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氣韻生動」與「游牧藝術」——德勒茲眼中的中國藝術與理論 5

「生命」

在宗白華的論述中,我們看到了中國藝術理論中身體的在場,在以文人畫為代表的藝術中,身體以一種臥游的方式、反復的姿態,與宇宙萬物生命的節奏相和諧,在中國古老的思想與理論中,由於宇宙與生命從來是動態的,是充滿生機的,身體只有與之同步,才能夠感悟到「氣韻生動」的境界,而這樣的身體,也才在同一層面上,無限接近理想中的藝術與生命,或者用德勒茲的話說,似乎即是以「無器官的身體」為平台,實現「游牧藝術」,並最終構築起「差異與重複」的力量的世界。在這個意義上,在身體的重複運動中,在身體與外界的差異互動里,德勒茲的獨特概念在中國的藝術理論中找到了呼應,「氣韻生動」也與「游牧藝術」建立了得以比較研究的連接。

至於「氣韻生動」在西方學界的接受與傳播,英國漢學家翟理思(Herbert Giles)在1905年出版的《中國繪畫史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中,便將「氣韻生動」譯為「rhythmic vitality」,[27]即一種「節奏的生動」,而這一翻譯的學術背景,在柯律格(Craig Clunas)的研究中,則與柏格森哲學產生影響的時間相重合。[28]我們知道,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正是「生機論」(vitalism)的提出者,在他那里,時間是一種意識的綿延,世界是一種生命的衝動,而世間萬物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運動結果。

這種「生命衝力」(vital impetus)實際上也對德勒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兩卷本的《電影》(《運動-影像》與《時間-影像》)中,德勒茲便將柏格森之「綿延」,納入了對於影像藝術的思考,即電影不僅是表意的敘述,不僅固守講故事的職能,還以運動的方式,以人物的徘徊與跳轉的蒙太奇,顯現了無序而綿延的真正時間;而另一方面,來自柏格森理論的生機與動態,來自柏格森的「自由意志」與「創造進化論」,也與尼采的「權力意志」一起,構成了德勒茲「差異與重複」的理論譜系,鋪設了其獨具一格的哲學底色。

而有意思的是,同樣在20世紀初期,柏格森的哲學也在中國引起了討論,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1)中就曾提到,生機論「這個看似新潮的歐洲概念,事實上源自中國的古老思想,『生』的概念構成孔子生命哲學的核心。」[29]在這里,中國學者面對「歐洲新潮的思想」,自信地選擇從中國古老的文化加以解讀,而我們同樣看到,柏格森的「生機」、德勒茲的「運動」,也再次與孔子或《易經》的「生生不息」相連,再次指向了「氣韻生動」這一從哲學到藝術的理論概念。

再看「氣韻生動」在法國的接受。實際上,德勒茲在對於東方藝術古老思想的理解中,既包含了中國的道家思想、日本的佛禪俳句、東方藝術特有的線條,當然,也有對於南朝謝赫《古畫品錄》的間接閱讀。[30]在德勒茲的研究者那里,E.W.霍蘭德(E.W. Holland)在其主編的《吉爾.德勒茲:意象與文本》中有這樣的解說:「這些術語是德勒茲取自馬蒂尼(Henri Maldiney)對中國繪畫理論的分析,聚焦於謝赫在6世紀所倡導的畫論:畫家首先要』反映生動的氣韻,亦即創造運動』(氣韻生動),繼而』尋求骨架。亦即知曉如何用筆』(骨法用筆)。……字宙的統一性生發於原初虛空中生命的呼吸(氣),這種虛空滲透萬物,蘊於呼吸之間。畫家的任務就是要在這種生命呼吸的『呈現』與『賦形』之際闡明其脈動。但畫家也需要細處著眼,精妙運筆,勾勒世界的骨架構造,揭示事物的『消匿』,猶如龍隱雲翳。最終氣韻的脈動孕育於宇宙大化的世界骨架之中……」[31]

圍繞對中國畫論「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的德勒茲式理解,我們甚至可以從其對培根繪畫的論述中找到熟悉的語句——培根的人物對於生命之力的捕捉,培根的身體隱沒於一片骨架架構之中等等。而在《美學散步》中,宗白華同樣論述了「氣韻生動」的意涵,同樣指出這是一種奠基於中國傳統思想之上的生命節奏,一種「道」加諸身體的具象化身與內在氣質:「中國人撫愛萬物,與萬物同其節奏: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莊子語)。我們宇宙既是一陰一陽、一虛一實的生命節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虛靈的時空合一體,是流蕩著的生動氣韻。」[32]

27 Herbert Gil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M], Shanghai:Kelly & Walsh, 1905.

 

28 唐寧、吳夢茹等,世界主義是一個沒有邊界的文化圈:柯律格「近代中國美術史三講」[J],《典藏·古美術》,2019(6)。

29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轉引自:唐寧、吳夢茹等,世界主義是一個沒有邊界的文化圈:柯律格「近代中國美術史三講」[J],《典藏·古美術》,2019(6)。

30 麥永雄,《德勒茲哲性詩學:跨語境理論意義》[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53。

31 E.W. Holland, D.W. Smith., C.J. Stivale, Gilles Deleuze:Image and Text[C]. London:Cromwell Press, 2009:14.

32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14。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