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開·史詩:詩性的歷史敘事及其認同功能 3

史詩中英雄和故事的原型難以找尋,因為它們可能沒有歷史原型,僅是虛構出來的。與其探尋史詩記載的歷史事件,不如探尋史詩人物和內容反映特定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歷史願望,關注史詩體現了怎樣一段真切的社會歷史以及以何種方式呈現歷史。的確,史詩可能沒有真實地記錄所發生的事情,但它真實確切地表達了特定民族的信念和感情。

而且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史詩在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會消化和吸收特定民族的社會政治、歷史文化生活等諸多層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會在不同時期史詩歌手的演述中不斷得到藝術加工和潤飾,並傳承到當下。其間,愈是古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會不斷地為後來史詩吸收和消化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所遮蔽,而在史詩中變得愈來愈模糊,而愈是後來史詩吸收和消化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卻在史詩中會呈現出愈加清晰的印記。


 

在無文字的社會里,人們依靠口頭傳播的方式記憶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當特定時期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經歷了三代以上的口頭傳承,它們很大可能被想像性地歪曲或參合,其中便有可能以史詩呈現歷史的形式被記住。世界各地的許多史詩都保有不同程度的歷史印記,對各自特定民族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有詩性的描述。

德國學者施里曼在1870年至1890年之間,在小亞細亞西岸的希薩里克發掘了一座古城的遺址,推測這個古城便是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城,荷馬史詩描述的特洛伊戰爭的歷史原型,是特洛伊城第7次遭到洗劫的歷史事件。

《羅蘭之歌》也是以特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基礎,具有鮮明的歷史色彩。778年8月,查理大帝(Charlemagne)因為他的後方受到了薩克森人(Saracen)侵擾,率軍撤出西班牙。撤退途中,他的後衛部隊在從南到北橫穿比利牛斯山(Pyrenees)時,受到了巴斯克語族的加斯科尼人(Gascon)的伏擊。查理大帝的一些重要的大臣和次要的下屬在這次戰鬥中陣亡,其中包括禦膳官埃吉哈德(Eggihard)、宮伯安塞爾姆(Anselm)、布列塔尼(Brittany)邊區總督羅蘭。

趁著查理大軍的軍隊還沒來得及調遣回擊,加斯科尼人憑借著自己輕裝上陣和熟悉地形的便利,在夜色的掩護中帶著從查理大帝的輜重部隊中虜獲的豐厚戰利品順利撤出戰場。在《羅蘭之歌》中,在出現於這場戰役的人物中,羅蘭由真實的歷史事件中的次要角色被轉換成最重要的英雄形象,由法蘭西人和西班牙的撒拉遜人構成的兩支相互對立的龐大軍隊之間的所有問題都直接圍繞著他展開,他是整部史詩的聚焦人物。

而甘尼侖(Ganelon)與羅蘭的敵對態勢、甘尼侖與撒拉遜人的密謀、對甘尼侖的審判等故事情節,乃至一些個人姓名、地理名稱都很難在歷史上找到,它們與原初的歷史真實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盡管能夠辨識出《羅蘭之歌》的敘事骨架具有真實歷史的特征,但是史詩中人物的名字經常出現時代錯誤。史詩演述的故事不是對歷史與過去的真實記錄,更可能是呈現時代所發生的事情。

 

《羅蘭之歌》大約形成於1100年,此時前後歐洲的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已然確立,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地中海一帶爭奪加劇,當時的政治社會內容和宗教信仰被注入了《羅蘭之歌》,而法蘭西人和西班牙的撒拉遜人之間的戰爭,變成了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個不同信仰之間的一場戰爭。可以說,《羅蘭之歌》讓人們記住了查理大帝軍隊的這次失利,但對它的描述是虛構的,僅是對其中一些史實的回憶。

 

《尼伯龍根之歌》是中世紀高地德語敘事詩,以爭奪尼伯龍寶物為中心,描述了西格弗里斯(Siegfried)死亡和克里姆希爾德(Kriemhild)復仇的故事。作為呈現12世紀至13世紀德國的歷史發展進程的詩性敘事,它與德國歷史上的某些特定歷史人物及特定事件有著一定的聯系,其中許多人名都能夠在德國歷史上找到類似的對應者。不過,《尼伯龍根之歌》是一個文學作品,是一個有關英雄宏偉業績的史詩,而不是簡單記錄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的編年史,也不是出於保存和記錄歷史事件的目的而創作出來的詩作。

Views: 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