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濃「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華商群體的形成(下)

總之,在「水陸並合型」的中南半島「海上絲綢之路」中,北部支線包括中南半島河道及其沿岸接通貨物來源地的陸上交通線,歷史上與南海航線相互連通;中南半島的重要河道,則通過陸路與中國西南地區連通。應指出,除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外,中國西南地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來源地。廣義上,中南半島與「海上絲綢之路」南海航線連通的河道,以及中國西南地區的相關陸上交通線,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活躍在這些水路和陸路上的華商,也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網絡中的成員。

在「水路型」國家和地區中,馬六甲海峽地區是東南亞華商最活躍的地區。這里的華商主要從事地區內的國際貿易,也進行對華貿易。他們的商貿活動帶動了周邊內陸地帶的商貿活動和經濟發展。馬六甲王國作為早期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的貨物交換轉口港,曾吸引了一批商人來此停留和進行貿易。居住在檳榔嶼的華僑以閩、粵實力為大。閩商以財產多著稱,粵商則以人多聞名。華商對檳榔嶼的商業開發貢獻甚巨。1819年新加坡開埠後,逐漸成為東南亞的商貿中心。新加坡華僑中,閩籍人約占十之七(主要來自廈門),粵籍人約占十之二三。檳榔嶼和新加坡因而先後成為當時海外中華文化最活躍的兩個地區。

歷史上的馬來亞分為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兩部分。早年到馬來半島地區的華僑是零散的。19世紀下半葉馬來半島發現錫礦後,一批又一批華僑成群結隊地來到馬來半島,後來大小華商多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很多華商是為采礦業服務的。文萊是歷史上東南亞海島地區最早出現華商的國家。他們主要是從事中—文貿易,有人因此長期駐地經商,到第二代後成為當地居民。文萊華商以海南籍居多。

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爪哇島一帶,自古以來,來自中國的使者、商旅不絕於途。鄭和下西洋時,東爪哇杜板、蘇門答臘南部的巨港等已形成「千餘家」的華人聚居區。華僑大量移居印尼各地,其中以福建籍商人和工匠占優勢。唐宋時期菲律賓就出現了華商。到明代,到菲律賓去的商販(以福建人為主)已達數萬人。明代,福建華商開通了經南中國海直航菲律賓的航線,中菲貿易愈加發達。明代中期起,菲律賓華商包攬了「太平洋絲綢之路」上中國到馬尼拉一段的幾乎所有貨物貿易。一些福建華商因此遠走墨西哥和秘魯等地,中國商品也大量輸入拉丁美洲。

「陸路型」國家老撾華商的重要特點是「馬幫貿易」。通過一站一站的交易,華商將大批中國商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向遠洋國家。馬幫成員行走天涯,沿途所至,有專門的中介人員和物資供應保障。

「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商品交易,是由包括不同華商群體在內的各國船員分工合作完成的。在很多地方以華商為主,各國船員本身也有分工,有的從事某兩個港口間的商品往來運輸,有的專守於某個港口進行當地商品的收集、倉儲、裝船與發運,同時進行外來商品的接收、批發或零售。「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港口與商品運輸,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分佈有序、交錯重疊的海運格局。所有的航線與港口交集起來,形成繁忙而有序的海上交通圖景,而各具特色的東南亞華商群體則在經年不息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逐步形成、發展和壯大。

(作者系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來源:光明日報;發佈日期:2020-02-07)

Views: 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