,宣傳、鼓吹任何的理念,接觸與動員更多的人,小冊子是最方便的工具。

小冊子的內容寫法是具煽動性的,文字必須讓人容易閱讀。17、18世紀識字率不高,小冊子的一個目的就是要讓識字又讀得懂內容的人,可以直接讀出來給不識字的人聽。我在歐美製作的一些歷史劇中,有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人拿著宣紙,在大庭廣眾大聲地誦讀,有時是唸宮廷的宣示,有的是在大聲的告訴往來的行人週遭發生了甚麼事故。小冊子也可以在廣場大聲的朗讀,讓更多人可以接收到信息。

而一本小冊子出版和流傳,同樣有人會支持,有人會反對;覺得有必要出另一本小冊子來呼應和延伸討論,或者唱反調,推翻之前一本小冊子的大有人在。這樣就有更多的承載不同論述的小冊子出現。只不過,有一定的速度和門檻限制。

但千萬別以為小冊子內容可以輕易蒙混過去,隨便寫幾段毫無內涵的文字,嘩眾取寵,就可以達到目的。小冊子內容固然得通過挑起課題來引人注目,同時也必須列出實證,並有清楚的觀念貫徹其中。

學者研究發現,這些流傳度甚廣的小冊子在鼓吹革命和反殖民思想的運動中,發揮巨大作用。它是許多人的政治啟蒙,從中意識到了有必要從各種的政治選項中作出選擇,更激起對民主和集權制度的利弊得失的思考。

會撰寫及出版小冊子的人,都是有理想和正義感的,他們迫切感到在當時有義務及責任,以各種觀念和論述去說服民眾,以熱情去感染大家,感應到改革的急迫性。

無論如何,他們大部份都是體制中人,因此小冊子所描述的不外是參與者的觀點和經驗,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客觀的分析就不到位了。

網絡時代加上移動方式便捷,人是越來越見識多廣,教育程度提高,要寫出比小冊子更具有影響力和感染力的內容,輕而易舉。但是,我們不得不感謝過去的從小冊子發展開來的政治、哲學、法律等經典論述,為我們奠下了基礎,提供了我們的養分,現在我們所做的是在經典的基石上進一步延伸和發展,促使社會更進步,政治制度更堅實。那時候的小冊子有其時代性的典範,也有一定在客觀上所造成的不足。我們要做到的是超越過去的經驗,實踐出更厚實的制度和思想。只不過,以現在各種的政治發展狀況來看,我們在速度和廣泛度上是超越了過往,但在內涵和成熟度上還有待加強和提昇。(收藏自 27.6.2015 星洲日報/騎驢看本‧作者:張立德‧《星洲日報》主筆)

Views: 1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