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義孚大師《回家記》(2)

去川菜館吃飯時,他被帶進了雅座,被動接受了這種有點身份的中國人所青睞的就餐方式,這引起他的思考:「也許是因為吃飯這件事在中國不算是正經事,所以在嘴里大聲吮著鳳爪、把大蝦的殼吐出來這種生理上必須完成的程序最好是背著別人進行?相比之下,西方的進餐活動已經成為一種公共禮節,或許是因為最早的飯店大廚在法國大革命以前都曾在皇室和貴族家庭里服務,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禮儀,那種吃飯已經變成了一種演出。」

他對國內公共場所最幹凈的廁所也不及北美任何一家較為體面的餐廳里的廁所潔凈而感到郁悶,由此質疑「為什麽中華文明沒有多花一點力氣來改善生理生活上這最缺乏美感的一方面」。據他分析,美國信奉「潔凈亦是對神的虔誠」,願意掩蓋住一切死亡和腐朽的痕跡。而中國人不覺得有這種必要,把腐朽及其產物看作是種植活動的序曲和生命的開篇。(本報記者盧歡)

 

人文地理隨筆》讀書筆記

在閱讀完《人文地理隨筆》第一遍之後,腦海里面充滿感性的人文地理印象,正如作者唐曉峰所說:「這些隨筆或是有地理現象引發的想法,或是在想法中找出地理內容」。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了自己的「出身」,學習過考古與地理(人文地理、歷史地理)兩個專業,作者深有感觸的談到自己對於學習這兩個專業的前後的感受,學時不解不愛,學後興趣盎然。作者就這兩者的相似之處進行概括,認為歷史地理與考古學都是需要腳踏實地的說話,不能無病呻吟,歷史地理學與考古學都是在大地上尋求人類活動的痕跡。

關於地理這門學問,作者唐曉峰的理解是廣義的。地理知識不僅僅是硬的知識,還有觀念、思想、理論。從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用途,就社會而言,地理放之其中可以使政治操作、軍事部署、文化展現、歷史反思;就個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體驗。在中國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識和大識之分。所謂「小識」多是中國文人的遊記抒情,它是軟的,由於文人的見聞而情景交融抒發個人情懷。「大識」則多指體國經野,天時地利這類政治韜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


再次拿起隨筆讀第二遍的感受相較於當初,會有一些全新的更深刻的感受。對於其中作者提到的一些地理認識會有思考考證,還有揣測質疑,還有迷惑不解。作者提到:「地還是那個地,人已經變得後現代了」。「『後現代地理學』不是地變出來的,而是人作出來的」。對於這些定論,我猜想地真的還是那個地嗎?人的確不在是當初的人了。在詹姆斯與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學思想史》中,地理學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典時期、近代時期、現代時期。在古典時期中關於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地理學,許多古希臘的哲學家地理學家提出了一些反應那個時代的地理思想。

古典時期的「地」和我們今天的「地」一樣嗎?任何思想意識形態都是特定時空的產物,換言之,我們的世界觀方法論都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人類的進化史也是人類不斷認識自我,認識生存環境的過程。生產力的有限性導致古典時期的地理視野受到約束,盡管有各種直接間接經驗還拓寬西方人的地理視野,那時候的「地」恐怕和21世紀的今天是不同的。從古典時期的世界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時期的地理劃分,世界視野。

21世紀的快速發展的交通通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世界變成地球村,今天的「地」已經大大與那時的「地」不可同日而語。地理學的傳統從洪堡、李特爾開始,已經奠定了研究人類居住的家園,地理環境與生活在其中的人成為傳統的地理研究範式。人地關係在不斷發生改變,地理環境完全是人「作」出來的嗎?「後現代地理學」真的完全是人「作」出來的嗎?只是一個質疑,也需要認真調查分析。
(2013-03-22 長江商報;原題:美國華裔地理學大師段義孚書寫《回家記》,描繪當代中國)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