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2.2. 地方依戀的結構
為了有效的測量地方依戀,其結構根據不同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主要被分為單維度與多維度。單維度的假設主要在質性研究或其他概念研究中所涉及的地方依戀部分(Bonaiuto, Fornara, & Bonnes, 2006);多維度主要出現在地方依戀的問卷編制與量化研究中。Williams等(2003)重點考慮了地方依戀的兩維度模型:1) 地方認同,地方依戀中涉及自我的那些維度;2) 地方依賴,涉及與一個環境功能或目的導向的聯結。這個模型是地方依戀最重要的模型之一,為後來的研究,尤其是地方依戀問卷的編制提供了依據。
例如Kyle(2005)在此基礎上加入了社會聯結,Rubinstein 與Parmelee(2010)加入了社會聯結與自然聯結。Hammitt等(2006)認為地方依戀包括地方熟悉性、地方歸屬感、地方認同、地方依賴和根情結(place familiarity, belongingness, identity, dependence, and rootedness)五個維度。Bricker 與 Kerstetter (2000)依據經驗提出了一個地方依戀由三個潛在的維度構成:地方依賴、地方認同與地方中的生活風格(place lifestyle)。地方中的生活風格認為人們依戀地方是因為這個地方在他們每天的生活里。後來在研究第三地方的研究中,又在此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地方承諾(place commitment)這一維度,地方承諾是指人們接受一個地方的價值觀,其中第三地方被認為是日常生活中的核心環境(Rosenbaum, Walker, & Ostrom, 2007)。
除了對地方依戀不同的維度劃分,研究者也試圖對這一概念進行較為宏觀的總結以指導地方依戀的研究,尤其在對地方依戀測量問卷的編制上。Trentelman(2009)提出地方依戀包括三個部分:1) 地方的社會-文化維度;2) 地方物理環境維度;3) 在地方依戀中,綜合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動力。Scannell 和 Gifford (2010)把地方依戀分為自然依戀(nature attachment)和公眾依戀(civic attachment)。Gustafson(2001)提出了自我–他人–環境三極理論結構(three pole self-other-environm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以區分它們對地方依戀不同的意義。自我維度指與個人重要人生意義有聯系的地方,這些人生意義與情感、自我認同與個人活動有關。他人維度指居民特征對地方依戀的影響。環境維度則反映了物理環境在發展地方依戀中的作用。
從上文可以看出,研究者一直試圖建立一個可以最大範圍的涵蓋地方依戀這一復雜且綜合概念的結構。研究者大多從外部因素出發,以社會文化與物理環境,或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角度對地方依戀進行結構探討,但是地方依戀的量化研究,尤其是問卷編制中,研究者強調人對地方的經歷與感受,而大多忽略各個部分的交互影響與文化宗教在其中的作用。綜合前人研究,Scannell 和 Gifford (2010)提出了人–心理過程–地方模型(Person-Process-Place, PPP),不同於傳統的人–地方聯結,其建議地方依戀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由人、心理過程和地方三個大結構構成。
其中「人」的維度發生在個人(individual)和集體(cultural/group)兩個水平上,個人水平上,地方依戀涉及人在地方的人際關係與重要經驗,個人的地方依戀可能構成了依戀的基礎;在集體水平上,依戀在於成員間共享的一個地方的像徵意義,例如地方的文化與宗教。「心理過程」關注個人和集體如何與地方關聯,心理交互作用在環境中如何發生,包括情感(affect)、認知(cognition)與行為(behavior)成分。地方依戀最重要的維度或許是地方本身,這個維度典型的被分為社會水平(social)和物理環境水平(physical),社會水平包括社會區域(social arena)與社會標記(social symbol),而物理環境水平包括自然(natural)與建築(built)等,這一維度為研究對象起到了指導作用。
地方人–心理過程–地方模型大體上可以看成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心理過程),外部因素分為人與地方,相對於過去研究,從主觀和客觀角度上進行了更為清晰的劃分;把「心理過程」從「人」中獨立出來成為結構的一部分,這樣的做法有助於研究者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探討地方依戀不同部分間的交互作用。(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系,北京Email: yiyang.kame@hotmail.com, wujianping05@foxmail.com原載《心理學進展》2013, 3, 185-194)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