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金江·儒家與伊斯蘭如何對上話 上

伊儒會通“山東學派”的儒家文化底色,使之與陝西學派、金陵學派、雲南學派等相比,具有融入日常生活、體現爲人處世、關係個人修養等鮮明特點。

山東自古爲齊魯之邦,禮教之鄉,具有深厚的儒學文化傳統,同時也是“伊儒會通”的重要實踐地。回顧歷史上系統闡發“伊儒會通”思想的著作家群體,諸如王岱輿、劉智、金天柱、唐傳猷等代表性人物,都不約而同、切中肯綮地標榜齊魯文化和孔子儒學。

如何看待齊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相蘊相生的歷史規律?其對新時代的“伊儒會通”實踐有何啟示?近日,就此話題,“道中華”專訪了孔子研究院研究員齊金江。

記者:在“伊儒會通”的歷史視角下,“山東學派”與陝西學派、金陵學派、雲南學派相比有着怎樣的特色?

齊金江:伊儒會通作爲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的重大標誌,在文化交流融通中承擔了重要任務、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爲伊斯蘭教中國化的重要標識。

伊儒會通即伊斯蘭教與儒家文化的融會貫通,其範圍涵蓋了思想理念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內涵包括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等諸多層次。

“山東學派”的早期稱謂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初創時期。當時,常志美、李永壽等在運河之畔東大寺、西大寺開展經堂教育,自稱“濟水義學”,簡稱“濟學”。“山東學派”泛指這一思想流派,匯聚伊斯蘭文化與先秦儒學、宋明理學、陸王心學等學説於一體。

▲東大寺。

山東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山東學派”的儒家文化底色,使之與陝西學派、金陵學派、雲南學派等相比,具有融入日常生活、體現爲人處世、關係個人修養、“忠君、事親、認主”一體、堅持“學以致用”等鮮明特點。

自元代到明末清初,爲山東學派的濟寧區域初創時期。伊斯蘭教隨穆斯林客商沿着大運河落戶濟寧,在京杭運河港口碼頭修建了東大寺、西大寺等清真寺,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伊斯蘭教學者如常志美、李永壽等外出學習、返任阿訇,改革舊有制度,創新管理辦法,講經佈道,身體力行,深入推動了伊斯蘭教中國化。

1662年撰成的《識認大略》是常志美“以儒詮經”工作中“認主學”的總體綱要,其行文風格與儒學典籍《大學》《太極圖説》等相似,與儒家文化貫穿相通。

正如李興華先生表述的,山東學派學術的基本精神就是“貫通”二字:常志美編著波斯文法使講授的波斯文經典得以貫通;常傑的《波阿字典》,使講授的波斯文經典和阿拉伯文經典得以貫通;山東學派使山東本地的經學傳統與陝西學派、金陵學派、雲南學派的經學傳統和長處得以貫通。

自清代中末期到民國時期,山東學派湧現出一批數量可觀、影響深遠、承前啟後的教職人員、穆斯林學者和教外研究學者的龐大群體。“成達師範學校”成爲這一時期的重要標誌和活動場所。濟南成達師範學校(始於1929年)及其搬遷的北京成達師範學校(始於1939年),爲山東學派的現代轉型。唐柯三、馬松亭、王靜齋等人以學校爲載體,以儒詮經,成爲中國伊斯蘭教中國化的力行者。


▲王岱輿《正教真詮·真忠》。

(原題:[ 道中華] 齊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如何相蘊相生?日期:2023-05-27;來源:道中華微信公衆號;受訪者簡介:齊金江,孔子研究院研究員、山東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