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華 翟婷婷《道家詩性精神——兼與海德格爾比較》評介(中)

道家主張「自然無為」「天人合一」,認為生命是美好的,是大自然給予這個世界的寶貴的饋贈。順應自然之道,讓生命的過程自然展開,實現生命的安頓與超越,是道家鮮明的生命態度,也是道家詩性精神在生命哲學中的體現。天地比人更接近於道,所以人應該效法天地自然,回到一種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生活。人的生命是道所化生的,因此人應該珍視生命,關愛生命。在莊子看來,返璞歸真、法天貴真是生命應該恪守的最高法則。

道既是無,也是作為無的有,道通過效法天地,人得以順應道的自然。詩性精神是道家思想中的精髓,是一種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智慧和氣質,是要在人與自然之間找到一座溝通的橋梁,正如老子所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或天地並不只是作為簡單的存在物和審美對象,它具有本體意義,是人類賴以安身立命的家園。我們只有走進大自然才能靠近道,才能實現詩意的生存。

二、回歸詩意的語言

語言是文明的展現和標誌,是思維形態的具體表達,也是人類生存交流的重要媒介。先秦道家和現代西方的海德格爾屬於不同的時代和語言環境,但是他們在詩性精神上產生了交集和共鳴,使得他們對詩性精神的語言表達都具有詞語精微,隱喻豐富,境界高遠的特點。

詩性智慧顯示的是人類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詩性語言正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道家對語言的詩性洞察主要體現在「道不可言」與「言而非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不言並非無言,而是對天地的沈默,是一種無聲的大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正是道言境界的體現。但是語言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它也有表達不盡意、不貼切的地方,因此出現了「言不盡意」「言有盡而意無窮」「得意忘言」。正如莊子所說:語言是不能完全表達意思的,如果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需要言詞。這是道家對語言的深刻分析和合理批判,指導人們合理有效地使用語言。

海德格爾通過語言通達物性自身。物性自身的通達,依賴於我們對物的思考,只有當我們的思想首先達到了物之為物時,我們才能通達物自身,而思想與物的連結是通過語言完成的。海德格爾所說的語言即是指「存在」的語言,本性的語言,亦即大道的語言。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是因為語言是「存在」顯現的途徑。正如維特根斯坦的觀點:

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只有傾聽語言,讓語言去說,才能讓我們最終是通達物性自身。海德格爾的語言之思,構成一條通往語言的道路,只有沿著這條道路,才能走進詩性的王國。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