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民族文化基因 需呼喚善待民族文化的自覺

幾天前,《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三季錄制現場,文化嘉賓、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說:生長在國外、沒有接觸過漢語的華人孩子觀看節目之後,跟父母說想回中國學漢語,這是因為深藏在他血脈中的東西被激活了。

同樣是幾天前,《出彩中國人》節目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近20位出生、長大在國外的華裔少女,回到父輩生長的祖國,著中國傳統服裝演繹了一段中國經典舞蹈《茉莉花》。女孩兒們說,第一次聽到那句“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時,就有一種強烈的熟悉感。

兩段場景,說的是同一種內心深處的東西被喚醒——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何為民族文化基因?盡管很難用語言描述,但我們能感覺到,它是一種精神,一種深邃的哲學精神,也是一種智慧,一種積澱深厚的歷史智慧;是一種人文精神與道德觀念,能引發整個民族強烈的共鳴,是一個民族待人接物的行事準則。它更是一種力量,一種支撐民族文明向前的、核心的、有價值的力量。

發掘、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過程,何嘗不是一段找尋並發揚民族文化基因的過程。

墓葬、牌樓、石窟、壁畫、石刻,每一級石階與每一道刻痕,凝固的是歲月變遷,人生流轉,更是幾千年來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符號與記憶。戲劇、曲藝、習俗、禮儀,每一句咿呀哼唱與每一道茶盞香燭,是承載民族文化審美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與文化精神的表現與象征。即便是在以傳統村落為代表的自然遺產中,也有大量獨特的歷史記憶、宗族傳衍、俚語方言、鄉約鄉規與生產方式,是承載了一個民族文字、歷史與文明的“生命土壤”。

如何守護民族文化基因,讓其成為整個民族的自發行為?一方面需要法制步伐的跟進,一方面需呼喚善待民族文化的自覺。

擁有了文化的自覺與精神的認同,才會自覺處理好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避免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過度商業開發,才能在不破壞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做到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才會自覺在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對遺產的真實性和原生態加以科學保護,而不是進行不合邏輯的改造,移花接木、改頭換面。

擁有了文化的自覺與精神的認同,政府部門才能主動推進相關法規與監督機制的建立,理論界與知識界才會主動為每一項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相關的理論支持與理論建設,進行創造性的知識奉獻。

擁有了文化的自覺與精神的認同,青年人才不會對自己民族的文化無感、冷漠,才會真正為自己民族的文化感到驕傲,真正理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博士那句話的深刻內涵:“如果再生為人,我願意生在中國,因為中國今後對於全人類的未來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珍視民族文化基因,秉持對民族文化的自覺。希望明年文化遺產日到來之時,回望過往一年,我們已做到更好。(發布時間: 2015-06-18 09:36:47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趙婀娜)

Views: 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