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拜厄特《佔有》中的視覺藝術元素及其對古今問題的思考 1

內容提要:拜厄特的小說《佔有》中包含了豐富的視覺藝術元素。拜厄特借鑑了繪畫,尤其是印象主義繪畫理論與表現手法,運用「色塊」來觀察人物與場景,描繪主觀視像並訴諸整體視覺效果,充分發掘色彩在語言文本中的潛力及其象征意義。

另一方面,她運用繪畫中對光、物質光學屬性與顏色之間的關係的探索成果,描寫不同光線下色彩的變換,並進行博物學式的色彩細分。小說通過視覺意象的對比,藉由維柯的《新科學》進入古今問題的思索,通過拉斐爾前派繪畫等隱微卻直觀地表達對現代理論尤其是女性主義的質疑。

英國當代著名作家拜厄特 (A. S. Byatt,1936-) 的長篇小說《佔有》(Possession) 於1990年出版後,即獲得當今英語小說界最重要的獎項——曼布克獎,並引發了國內外批評界的評論熱潮。評論大多集中在用20世紀的各種理論,包括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原型批評、對話理論、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敘事學等對文本進行多重解讀。然而,對《佔有》中獨特的色彩與圖像描寫卻重視不足。

拜厄特曾於1972年至1984年間執教於倫敦大學學院,給藝術生講授英國與美國文學,對繪畫藝術有著相當深入的接觸與了解。同時,她對以語言進行圖像描繪與實際繪畫之間的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十分著迷,為之專門撰寫了《小說中的肖像》(Portraits in Fiction,2002)一書。

拜厄特在解讀福·馬·福特 (Ford Madox Ford) 的歷史小說時曾指出,「福特對歐洲學術與文化史的理解與對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美學回應錯綜交織在一起,反過來成為其小說敘述與美學基礎」①。類似的評論顯然也適用於作者自身。因此,本文從《佔有》的具體文本細讀出發,旨在「以作者的方式理解作者」,發掘小說中以語言構建視覺效果的機制,以及文本中的視覺藝術元素的深層內涵。

一、印象主義色彩描寫的視覺張力

拜厄特曾對文本創作如何訴諸視覺感官的手法進行過深入思考,分別指出視覺圖像與語言文本各自在表達上的優勢與劣勢。她指出,語言文本構建的圖像不像實際存在的繪畫一樣能在觀者(讀者)頭腦中形成相對確定一致的印象,只有顏色(colour)、肌理(texture)或表達方式(expression)有時是確定的(Portraits:92)。因此,作家為「利用有限的描述來彌合讀者想像中的差異」,就需要訴諸這三個方面。在語言文本對繪畫技法的借鑑應用方面,《佔有》無疑是一個絕佳的范例。

之前的論者大都注意到,小說不同尋常地使用了大量表示顏色的詞匯,但對拜厄特的色彩描寫與繪畫技法的具體關係則鮮有分析。在《佔有》中,作者充分借鑑了印象主義繪畫的技法,來進行帶有特殊的主觀印象化的色彩描寫。

她一方面運用「色塊」來觀察人物與場景,以印象主義畫家的方式描繪主觀視像,訴諸整體視覺效果,充分發揮其象征作用;另一方面則著意呈現顏色在不同光線下的變化,並進行博物學式的顏色細分。(一)以「色塊」形式出現的人物與房間《佔有》一書主要由兩條敘事線組成:當代線與維多利亞線。在展開當代的敘事線時,除男主人公羅蘭·米歇爾外,其他主要人物的出場在小說中都以主觀化的「色塊」形式予以呈現。

色塊是印象主義繪畫中的重要概念,「畫出色塊與畫出印象之間有直接的聯系」。莫奈曾對培里說道:「當你出去畫畫時,要設法忘掉你面前的物體:一棵樹,一座房屋,一片田野……只是想,這是一小塊藍色,這是一長條粉紅色,這是一條黃色,然後准確地畫下你所觀察到的顏色和形狀,直到它達到你最初的印象為止。」②

①A. S. Byatt,Portraits in Fiction, London:Vintage, 2002,p.11. 後文出自同一著作的引文,將隨文標出該著名稱首詞和引文出處頁碼,不再另注。

②保羅·史密斯《印象主義》,張廣龍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年,第27頁。


(2016年第9期 《外國文學動態研究》,作者王媛;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關鍵詞:拜厄特、《佔有》、拉斐爾前派、印象主義、古今之爭)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