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原姓馬,小字三寶,雲南昆明州(今晉寧)人,回族,世奉伊斯蘭教。十二歲入燕王朱棣藩邸,為宦者。朱棣稱帝後,升為內官監太監,賜姓鄭。世稱“三保(三寶)太監”。鄭和有才能,又是伊斯蘭教徒,時南洋諸國多奉伊斯蘭教,因之成祖欲遣人前往,鄭和便入選。明代以婆羅洲(今加裏曼丹)以東為東洋,以西為西洋。鄭和所到之處大都在婆羅洲以西,所以稱為鄭和下西洋。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圖]

下西洋的原因明成祖命鄭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宣揚明朝的國威,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招致各國來朝來貢。其次,也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尤其是朝貢貿易,讓各國以朝貢的形式來中國做買賣。或說鄭和航行的目的在於追尋建文帝的蹤跡。當然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在明成祖不能沒有疑問,使鄭和兼有這樣的動機也未可定,然而這決不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下西洋的經過

鄭和奉命出使西洋,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凡七次。第一次在永樂三年(1405年)冬至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第二次在永樂五年冬至永樂七年(1409年)夏末,第三次在永樂七年九月至永樂九年(1411年)六月,第四次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七月,第五次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至永樂十七年(1419年)七月,第六次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春至永樂二十年(1442年)八月,第七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圖]

鄭和船隊所到的主要地方有:渤泥(今加裏曼丹)、滿剌加(今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彭亨(在今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舊港(今蘇門答臘島巨港)、三佛齊(今巨港一帶)、爪哇、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臘(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榜葛刺(今孟加拉)、古裏(今印度西海岸科澤科德)、小葛蘭(今印度西海岸)、錫蘭山(今斯裏蘭卡)、溜山(今馬爾代夫群島)、忽魯謨斯(今霍爾木茲,屬伊朗)、阿丹(今亞丁)、天方(今麥加)、木骨都束(今非洲東岸,索馬裏摩加迪沙),蔔剌哇(今索馬裏的布臘瓦)、竹步(今索馬裏的朱巴河口一帶)、麻林(今肯尼亞的馬林迪)。總之,從1405到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前後二十余年,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處到達了紅海的海口和非洲東岸,並且越過了赤道。

下西洋的意義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征服海洋的壯舉,有著偉大的意義。

第一,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事業上,做出了巨大貢獻。

鄭和下西洋發生在地理大發現之前,開始於1405年,這比哥倫布在1492年到美洲要早八十七年,比迪亞士在1487年發現好望角要早八十二年,比達·伽馬在1498年到達印度卡裏庫特要早九十三年,比麥哲倫在1521年到達菲律賓要早一百一十六年。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圖]

鄭和船隊帆船復原模型圖

鄭和船隊最大的海船 長44丈4尺,寬18丈,立九桅,掛十二帆,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短寬型船體的設計,體現了先進的造船技術,行駛起來平穩安全。船隊航行中兼用天文與水羅盤導航。

鄭和下西洋的規模是無與倫比的。如第一次下西洋時,有大型寶船六十二艘,官兵二萬七千八百余人。第三次下西洋時,有大型寶船四十八艘,官兵二萬七千余人。第四次下西洋時,有大型寶船六十三艘,官兵二萬七千六百余人。第七次下西洋時,有寶船六十一艘,官兵二萬七千五百余人。鄭和的船隊以寶船為主構成,此外,還有馬船、糧船、坐船、戰船等許多船只,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鄭和的寶船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合138米多,闊一十八丈(合56米)。這種寶船有九桅,張十二帆,“體勢巍然,巨無與比,篷帆錨舵二三百人莫能舉動。”①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而達·伽馬去印度僅有四船、約一百六十人,哥倫布去美洲僅有三船、八十余人,麥哲倫去菲律賓僅有五船、二百六十余人,這和鄭和的船隊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鄭和七下西洋的結果,打通了從中國到東非的航路,把亞、非的廣大海域聯成一氣,這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成就。

第二,鄭和下西洋的結果,擴大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和平交往,發展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圖]

Views: 1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