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 1

一 、 形而上學的「腳本」與個人生活的「普遍化」

作為區別於社會共同體的個人,如何理解其生活的目的?按照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及其「元意識」,個人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突破時間、現象和個人意見,與某種超驗的事物建立起聯系,進入另一個代表永恆真理的世界,這種超驗的事物和永恆的世界代表著「人性」的完全實現和人的「本質」的完成,因而也就意味著個人一勞永逸地從無常、奴役、苦難等中擺脫出來,實現徹底的「解放」。

根據這種觀念,個人的「真理」在於抽象掉生命個體的私人性和個性而形成的「人的共相」,因此,個體生命」與「人的整體」、「人的公共性」即「社會整體」遵循著同一個「游戲規則」,二者有著完全相同的目標、相同的理想、相同的活動法則、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完全等同和重疊關係:既然個體生命的根據和價值源泉不在於「個體生命」本身,而在於由抽象掉「個體生命」的私人性和差別性而形成的「人的共相」,那麼,對於所有的個體生命來說,它所遵循的游戲規則不能是個體性、私人性的,而只能是同一性和普遍性的,這一「游戲規則」以「人的共相」為依據,為每一個生命個體「公共」地分有,對所有的千差萬別的生命個體都具有普適的約束力,它相信:「所有時代所有人的終極目標,其實是一樣的」,「一組普遍而不變的原則支配著世界」,「並且這些規律是真實的是可以獲知的」[1]。為了遵循和服從這一公共、普遍的游戲規則,生命個體必須自覺地放棄其私人的「偶性」,而服從這一公共、普遍的法則。

仔細分析,我們這種對個人生活目的的理解包含的三個最為根本的環節:其一,「逃離偶然,擁抱普遍」;其二,「否棄時間機緣,追求必然和永恆」;其三,「遠離人的『實存』,實現人的『本質』」。

「逃離偶然,擁抱普遍」,即是說,它把「偶然性」視為威脅個人生命價值因而必須被拋棄的敵人,只有超越偶然並努力成就普遍性,個體生命才能找到歸宿和著落。偶然性意味著無常和混亂,意味著個人生命價值的破滅,個體生命價值要麼存在於個體生活之外普遍的純粹理性之中,要麼存在於無論個體承受苦難還是死亡都將永恆常存的普遍精神之中,對於這種「普遍性」,人們要麼臣服於它,要麼就聽任黑暗的魔鬼,用瘋狂、用知識和道德上的晦暗混沌(偶然性)把自己裹纏起來。

「否棄時間機緣,追求必然和永恆」,即是說,它把「時間」和「機緣」視為個人生命價值的否定者,只有超越時間和機緣並進入必然和永恆的世界,個體生命才能功德圓滿。時間和機緣意味著短暫和易逝,意味著個人生命價值的速朽,因此,逃避時間和機緣,達到永恆和必然,乃是個人實現其生命「價值」、完成其人生「使命」的必要條件。

「遠離人的『實存』,實現人的『本質』」,即是說,這種「游戲規則」認為人的「本質」優先於人的「實存」,堅持個人生命的真實價值在於否棄「實存」而抵達其本質。所謂「實存」,指的是人的「個體此在」,指個人在時間和機緣中的偶性存在,根據這種「游戲規則」,個人的「實存」歸屬於個人的「本質」,而個人的「本質」是普遍性、必然性的先驗原則,它代表的是一個超越「個體實存」的「大寫的人」,皈依「本質」,即是要拋棄感性、偶然的作為「實存」的「小我」,而與「大寫的人」合一。

深入探究,可以發現,當「逃離偶然,擁抱普遍」;「否棄時間機緣,追求必然和永恆」;「遺忘人的『實存』,追逐人的『本質』成為個人生命價值設定的的主要內容時,其中所運用的正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及其「元意識」,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在對待個體生命時,它真正關心的並不是現實的「個體生命」本身,而是「個體生命」之外和「個體生命」之上普遍的、永恆的作為「本質」而存在的「人性」,即把所有的個性和差別性都清除掉之後所剩余的、為所有生命個體所共有的「人的共相」。

[1] 伯林:《反潮流:觀念史論文集》,3-4頁,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