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璋《策展詩學》序言·策展是實現諸眾的詩學 上

當代藝術策展實踐在於開放公眾關係其中的民主價值,晚近提出「教育轉向」策展的自我技術,是將藝術展演本身作為啟發智性之公共行動。尤其當代策展迎向公眾,特別是各式各樣關於參與性及主動性的藝術計畫,有著將教育「策展化」與策展「教育化」的雙重面向,催生平等與差異共存的知性表現。

林宏璋
2018.04.17

大約從2000年左右,許多關於策展論述、寫作與知識開始產生,其中包括對於策展專業的反思檢視、結合批判理論及美學政治等展覽議題;或是國際大型雙年展實驗的展覽平台,經由作品以展演計劃定義觀眾與藝術的關聯性。而關於策展寫作及相關出版,多半以回視策展實踐以及展覽歷史方式的一種歷史性的呈現,例如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的《策展簡史》(Brief History of Curating )或者布魯斯.阿舒勒(Bruce Altshuler)的《前衛展覽》(The Avant Garde in Exhibition )

對於策展歷史的回顧說明其專業知識生產,一方面也促使了專業的策展教育,發展了與過去博物館學(museum study)、藝術史及藝術管理完全不同的知識生產。對於這種國際情勢,台灣也有著平行發展,歷年台北雙年展以及許多在畫廊、替代空間、社區、都會展演等,皆超出過去展覽僅僅是「呈現作品」的傳統定義,許多新展演方式不斷在實驗著作品、藝術工作者與觀眾關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的成立也確立策展在台灣藝術教育的位置;許多藝文議題也與逐漸成形的策展專業息息相關,在21世紀開始的台灣文化場域,策展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觸媒(agent)

從這裡開始思考到我自己的種種「文化勞動」,包含著寫作、作品、教學、策展等面向,往往是在「實踐中學習」展演的可能性,或者以一種面對當下的「應危」(contingency)不斷尋求對話與對應的對象。對我而言,策展總是以curating的「動態」方式去呈現,而非一種狀態(curation)。這本書很多寫作是我在展覽「做中學」所進行思考的集結:策展是種實踐的智慧,這也許是史澤曼(Harald Szeemann)回應「策展人是展覽製作者」(ausstellungsmacher )的另一種閱讀。

另一方面,本書的標題挪引了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詩學》(Poetics)正是強調策展之實踐創造性,如同詩學作為一種「從無到有」的「生成」(poiesis);《詩學》是一個「如何」創作戲劇的創造方法與認知,也因此,「即興/創新」(improvisation)是重要的創造技巧。在這個意義下,本書所集結的文章在於強調策展本身創作論,同時也是進行對「策展技術」的思考,包含策展中會發生的寫作、形式、空間拓樸、主體性等思辨面向。因此,我也嘗試從策展實踐及展覽歷史進行對其「當代性」的探討,往往這些路徑在過去有許多討論與呈現,包含在「策展人」本身角色的改變及其歷史系譜沿革,我希望能從既定議論脈絡推進其被隱蓋的邏輯及「之外」的衍繹。這種聯繫是將「展演」放到最廣義脈絡下透過藝術所進行「成為公眾」(making public)實踐;換言之,策展面臨的「藝術政治」最終必須回應現今社會現實的前線,因而在目前種種涵蓋在「教育轉向」的展演概念,不但是一種民主政治之藝術所進行的軌跡(trajectory),也是一種將其所形塑之公共空間作為一種容許「諸眾單異性」(multitudinous singularities)發生的解放場域。(下續)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