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馬六甲興安會館主辦“馬六甲媽祖文化節”系列活動之媽祖文化講座,有幸受邀去馬六甲,與林源瑞局紳和李雄之同台,談媽祖文化。我此次的講題是《媽祖信仰與海洋文化》。

馬六甲興安天后宮和興安會館執事告知,馬六甲媽祖文化節之倡辦,是因一次扶鸞指示,需於今年閏九月巡境祈福。天后宮執事乃策劃,號召馬六甲古城內五十餘間有安奉媽祖的宮廟集聚,將於閏九月初九(亦即陽曆11月1日)舉辦古城首次的媽祖巡境祈福大遊行。

並於今年的農曆九月初九至閏九月初十期間,舉辦一系列的媽祖文化節活動,包括媽祖升天日祭典、興安會館69周年館慶、雙十節慶家鄉美食義賣會、媽祖文化講座、媽祖電影分享會、詩詞筆會贊頌媽祖、媽祖廟會(提線木偶戲、文化擺攤、風味美食、媽祖講古、弦歌絲竹)、閏九月初九的媽祖巡境祈福大遊行(全程10公里)及閏九月初十的媽祖之光舞劇暨千人平安晚宴。

台灣學者張珣曾就新加坡與台灣兩地的媽祖信仰之差異做比較,認為新加坡媽祖廟仍由各會館支持,保持移民在大陸原鄉的祖籍分類,而台灣媽祖之所以區分北港、新港、大甲媽祖,展現地區效忠或地區認同,那是因為台灣媽祖信仰已經“在地化”的體現。她又指說台灣媽祖廟盛行進香活動,更喜稱源自湄洲媽祖,爭相前往湄洲進香;但新加坡媽祖廟則相對地未如此熱衷於此習俗。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相對於台灣政治上尚未獨立,而新加坡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宗教上也獨立了。

以上“在地化”與否的比較研究,如果是置於與新加坡毗鄰,更早就已“獨立”的馬來西亞,其立論顯然是牽強和唐突的。事實上,新馬兩地的媽祖信仰有其在地化軌跡。除有隸屬血緣性宗祠和隸屬地緣性宗祠的天后宮,亦有不少在地化的區域性天后宮和媽祖廟。

就以馬六甲興安會館為例,它成立於1945年。新會所於1971年建竣時,興安會館接受神廟聯誼會建議,將原附屬於會館內之天后宮正式個別注冊為興安天后宮神廟組織,開放予各籍貫人士進香。1972年設立興安天后宮理事會以來,處理社會福利和弘揚媽祖文化,推廣媽祖扶危救厄的濟世精神。先後移交善款予聖約翰洗腎中心、紅新月會及捐贈貧病者醫藥費援助金及捐助老人院等社會福利。

感謝主辦單位贈送內容扎實的會館紀念特刊。當天,在馬六甲興安會館演講,會場張貼的海報“媽祖慈悲心,歡喜祈福行:馬六甲媽祖文化節”吸引住了我的視線。這張海報是以安奉於馬六甲興安會館正殿的三尊媽祖神像為背景設計,依大小排列,最前一尊據說是創館之初,1940年代從祖籍原鄉湄洲接靈之金身。中間一尊媽祖神像,則是於去年(2013)拜訪台灣大甲鎮瀾宮“取經”遊神經驗時所獲贈。

而後座一尊媽祖神像則是本地所雕。今年閏九月初九,該宮主辦馬六甲古城首次之媽祖巡境祈福大遊行,興安天后宮的這三尊媽祖神像都將一起出巡保境。

就此媽祖信仰,既有其“在地化”,亦保有祖籍地神緣,又有其跨境神緣的交流,我們看到了一個“地方”的複雜性、多元性和包容性。(26.10.2014 星洲日報/邊緣評論‧作者:安煥然‧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Views: 16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