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2)

2.物之困境是「我」對「它」的勝利

很久以來,「物」總是謙順兼讓,以彰顯「人」之卓越。「物」義無反顧地成為人間戲劇的背景道具。「物」之背運顯然是現代性所為,是啟蒙運動之造化。啟蒙運動構築了一個以人類為中心並作為萬物之尺度這一主體的「物之秩序」,一個推崇同一性和差異性之比較的秩序,一種建立在對「相像性」(resemblance)的拋棄之上的秩序,如福柯(Foucault)所說:

對於西方思想,這一切曾舉足輕重。相像性,曾長期作為知識的基本範疇——同時作為我們的認知形式與認知內容——其在一種基於同一性和差別性的術語之上的分析中解體了……對比成為了排序的一種功能……其結果是,整個西方文化的認識型(episteme)都發現其基本排列被修改了。

 

由此,從一個基本上一體化的「相像性」和「相似性」(resemblance and similitude)的世界中湧現出來的啟蒙運動,這個西方思想史的關鍵轉折點,達成了一種基於差異與秩序的世界觀。一個獨特的由人類主導的現代性誕生了,在其中思想將它自己與無思想區分,人從任何非人之中凸顯,自由被設定為人類獨有的特權。不具備運動與感知的物,從而被列為與感知實體相對,並必須依附於人類理性才能被賦予意義。海德格爾充分地討論了物的「待用狀態」(readiness-to-hand),及其被征服的實質。自從啟蒙運動,物就消逝在遺忘之中,唯有在遭遇故障出了差錯,流露其「存在狀態」(presence-to-hand)的不幸之時,物的自身才被揭示。

根據康德(Kant)的說法,我們只能通過感官來知覺物的外觀(現象phenomenon)。我們不能感知物自體(noumenon),因為世界自身只在與人類主體的關係中可知;昆汀·美亞索(Quentin Meillassoux)稱此為相關主義(correlationism):

 

沒有一種可感知的東西,不管它是具有情感的或知覺的屬性,能夠不以與我或其他生命體發生關聯而僅以其本身的狀態而存在。當我們思考該物的自身時,也就是以其獨立於我的狀態來思考其物自身時,這些屬性皆無法存在。

只要一個人站在人類理性的立場上,他便不能反駁這樣一個強有力的觀點,在事物秩序的邏輯之中:按照亞里士多德的分類法,植物在無機物之上,動物在植物之上,作為理性動物的人類則高於梯次中的任何物種。這個堅定真理的奠定是來自於認識論對本體論的勝利,是一種(康德式的)對哥白尼革命的逆反:「客體必須依照我們的認知」。

 

康德寫到,「如果直覺必須依照客體的構造,那麽我不明白我們如何能在知道構造之前就認識它們;而如果是客體(作為感官的客體)依照我們的直覺官能的構造,那麽我能很好地為自己表述(represent)出這種可能性。」5自此以後,「我」對「它」的有意逐出,標誌了本體論的衰落,即試圖了解「它」的古老的人類渴望的衰落。然而,康德亦認識到思考物自體並非必然地不可能;他不過是選擇了一個立場,一個絕對必要的啟蒙運動的立場。「對康德而言」正如海德格爾所清楚說明,「『自體』的特性意味著客體是自在的,無需人類對其表述的客體,……『物自體』,在一個嚴格的康德式邏輯中,意味著一個不可能直接與人類表述相遇的客體。」但康德選擇讓物與人類思想在先驗(priori)上一致,「其成為了表述的客體,在人類自我的自體意識中運行其進程。」

(2018-06-20 翻譯:李沛原 [http://www.namoc.org]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