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 2

這種理解方式最根本的後果便是:個體生命的生存活動失去了屬於「自我」的獨立的「游戲規則」而被迫服從「同一性」的、「普遍化」的「游戲規則」,一句話,生命個體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其本己的「自律性」和「私人性,它使人的個體生命所呈現出的是如下這樣一幅形象:

(1)人的生命的「個體性」是先驗的普遍實在的「外化」物,人的「一般」優先於人的「個別」,人的「個別」是人的「一般」的構成物。眾所周知,在柏拉圖那里,「個體性」只有通過「分有」普遍性的「共相」,才能獲得其存在的根據,這一點在黑格爾那里得到了最集中的表達,在《邏輯學》中,黑格爾在討論「個別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係時,一方面批判哲學史上其它形而上學家的普遍性是抽象的普遍性,它不能容納個性和特殊性,他認為自已的普遍性概念區別於抽象的普遍性概念,是一種「具體的普遍性」,它可以將個體性與特殊性統攝並涵蓋於自身之內,另一方面,他又強調,與個別性和特殊性相比,普遍性才是「真理」本身,「普遍性」具有真正的「實體性」,「個體性」和「特殊性」是「普遍性」自我區別的、能動活動的產物,是「普遍性」的表現和外化,因此,在囊括了特殊性和個體性於自身之內的普遍性以外,獨立自在的個性是根本不存在的。在「普遍性」敉平一切的威力面前,人的生命的「個體性」終成虛幻。

(2)個體生命將在先驗的、普遍的人的「共相」的先驗框架的削平下,過濾和蒸發成徹底清除了差異性、多面性的單極性、單向性存在。按照上述理解方式和思維邏輯,為了獲致人的「本性」和人的先驗「本質」,必須在人的本來具有「立體性」的多維性質中,區分出現象與本質、理性與感性、永恆和暫時、普遍與個別、表層與深層等二極對立的性質,在二極之中,把前者規定為「人性」和「人的本質」,而把後者規定為人的「現象」和人的「偶性」,於是,以前者為標准來壓制後者,在兩極之中犧牲其中一極,在二元之中虛化其中一元,就成為建構「人的形象」的必然選擇,這樣,個體生命中無限復雜、豐富的內容就必然被蒸餾、過濾和揮發掉,以適應這一先驗框架的內在要求,很顯然,由此形成的個體生命必然是「水晶宮里人不見」,「立體化」的多維性質被「平面化」為單向、單極的存在。

(3)個體的生命活動將遵循著形而上學「腳本」規定好的內容而展開,或者說,個體的存在及其生命歷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形而上學「腳本」所蘊含的內容。普遍的、先驗的人的「本性「或「人的本質」尤如寫就的劇本,安排了「劇中人」的一切活動及其命運,除了扮演好已規定妥當的角色,個人排除了任何自我選擇和自我創造的可能。這即是說,按照上述理解原則和思維邏輯,生命個體成為了一種「定性化」的、被一勞永逸地被規定好的、失去了自我生成、自我創造的存在:既然個人生命的生存根據存在於前定的先驗「本質」中,而「本質」總是具有永恆、超感性、超時空和超歷史的性質,對於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的人都擁有普遍有效性,那麼個體生命必然成為一種已「定性」的、被先驗地「完成」了的存在,成為一種稟賦「永恆」的超歷史本性的存在。

(4)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將成為由外在規范來予以評判和定義的對象,個體生命的價值將因此而失去其「自成目的性」。按照這種理解方式和思維邏輯,個體生命的價值不在其自身而在於其背後的普遍、先驗的「人性」或「人的本質」,這種「人性」或「人的本質」是個體生命所應予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和標准,它既解釋著生命個體驗的價值和道德價值,也規定了生命個體的價值和道德生活,因而構成了個體生命意義與無意義、善與惡、好與壞等的強制性規范。這就意味著,個體生命的價值源泉來自於自身之外的超驗源泉,在這一超驗源泉的規范之下,個體生命本已的、通過自我創造和自我生成的「自律性」價值失去了獨立的地位,個體生命失去了「自成目的性」[2],而成為了普遍本質、先天人性實現自身的手段。

[2]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三聯書店,1987年版,283頁。

Views: 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