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斯蒂格勒認爲,這里知識的短路主要是指工業對人的關注的控制。這又是一個很難進入的精神分析學的構境層。他説,依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注意力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過程。“注意力是通過教育、通過認同(這是在弗洛伊德意義上而言的第一認同和第二認同)過程而塑造的,關於如何生活的知識佔據着代際關係的核心,而構成這種代際關係的教育是精致而複雜的。”[7]
這里有兩個核心概念:一是注意力,這是人異質於一般動物的重要心理特徵,專注導致人格的心理積淀;二是認同,這是在注意中對特定觀念的肯定。在斯蒂格勒看來,這二者都是由教育中知識傳遞所建構的。當然,這里的教育通過兩種途徑:一是家庭教育,“養育子女就是以獨特的方式傳遞一種關於如何生活的知識,然後子女會接着將這種教育以獨特的方式傳遞給他或她的夥伴、朋友、家庭以及無論遠近的同輩人”[8]。
在拉康那里,這正是小他者認同反向投射關係的起始。二是學校的教育,在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習中,通過各種知識教學(象徵符碼)所塑造的“如何生活的知識”。與動物的生物性關注不同,這是一種通過象徵符碼面對世界的特殊注意能力。在拉康那里,這正是大他者認同的塑形。
斯蒂格勒認爲,恰恰是這個由象徵性構成的特殊關注,成爲了今天資本主義“工業性的捕獲注意力所系統性地改變(deform)的東西”。當象徵符碼成爲工業技術操控的對象,人的一切關注則被掏空,這是一種徹底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象徵性貧困。欲望的經濟是通過認同和超個性化的過程而成型的,這也是轉移對社會投資的目標來約束驅動力的能力集合與代際關係的過程相互交織。注意力的工業性變形和轉移避開和繞過了這些認同和超個性化的過程。這樣一來,由消費者資本主義導致的象徵性貧困就積變爲去-象徵化,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力比多經濟的毀滅。[9]
原來的20世紀資本主義力比多經濟學就是欲望的生産,它通過對欲望的認同和社會趨同的超個性化來實現。這是一個需要分解入境的複雜構境層。其一,作爲欲望對象化的愛之認同。不同於拉康在否定的構境中使用的欲望的對象概念,斯蒂格勒這里,欲望就是通過對愛的認同“投入到對象之中,體驗它的一致性”,這種“由愛所構成的表面上美妙的感覺是不斷超越生命的那種生命的超凡性的知識的化身——由此,生命通過超越生命而創造”。
通常,這種對愛的認同的欲望會“超越了一切計算”,因此,這種認同愛的欲望會“帶來一種生活中的自發的信仰,這種信仰通過這個作爲超凡力量的對象來展現自身。在愛能夠賦予非生命——通常是非生命的東西以生命的意義上,所有的愛都是幻想的”[10]。
其二,欲望經濟中的超個性化。個性化概念是西蒙棟⑤哲學中的關鍵詞之一,它是指人的個人主體存在之發生,基於一種勞作和生活中生成自我內部結構的過程,與生物個體的自然關係不同,人的個性化也發生於一種集體現實共在和精神共同體之中,這使得人的個性化內嵌有超個性的因素。欲望經濟本身通過對象徵符號的認同,會産生一種超個性化的因素。
在斯蒂格勒看來,傳統欲望經濟中的這兩個主要方面,在資本主義的超級工業發展中徹底崩潰了。所以,當基於人對愛的認同之上的欲望,都被資本主義的工業“變形和轉移”之後,真實的認同中的欲望就被文化工業和大衆傳媒以虛假的東西代替,其結果,“消滅欲望就是清除一切依戀和一切忠誠即一切信任——沒有這些,任何經濟都是不可能的——從而最終清除一切信仰和一切信用”。[11]
⑤吉爾伯特·西蒙棟(Gilbert Simondon,1924—1989):當代法國著名技術哲學家。1944年至1948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專業,1958年他在喬治·康吉萊姆的指導下通過博士論文《形式與信息概念中的個性化》(L'individuation à la lumière des notions de formes et d'information)。1960年至1963年他在普瓦提埃大學任教,1963年至1969年在巴黎大學人文科學院工作,1969至1984年到巴黎第五大學,並創建了亨利·皮羅恩(Henri Piéron)“普通心理學和實驗技術”研究所。主要代表作:《技術客體的存在形式》(Du mode d'existence des objets techniques,1958);《個體及其肉體-生物起源》(L'individu et sagenèse physico-biologique,1964);《心理與集體個性化》》(L'individuation psychique et collective,1989)等等。
[7][8][9][10][11] Bernard Stiegler, Nanjing course,2016:25、13、14、64、13、15、16、17、17、19、23、64、169、65、66-67、19-20、21、21、22、22、23、24、25、36、44、75、76、79、27、36、166、37、30、137、152、151、72、38、158、167、46.
(原題:心靈無産階級化及其解放途徑——斯蒂格勒對當代數字化資本主義的批判;作者張一兵,南京大學特聘教授、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210093)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原載:2018年1月《探索與争鳴》)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