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柱:端午的拯救與傳統的發明(上)

記得三十多年前在江西山里插隊時,端午節是人人盼望的一大節日——插秧忙完了,生產隊放假,大家都歡天喜地來看殺豬,可以吃上兩頓肉,還有鹽水白米粽。回到上海以後,這種過節的企盼就越來越淡漠,如今是連過大年都不稀罕了,誰還去記掛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乃是因為韓國人用他們的「端午祭」向聯合國申報了文化遺產,這才引起國人反躬自問,為什麽我們那麽容易就丟掉了自己的傳統?

傳統節日淡化似乎是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都有雞鴨魚肉「像過年一樣」,誰還會饞年夜飯?常年都能買到五花八門的粽子,何必非要在端午節那天來湊熱鬧?按說吃只是傳統節慶的一部分,但吃的內容還算保存了一點遺跡,而伴隨著節慶的各種傳統儀式大多失傳了。相比之下,倒是我們東北的鄰國那個本來不同源的端午祭,近百年來一直在發展著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節日儀式。事實上中國人也並不是不愛過節了,我們一邊越來越輕慢自己的傳統節日,一邊卻越來越多地接受了洋人的節日。商家在利潤的驅動下不斷為聖誕節、情人節等推出特殊商品,也在竭力推介各種相應的西化儀式。至於那些洋節的宗教文化背景是什麽,多數商家和消費者是不在乎的,趨之若騖的「小資」們為的只是追求媒體吹捧的「時尚」。嗚呼,經濟全球化難道意味著我們的傳統節日也要被洋節全面取代嗎?

洋節得寵主要是因為背後有那只「看不見的手」在使勁地推,而日漸式微的中國傳統節日面臨的卻是大家的袖手旁觀,最多只有一些文人的無力的呼喚。有人說掛艾葉、喝雄黃酒是古人的健康風俗,何不把端午節做成中國的衛生節?有人說端午節紀念的屈原是中國第一位大詩人,建議來個詩歌節。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這些節的名稱和內容都有賴於政府的決策,必須由政府出面來做。因此,呼喚傳統的人士多在期待政府出錢、出力來復興傳統節日的儀式。

我卻以為不必。首先,傳統的古代儀式未必適合現代人的需要和興趣,任何傳統都總是在不斷地沿革,即便千百年沒有中斷,也一定經歷了千變萬化。猶太裔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有一本現已成為當代學術經典的《傳統的發明》,他在考察了人們常以為是天經地義的幾大歐洲傳統以後指出,傳統並不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不變的陳跡,而總是當代人活生生的創造,那些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表面上久遠的傳統,其實只有很短暫的歷史。看看我們現存的傳統,多半也是這樣。因此我們過端午節,也完全可以用適合當代中國人需要的方法來過,完全可以創造新的適當的儀式,特別是集體的表演的儀式,讓節日真的成為節慶。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