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西埃︱利奧塔與崇高美學:反讀康德(4)

之所以訴諸康德,正是爲了通過這種差異,在可感物的狀態中進行思考。康德主張,美必須與善分離開來,善既來自於概念,也來自於令人愜意舒適,而美則屬於感覺。無論是阿多諾還是利奧塔,在他們的立場上,堅持認爲藝術作品不應是令人愉悅的。藝術作品是欲望所不能獲得的東西,而欲望本身會將所獲得的東西加以消費。事實上,正是由於這種不可獲得性,這些作品才産生了一種特殊的善。藝術是一種異議(dissensus)的實踐。通過異議,並不是在一個因果關係中排列其位置,在這個因果關係中,藝術作品獲得了其特有的質性,並與一個外在的善相關聯:未來的解放(阿多諾)或對新世紀規定的要求作出回應(利奧塔)。

在阿多諾和利奧塔之間,發生了一次逆轉。阿多諾將這些異議稱之爲“矛盾”。內在矛盾就是産生了藝術産品和主宰商業美學的折中主義之間的對立。它賦予了藝術作品兩方面的屬性,一方面是力量,另一方面是缺少力量:一方面是自足的力量,它與商業上的異質性針鋒相對,而另一方面是缺乏力量,這種不足阻礙其在自足中得到滿足,並証明了將勞動和消費分隔開來的構成性異化。在利奧塔那里也是如此,藝術的任務仍然在於構成一個特殊的可感世界,這個世界分離於由市場法則所支配的世界。但在這里所涉及的異議,不再是矛盾。它現在被命名爲“災難”,這個災難是“原初性的”:它証明了異化不再是那種面對資本主義將快樂和快感分離開來的東西,而是專屬於人類動物的依賴性的命運。而先鋒藝術唯一的責任,就是在無限期地記住它。

這讓我們可以理解,利奧塔的對康德的反讀,他將康德的崇高變成了將藝術上的先鋒派與異質性的倫理法則銜接起來的東西。爲了完整地理解其意義,就必須要重構其解釋的鏈條,而這就是這個鏈條上最終的一環。反過來,我們需要將其理解爲一種謄冩,即他爲了抹除第一次對康德的讀解,也抹除了他的作品的內在的“政治”。按照這個説法,他分配給藝術的任務在於,記錄下感受的震撼(choc),而這種震撼是“奴役條件”的不可磨滅的証據,而這正是對席勒在“審美狀態”(état esthétique)的懸置中所看到的自由的新承諾的顛倒。

這個《審美教育書簡》(Lettres surl’éducationesthétique de l’homme)的核心論點在於同樣的雙重否定,而這個雙重否定中正是康德美學判斷的特徵。可以説,康德的美學判斷既不從屬於理解力的規則,它將概念上的規定強加於感性經驗,也不從屬於感性規則,它需要一個欲望的對象。審美經驗同時懸置了所有的法則。所以,它也懸置了通常會架構認知、行爲、欲望主體的經驗的權力關係。對於席勒來説,這意味着在審美經驗中,是各種技能之間的“協調一致”(accord),並不是利奧塔所宣稱的形式與材料的古老和諧關係。相反,它是與這種古老主張的決裂,它是一種真正的支配形式。

在它自身中,在認知和想像之間的“自由協調”(libreaccord)本身就是一種不諧或異議。根本不需要看到對尺寸、力量或恐懼的崇高體驗,我們就可以認識到思想和感性之間的不諧關係,或在吸引和排斥的遊戲中奠定現代藝術的激進性。在康德從既不……也不……出發的美學判斷理解中,美的體驗已經由吸引和排斥的雙重關係所概括。它在於對立的兩項之間的張力關係,我們知道,魅力産生了吸引,而敬意讓我們與之保持距離。席勒説,雕塑的自由表現同時既吸引着我們,又通過它本身自足的莊嚴,讓我們與之保持距離。同時發生的反作用力運動將我們同時置於完全寧靜和極度的亢奮狀態之中[12]。那麼,在美的美學和崇高的美學之間根本就不存在斷裂。異議,思想和感性之間協調的斷裂,已經處在美學和諧和安寧的最核心之處。

[12]Schiller, Lettres surl’éducation esthétiquedel’homme , tr. fr. P. Leroux, Aubier, 1943. p. 209.


(2016-02-25來源: douban 作者:雅克·朗西埃︱譯/藍江;選自讓-弗朗索瓦·利奧塔,《非人:漫談時間》,夏小燕譯,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2019226-234。)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