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田英敬:夢的權利 — 數碼時代中夢的解析(5)

七、數字媒體下的藝術創作和批判

所以現在我們有必要來問一個美學上的問題:如何在數字技術環境下進行藝術的闡釋? 不論是谷歌的 Deep Dream 系統還是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ATR)的夢境解碼器,都不約而同地將夢與實際存在的圖像聯系到了一起。但是這樣做在另一方面也喪失了對夢境自身矛盾、不合理的特性的認知,其實這一方面才是弗洛伊德或哈伯生所認爲的夢的首要特性。這樣看來,對待夢境時,不遵從上述那些企圖解釋夢境的做法也是很重要的: 對夢境的遺忘、延遲或誤解來得比準確地記起夢境中發生了什麼更重要。正因爲每個人有關於夢的經歷都是 如此碎片化的,所以才給對夢的解析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其實還有一些藝術家的數據圖像作品,它們並不一味地追求逼真、讓觀者身臨其境的效果。 我最近與藤幡正樹合作,一起利用 AR 技術(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是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並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並進行互動)做了一個項目。這種對增強現實技術的利用其實與剛剛提到的 YUME UTSUTSU 的例子很相似。面對一副數字圖像時往往有兩種態度: 到底追求的是逼真效果還是批判性地使用。YUME UTSUTSU 的例子事實上是對現實和夢境的批判,這與日本社會普遍認爲世界是無常、短暫的觀點很有聯系。這其實也是一種應對生活中夢境的智慧,實現了讓現實與夢境把彼此當成相對物來處理的可能。有了夢境,人們才有了批判現實的能力,同時這也爲人們看世界提供了一個與夢息息相關的新視角。這在我看來,無疑是對夢境和藝術的完美利用。

八、如何照看好我們的夢

在形而上學意義上來説,技術的存在性傾向於利用夢境來消除或解釋現實中一些矛盾的存在。 但其實如果這些基本的矛盾存在都被清除了,世界上也就沒有了夢。這樣説來,我們擁有的 將只有幻覺。

所以我認爲我們必須要照看好我們的夢,正因爲有了這些夢,我們才能在現實生活中與一些 不合理現象和諧共處。我們有必要回歸到這種不合理的夢文化中去。要這樣做的話,我覺得 有必要來一個普魯斯特式的開頭:

“在很長一段時期裡,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

或者引用涅槃經中的聖歌:

Today crossing the heights of illusion,

neither hollow dreams

Nor charms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